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卿族政治

发布时间:2017-03-23 02:13

  本文关键词:春秋时代的卿族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的题目是春秋时期的卿族政治,所谓卿族政治,指的是春秋中晚期,卿族超越君主、掌握政权的政治现象,它是一种介于贵族制和君主制之间的现象。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梳理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在此基础上分析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第一章,首先界定了公族政治和卿族政治的概念,并通过统计春秋时期各个国家卿大夫成分的变化,研究了各诸侯国从公族政治向卿族政治的转变过程。第二章,主要是研究了卿族的内部结构与制度,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卿族的家族形态与家族制度。第三、四两章的主要内容是详尽梳理了各诸侯国重要卿族的兴衰存亡的历史。 第五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有关卿族政治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有卿族的产生、卿族政治形成的原因、卿族政治的运作、卿族权力的传承、卿族大量覆亡的意义,以及卿族生存之道 通过这一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现了从公族政治向卿族政治的转变。比较顺利实现这种转变的只有鲁、郑、晋三个国家,其他国家往往都经历了不少的反复与争斗,而齐、楚两国更是终春秋之世,都没有出现卿族政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我认为根源在于各个国家,遵循宗法制的程度有所不同。在那些严格奉行宗法制的国家,其卿族结构比较坚固,容易形成挑战君主权威的势力,而在那些宗法观念比较松弛的国家,其家族结构往往比较松散,在与君主的斗争中不免处于下风 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卿族政治是如何被突破的。卿族政治既然是宗法封建制的产物,要突破卿族政治,第一就是要切断家族与国家的联系,也就是血缘出身不再是入仕从政的先决条件,才能和功劳取代血缘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第二是改变家族的内部结构,剥夺家族的土地、采邑、民人、武装,使家族成为只承担部分社会功能的基层社会组织,而不再是政治组织。战国时期,卿族政治被突破之后,由于政权的“家天下”的本质没有改变,各国又出现了公子从政回潮的现象。
【关键词】:公族 卿族 宗法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25;D691
【目录】:
  •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6-7
  • 内容提要7-8
  • Abstract8-17
  • 绪论 学术综述与研究设想17-37
  • 第一节 选题意义17-20
  • 第二节 学术综述20-35
  • 一、古代学者的研究20-21
  • 二、近现代学者的研究(至1979年)21-30
  • 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春秋史和卿族政治研究的新动态30-35
  • 第三节 研究设想35-37
  • 第一章 从公族政治到卿族政治37-105
  • 第一节 公族政治与卿族政治37-48
  • 一、从《论语·季氏篇》说起37-38
  • 二、公族政治38-43
  • 三、卿族政治43-48
  • 第二节 从公族政治向卿族政治的转变(上)48-70
  • 一、鲁国48-56
  • 二、郑国56-61
  • 三、晋国61-70
  • 第三节 从公族政治向卿族政治转变(中)70-88
  • 一、王室70-76
  • 二、卫国76-82
  • 三、宋国82-88
  • 第四节 从公族政治向卿族政治的转变(下)88-103
  • 一、齐国88-94
  • 二、楚国94-100
  • 三、秦国100-103
  • 小结103-105
  • 第二章 卿族的内部结构与制度105-149
  • 第一节 “保姓受氏”105-111
  • 一、姓、氏的含义105-108
  • 二、命氏的对象108-111
  • 第二节 家族结构111-117
  • 一、家族规模111-112
  • 二、居住方式112-117
  • 第三节 邑与田117-124
  • 一、“胙之土而命之氏”117-118
  • 二、田邑的等级118-119
  • 三、采邑的军赋119-120
  • 四、“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120-121
  • 五、争田121-122
  • 六、邑田的规模122-124
  • 第四节 私徒属124-132
  • 一、私徒属的来源124-126
  • 二、私徒属的劳作与生活126-127
  • 三、私家武装127-129
  • 四、私卒的规模129-132
  • 第五节 家臣制度132-138
