台湾佛教建筑空间布局与佛教思想发展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0:14

  本文关键词:台湾佛教建筑空间布局与佛教思想发展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将台湾佛教建筑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开始的清时期(1661-1895)、第二个时期是马关条约后的日据时期(1895-1945)、第三个时期是二战后国民政府来台的时期(1945-现在),这个时期又分为戒严及解严时期。从台湾历史文献广泛的搜集,以探讨其沿革及建筑案例分析。案例的选定以清时期佛教建筑,经文资局指定为历史或古迹,并有调查报告或修复报告者,计有35座;日治时期则只有3座。此外,另从日据时期的南瀛佛教会会报1933(11-6)所载全岛寺院名中,排除目前已废寺的佛寺后,计有36座。两时期合计共74座,做为1945年以前的研究案例。国民政府时期则以解严之后,佛教团体于2006年在法鼓山举办佛教建筑传统与创新研讨会前后,有设计理念发表的现代佛教建筑为案例。本研究从各时期佛教进入台湾的沿革、佛教的思想及政府的政策,来探讨佛教建筑空间布局及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发现,清时期受大陆闽南风俗影响,寺庙儒、释、道三教并祀,并以灵验型及利己型的祈福为主;另有同好在家自修学佛的斋堂。建筑空间布局多与闽南同为单体或院落式。日据时期,来台的七宗八派带来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并将西方新古典、折衷、现代建筑主义及钢筋混凝土用于佛寺建筑。对台湾佛教建筑及佛教思想的现代化,都有启蒙的影响。大陆大量僧人随国民政府来台,将中国大乘汉传佛教思想及人间佛教带进来,因而将台湾佛教纯化及正统化。解严后两岸交流,汉传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与交流。人间佛教的思想,更促进了台湾佛教及建筑现代化,并推向国际。台湾佛教先后受三股佛教思想影响,并将其融合成在地转型的新台湾佛教。因此,佛教建筑也从传统的空间布局,转型为符合人间佛教思想及功能的现代化佛教建筑。尤其是西方建筑语汇,与传统佛教建筑空间布局的混合型式,将佛教建筑从中国传统规制与型式中解放出来。对于佛教建筑现代化的空间布局有启发的意义。台湾佛教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可供大陆佛教参考。
【关键词】:台湾 佛教建筑 清时期 日据时期 人间佛教 佛教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TU2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27
  • 第1章 绪论27-39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27-29
  • 1.1.1 背景27
  • 1.1.2 意义27-29
  • 1.2 研究对象29-30
  • 1.2.1 区域范围29
  • 1.2.2 研究时段29-30
  • 1.3 研究方向与工作方法30-38
  • 1.3.1 研究方向30
  • 1.3.2 工作方法30-31
  • 1.3.3 1945年以前史料文献31-33
  • 1.3.4 相关类研究成果33-38
  • 1.4 论文结构38-39
  • 第2章 清时期台湾佛教建筑沿革(1661-1895)39-105
  • 2.1 历史背景39-54
  • 2.1.1 民俗崇信鬼神39-42
  • 2.1.2 设官庙以教化百姓42-47
  • 2.1.3 持斋拜佛的斋堂47-54
  • 2.2 大陆佛教传入台湾54-68
  • 2.2.1 佛教入台湾的途径54-56
  • 2.2.2 台湾最早兴建的佛寺56-60
  • 2.2.3 建材及工匠来自大陆60-68
  • 2.3 台湾文献中的寺庙布局分析68-76
  • 2.3.1 重修海会寺图说69-72
  • 2.3.2 重修台郡天后宫图说72-74
  • 2.3.3 重修台湾府城隍庙图说74-76
  • 2.4 佛寺空间布局朝向分析76-87
  • 2.4.1 依自然环境形式而定76-81
  • 2.4.2 依“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原则81-86
  • 2.4.3 依神意指示而定86-87
  • 2.5 佛寺空间单元分析87-103
  • 2.5.1 牌楼与山门87
  • 2.5.2 佛殿、配殿与厢房87-92
  • 2.5.3 穿堂与拜亭92-96
  • 2.5.4 钟楼与鼓楼96-101
  • 2.5.5 月台与露台101-103
  • 2.6 小结103-105
  • 第3章 清朝台湾佛寺空间布局整体分析105-169
  • 3.1 一进式 -只有主殿105-126
  • 3.1.1 无左右厢房105-108
  • 3.1.2 有左右厢房 (合院式 )108-126
  • 3.2 二进式 -主殿前设山门、主殿后增设后殿126-143
  • 3.2.1 无左右厢房126-132
  • 3.2.2 有左右厢房 (院落式、天井式 )132-143
  • 3.3 三进式 -为主殿、后殿及山门组合143-158
  • 3.3.1 无左右厢房143-150
  • 3.3.2 有左右厢房 (核心式,院落式 )150-158
  • 3.4 四进式 -为主殿、后殿、弥勒殿及山门组合158-168
  • 3.4.1 无左右厢房 (天井式 )158-161
  • 3.4.2 有左右厢房 (院落式 )161-168
  • 3.5 小结168-169
  • 第4章 台湾日据时期佛教建筑沿革(1895-1945)169-226
  • 4.1 日本佛教进入台湾169-180
  • 4.1.1 有适合布教的环境170-171
  • 4.1.2 日本政府的支持171-172
  • 4.1.3 与中国的禅宗同渊源172-174
  • 4.1.4 新材料新工法及专业技师174-180
  • 4.2 对台湾原传统寺庙的处置180-202
  • 4.2.1 僧侣对寺庙的争取181-189
