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婚育习俗及其民间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21:01

  本文关键词:周代婚育习俗及其民间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常态的文化面貌,并非是一种超越社会文化的抽象概念的存在,其精神文化因素往往活跃地扭结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中。而有关婚育的民间信仰又在整个民间信仰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婚育“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关乎着一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传承、稳定和兴旺。故而对周代有关婚育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对周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周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项制度的理解。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周代婚育习俗及其民间信仰又是整个中国婚育信仰和婚育习俗的滥觞,所以不仅可以和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婚育信仰、民俗相印证,更可以阐明其渊源及流变。本文拟从恋爱、婚姻及生育三个阶段阐述周代时期有关婚育方面的民间信仰事象,并努力去分析其来源及影响。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拟达到的研究目标,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文所选主题的研究空间,分析立论基础。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民间信仰的内涵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周代时期的民间信仰解析。“民间”一词不能简单的定义为“非官方”的人群与空间,也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庶民信仰”。决定民间信仰内涵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社会级层。在这个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间信仰与礼制、巫术、禁忌、占卜、神话、民俗等几方面的关系及周代民间信仰的历史地位。第二章阐述并分析周代两性致爱的民间信仰。从先秦典籍中时人寄托两性爱慕之情的种种信仰事象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并探讨其所被赋予的丰厚的文化蕴意。本章分为四节:外物感应类信仰,包括果实、树木、玉石及采撷类植物等;身体延伸感应类信仰,包括缡、袂、相、其他一些近身衣饰等;与人类自身繁衍十分相类的鸟鱼虫等各类物象的民间信仰;充分体现两性模拟事象,包括衣裳及风雨霜雪等。第三章阐述婚礼中的民间信仰。从周代的婚姻禁忌、婚礼的意愿与确认、亲迎与婚礼过程中的一些仪式出发,分析周代婚礼中所体现的民间信仰事象、表现、渊源及其寓意。“同姓不婚”之所以成为周代禁忌应该与周代社会的发展及其管理有关,而礼书明载的婚礼“六礼”却与春秋及西周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无论是婚礼中的礼物选择还是亲迎中的奉屦与束薪,亦或是婚礼仪式中的共牢与庙见,无疑其一,确认了婚姻双方意愿与义务;其二,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其三,明确了教训正俗的礼制;其四,体现了生殖祈愿的意象。第四章探讨生育中的民间信仰。按照生育过程将民间信仰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致孕祈生过程中的民间信仰,诞生中的民间信仰和养育阶段的民间信仰三个部分。三者从发生、发展上存在一些自始至终的机制,但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及其表现形式。从高襟信仰与神话传说到后世各个生育阶段的礼俗的形成,致力于分析探讨周代生育信仰的缘由、寓意及其演变和影响。结语阐述本文的结论及笔者对于周代婚育民间信仰的整体认识。中国传统将婚育视为礼制之根本,可见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礼制一旦落实在社会生活领域往往易于被发掘为民间信仰的事象。而民间信仰则往往成为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礼仪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问题的最灵动的因子。周代不断损益的政治文化中往往活跃着民间信仰的身影,而同时民间信仰这一小传统却也存在着自己生成的源与发展的流。其传承与演变不仅体现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折射出历史发展与变革的轨迹,许多民间信仰甚至流传至今,体现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因此,周代蕴意深厚的婚育民间信仰不仅有助于成就像《诗经》这样的旷世之作,而且其中许多的民间信仰内容历经变革,虽有损益,却仍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关键词】:两周 婚姻 生育 民间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92.2;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7
  • 一、选题缘由10
  • 二、相关学术史研究综述10-15
  • (一) 综合类研究11
  • (二) 关于高y柕难芯

    本文编号:262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2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