  • 一、家臣的来源与成分132-133
  • 二、家朝133-134
  • 三、家宰职官系统134-136
  • 四、采邑职官系统136-138
  • 第六节 宗法制度138-144
  • 一、嫡长子继承制138-140
  • 二、族长主管制140-144
  • 第七节 “家”与国的关系144-149
  • 一、“家”的含义144-146
  • 二、“家”与国的关系146-149
  • 第三章 春秋时期诸国卿族的废兴(上)149-243
  • 第一节 三桓与鲁国的卿族149-177
  • 一、展氏149-151
  • 二、众氏151
  • 三、厚氏151-153
  • 四、臧氏153-155
  • 五、施氏155-156
  • 六、孟氏156-162
  • 七、叔孙氏162-166
  • 八、季氏166-173
  • 九、东门氏173-174
  • 十、叔氏174-177
  • 第二节 七穆和太宰欣取郑177-198
  • 一、公父氏177
  • 二、m)氏177-178
  • 三、子人氏178
  • 四、孔氏178-179
  • 五、堵氏179
  • 六、皇氏179-180
  • 七、石氏180-181
  • 八、侯氏181
  • 九、尉氏181-182
  • 十、司氏182
  • 十一、良氏182-184
  • 十二、游氏184-186
  • 十三、国氏186-188
  • 十四、罕氏188-191
  • 十五、然氏191
  • 十六、驷氏191-193
  • 十七、印氏193-194
  • 十八、丰氏194-195
  • 十九、羽氏195
  • 二十、孔氏195-198
  • 第三节 六卿与晋国的卿族198-243
  • 一、栾氏198-202
  • 二、韩氏202-206
  • 三、范氏206-211
  • 四、赵氏211-217
  • 五、魏氏217-220
  • 六、狐氏220-222
  • 七、先氏222-224
  • 八、羊舌氏224-226
  • 九、中行氏226-229
  • 十、智氏229-232
  • 十一、程氏232-233
  • 十二、愪氏233-236
  • 十三、祁氏236-237
  • 十四、胥氏237-238
  • 十五、伯氏238-239
  • 十六、张氏239-241
  • 十七、籍氏241-243
  • 第四章 春秋时期诸国卿族的废兴(下)243-338
  • 第一节 王室内部的卿族243-263
  • 一、周氏243-244
  • 二、凡氏244-245
  • 三、祭氏245-246
  • 四、成氏246
  • 五、毛氏246-247
  • 六、南(聃)氏247-248
  • 七、原氏248-249
  • 八、单氏249-251
  • 九、召氏251-252
  • 十、荣氏252-253
  • 十一、南宫氏253-254
  • 十二、尹氏254-255
  • 十三、苏氏255-256
  • 十四、辛氏256-257
  • 十五、樊氏257-258
  • 十六、詹氏258
  • 十七、王叔氏258-259
  • 十八、甘氏259
  • 十九、刘氏259-260
  • 二十、儋氏260-261
  • 二一、巩氏261-263
  • 第二节 卫国的卿族263-279
  • 一、石氏263-264
  • 二、宁氏264-266
  • 三、孔氏266-268
  • 四、齐氏268-269
  • 五、孙氏269-271
  • 六、子叔氏271-272
  • 七、北宫氏272-273
  • 八、蘧氏273
  • 九、世叔氏273-274
  • 十、公叔氏274-275
  • 十一、公孟氏275-276
  • 十二、褚师氏276
  • 十三、赵氏276
  • 十四、南氏276-279
  • 第三节 戴族、桓族与宋国卿族279-295
  • 一、孔氏279-280
  • 二、华氏280-283
  • 三、鱼氏283-284
  • 四、仲氏284
  • 五、乐氏284-287
  • 六、鳞氏287-288
  • 七、荡氏288
  • 八、向氏288-291
  • 九、老氏291
  • 十、灵氏291
  • 十一、皇氏291-292
  • 十二、石氏292-293
  • 十三、边氏293-295
  • 第四节 齐国的卿族295-317
  • 一、管氏295
  • 二、鲍氏295-298
  • 三、高氏298-301
  • 四、陈氏301-308
  • 五、庆氏308-309
  • 六、隰氏309
  • 七、国氏309-311
  • 八、崔氏311-312
  • 九、晏氏312-314
  • 十、栾氏314-315
  • 十一、高氏315-317
  • 第五节 楚国的王族与卿族317-338
  • 一、蘧氏317-320
  • 二、斗氏320-323
  • 三、屈氏323-325
  • 四、成氏325-326
  • 五、申叔氏326-327
  • 六、申氏327-329
  • 七、潘氏329
  • 八、伍氏329-330
  • 九、囊氏330-332
  • 十、沈氏332-334
  • 十一、阳氏334
  • 十二、西氏334-335
  • 十三、鲁阳氏335-338
  • 第五章 卿族的分氏、当政与覆亡338-371
  • 第一节 公子分族立氏的时间与契机338-342
  • 第二节 卿族结构与卿族政治的形成342-349
  • 一、宗法制度、卿族结构与卿族政治的形成342-346
  • 二、卿族集团与卿族当政346-349