  • 4.2.2 总督府对寺庙的保存189-195
  • 4.2.3 本岛原有寺庙调查195-202
  • 4.3 新佛寺的建筑管理202-225
  • 4.3.1 管理的必要性202-203
  • 4.3.2 日寺院建筑管理203-212
  • 4.3.3 台寺院建筑管理212-220
  • 4.3.4 日寺院建筑规模标准建立220-225
  • 4.4 小结225-226
  • 第5章 日据时代的佛寺综合分析226-277
  • 5.1 日式佛式建筑布局226-228
  • 5.2 日式佛式建筑空间228-233
  • 5.3 日据时期佛寺布局分析233-276
  • 5.3.1 台湾传统佛寺233-238
  • 5.3.2 纯日式佛寺238-246
  • 5.3.3 混合式佛式246-276
  • 5.4 小结276-277
  • 第6章 台湾现代佛教建筑背景(1945-2010)277-296
  • 6.1 戒严时期的台湾佛教( 1949一 1987)277-284
  • 6.1.1 大陆佛教僧人大量来台277-278
  • 6.1.2 日本佛教退出台湾278-280
  • 6.1.3 中国佛教的崛起280-282
  • 6.1.4 消除迷信与传统建筑形式282-284
  • 6.2 解严后的台湾佛教( 1987一迄今)284-287
  • 6.2.1 佛教组织的变革284-285
  • 6.2.2 佛教界两岸交流与国际化285-286
  • 6.2.3 人间佛教成为主流286-287
  • 6.3 人间佛教的现代佛寺 -新四大法派的空间分析287-295
  • 6.3.1 慈济基金会 -静思精舍 (1966)288-289
  • 6.3.2 佛光山 -佛光山寺 (1967)289-291
  • 6.3.3 法鼓山 -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1989)291-293
  • 6.3.4 中台禅寺 (1994)293-295
  • 6.4 小结295-296
  • 第7章 台湾佛教建筑的现代性分析296-311
  • 7.1 现代佛教建筑与中国哲学思想对应分析296-298
  • 7.1.1 卑宫室与质饰分析296
  • 7.1.2 礼乐与适形分析296-297
  • 7.1.3 便生与中和分析297-298
  • 7.2 佛寺建筑空间的展望298-301
  • 7.2.1 要有人情味298-299
  • 7.2.2 不要有c碍299-300
  • 7.2.3 即心即佛,,人间净土300-301
  • 7.2.4 无我,诸法皆空301
  • 7.3 人间佛教现代佛寺分析301-310
  • 7.3.1 现代建筑表现的现代佛寺301-306
  • 7.3.2 融入传统语汇的现代佛教建筑306-310
  • 7.4 小结310-311
  • 第8章结论311-315
  • 8.1 结论311-313
  • 8.2 后续研究建议313-315
  • 参考文献315-325
  • 致谢325-327
  • 附录A 1945年以前台湾佛寺分布图327-328
  • 附录B 1945前台湾经典佛寺一览表328-332
  • 附录C 2010年台湾佛寺建筑发展年表332-350
  • 附录D 台湾总督府建立许可图与现况对照表350-35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卫春梅;;环境心理学视域下的佛寺建筑布局——以中国汉传佛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佟菲;李睿;吴琼;;试析佛教建筑造像艺术对魏晋服饰的影响[J];门窗;2014年06期

3 刘江黎;吴兵;;矿坑中的佛教世界——蚌埠白石山栖岩寺景观设计[J];南方建筑;2014年04期

4 孙群;林阳;陈芝;;福州鼓山涌泉寺建筑空间艺术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5 李春郁;;悬空寺的巧妙设计理念探究[J];兰台世界;2014年10期

6 周长积;刘巧芬;高广凯;;以灵岩寺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寺院的艺术表现形式[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玄胜旭;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董旭;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历史与建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雪芹;隆昌寺无梁殿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晨光;青海瞿县寺山门形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3 谢小菲;基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庭院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4 王琨;佛境—现代佛教建筑的建筑意[D];厦门大学;2014年

5 王宣宣;唐代长安城内佛塔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6 温伟思;北京旧城佛教建筑色彩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7 胡蓉;当代佛寺园林景观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8 郝杰;北京戒台寺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台湾佛教建筑空间布局与佛教思想发展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0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1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