  • 第三节 卿的权限与卿族政权的传承349-360
  • 一、卿的含义与职权349-352
  • 二、执政正卿的权限352-354
  • 三、执政权的传承354-360
  • 第四节 卿族政治的权力谱系360-367
  • 一、卿族政治的权力谱系360-362
  • 二、齐国政权的开放性362-364
  • 三、楚国王族与世族的反复钟摆364-367
  • 第五节 卿族的覆亡与卿族的生存之道367-371
  • 一、卿族的覆亡与政治结构的变化367-368
  • 二、卿族的生存之道368-371
  • 第六章 卿族政治的突破与公子从政的回潮371-429
  • 第一节 晋国的政治创新372-379
  • 一、晋国突破宗法制372-374
  • 二、任贤使能374-376
  • 三、奖励军功376-379
  • 第二节 从宗法家臣到新型官僚379-387
  • 一、“弃亲用羁”与“好用远人”379-381
  • 二、孔门弟子381-383
  • 三、赵简子与赵襄子时期的赵氏家臣383-387
  • 第三节 战国时代的家族结构387-393
  • 一、战国时期官僚阶层的家族387-388
  • 二、战国时期庶民阶层的家族结构与规模388-390
  • 三、家族结构变化的原因390-393
  • 第四节 韩非子论“奸劫弑臣”393-400
  • 一、卿族政治与法家思想393-394
  • 二、去富394-396
  • 三、独擅396-397
  • 四、奉法397-400
  • 第五节 战国时代公子从政的回潮400-426
  • 一、战国时期各国的公子400-411
  • 二、战国时期公子阶层的职责与作用411-414
  • 三、战国时期的各国公子从政现象出现的原因414-418
  • 四、公子阶层从政的局限418-420
  • 五、战国时代的政治传统420-426
  • 结论426-429
  • 附录:春秋时代的世族世系429-473
  • 一、周王室429-432
  • 二、鲁432-438
  • 1、鲁公室432-434
  • 2、孟氏434-435
  • 3、叔孙氏435-436
  • 4、季孙氏436-437
  • 5、臧孙氏437-438
  • 三、晋438-451
  • 1、晋公室438-440
  • 2、韩氏440-442
  • 3、赵氏442-444
  • 4、魏氏444-446
  • 5、范氏446
  • 6、羊舌氏446-447
  • 7、荀氏447
  • 8、狐氏447-448
  • 9、栾氏448
  • 10、S{氏448-449
  • 11、胥氏449
  • 12、先氏449
  • 13、祁氏449-450
  • 14、籍氏450-451
  • 四、齐451-457
  • 1、齐公室451-453
  • 2、陈氏453-454
  • 3、高氏454
  • 4、国氏454-455
  • 5、崔氏455
  • 6、鲍氏455-456
  • 7、管氏456
  • 8、晏氏456-457
  • 五、楚457-461
  • 1、楚公室457-458
  • 2、斗氏458-459
  • 3、蔫氏459
  • 4、成氏459-460
  • 5、屈氏460
  • 6、伍氏460-461
  • 六、郑461-463
  • 1、公室461-462
  • 2、七穆462-463
  • 七、宋463-467
  • 1 、宋公室463-465
  • 2、孔氏465
  • 3、戴族465-466
  • 4、桓族466-467
  • 八、卫467-473
  • 1、公室467-469
  • 2、石氏469-470
  • 3、宁氏470-471
  • 4、孙氏471-472
  • 5、孔氏472
  • 6、大叔氏472-473
  • 参考书目473-484
  • 后记4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论楚国宗族制解体的历史原因[J];安徽史学;1984年06期

2 何浩;;《楚屈叔沱戈》考[J];安徽史学;1985年01期

3 蔡锋;国人的属性及其活动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李零;;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谥——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6期

5 徐喜辰;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5期

6 谢乃和;;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7 吴高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晁福林;试论赵简子卒年与相关历史问题[J];河北学刊;2001年01期

9 文永林;浅析春秋时期世族的产生及其特征[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赵逵夫;;楚屈子赤角考[J];江汉考古;198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春秋时代的卿族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2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