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话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6:15

  本文关键词:酸汤话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酸汤话分布在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处的山区,这里在历史上为苗族与侗族两大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酸汤话的形成与汉族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代移民有关,尤其是宋元以来的移民。酸汤话的主体为汉语,也混入了一些苗语、侗语成分。因为酸汤话分布区内的各民族共同语为西南官话,所以传统的汉语方言分区中,酸汤话区主要被归为西南官话区,但酸汤话的语音特征明显与西南官话相区别,而与湘语联系密切。传统的湘语分区却未涉及酸汤话。所以说调查研究酸汤话,对于深入认识苗语、侗语杂居地区的汉语方言及补充汉语方言的分区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靖州藕团点为主,共调查了6个点,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酸汤话的音韵特点进行了一次再认识。选取部分词汇与语法材料,以藕团点的单点描写为主,兼与其他点进行比较。全文共分八大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概述酸汤话的分布、形成以及分布区内苗、侗、汉三个民族及其语言的情况;然后介绍酸汤话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记录描写酸汤话共时语音系统。首先描写了以藕团点为代表的6个酸汤话点的声、韵、调系统。然后列出藕团点的文白异读条例、声韵配合关系表和同音字表。 第三章进行酸汤话音类的古今对照,归纳音韵特点。声母方面主要包括: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的送气与否,知三、章组的分合,精、知二、庄组的分合,见系开口二等字声母的文白层,尖团的分合,非晓组的分混,疑、影母的分混,日母的今读类型和层次,古声母依今韵母洪细分化的特殊情况。韵母方面主要包括:遇、蟹、臻摄合口一等端、泥、精组和三等庄组字多读开口呼的现象,遇摄合口三等韵与止摄合口三等韵相混的情况,蟹、效、咸、山摄一二等韵的分合,流摄与效摄的分混等。声调方面包括:今读声调的调类调值概况,古声调的今读类型和层次。 第四章描写酸汤话词汇。包括三个方面:列举藕团点的分类词表;描写和解释词语中的音变现象,以观察词调模式化为主,同时涉及变声、变韵以及音节的脱落等现象;从语言接触角度观察苗语、侗语及西南官话对酸汤话词汇的影响。 第五章描写酸汤话语法。选择部分词法与句法现象进行描写。以藕团点为主,部分条目与米贝点进行比较。词法部分包括:名词词缀,动词的体,形容词、动词的程度范畴;句法部分包括: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和话题标记“是”。 第六章讨论酸汤话语音的区域特征与内部分片。在归纳酸汤话内部一致性与差异性语音特征的基础上,以是否保留入声调类和古入声今读归派的差异两条语音标准为主,参考部分词汇、语法条目,将酸汤话初步分为南片和北片。 第七章为酸汤话与相关方言的比较及其归属讨论。比较包括:与西南官话比较,与湘语娄邵片的绥会小片比较,与湘语长益片比较,与四川“靖州腔”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设想将现湘语娄邵片的绥会小片从娄邵片中分出,与酸汤话合并成一片,与现有湘语分区的五片并列。这一设想以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酸汤话 湘语 西南官话 苗语 侗语 层次 语言接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第一章 绪论15-36
  • 第一节 酸汤话的分布与相关移民15-21
  • 一、酸汤话的分布与“靖州”的建制沿革15-18
  • 二、酸汤话相关的汉族移民18-21
  • 第二节 酸汤话区民族、语言状况21-26
  • 一、酸汤话区苗、侗、汉三大民族概况21-23
  • 二、酸汤话区苗语、侗语、汉语概况23-26
  • 第三节 酸汤话研究现状26-28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28-32
  • 一、研究内容28-30
  • 二、研究方法30-31
  • 三、研究意义31-32
  • 第五节 语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简介32-35
  • 一、语料来源32-34
  • 二、发音合作人简介34-35
  • 第六节 符号体例说明35-36
  • 第二章 酸汤话语音系统36-69
  •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36-44
  • 一、藕团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36-37
  • 二、三锹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37-39
  • 三、江口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39-40
  • 四、漠滨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40-41
  • 五、远口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41-42
  • 六、米贝点酸汤话声韵调系统42-44
  • 第二节 藕团点酸汤话声韵配合规律44-47
  • 一、藕团点酸汤话声韵配合简表44-45
  • 二、藕团点酸汤话声韵配合表45-47
  • 第三节 酸汤话文白异读47-58
  • 一、声母文白异读47-50
  • 二、韵母文白异读50-51
  • 三、声调文白异读51-54
  • 四、“文白异读”与“新老异读”划界的困惑与讨论54-58
  • 第四节 藕团点酸汤话同音字表58-69
  • 第三章 酸汤话语音古今对照69-117
  • 第一节 声母古今对照69-96
  • 一、酸汤话与《广韵》声母整体比较69-72
  • 二、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送气与否的分化72-79
  • 三、知三章组的分合79-83
  • 四、精、知二、庄组的分合83-85
  • 五、见系开口二等字声母的文白层85-86
  • 六、尖团的分合86-87
  • 七、非、晓组的分混87-89
  • 八、疑、影母的分混89-90
  • 九、日母今读90-92
  • 十、古声母依今韵母洪细分化的特殊情况92-96
  • 第二节 韵母古今对照96-104
  • 一、酸汤话与《广韵》韵母整体比较96-100
  • 二、遇、蟹、臻摄合口一等端、泥、精组和三等庄组多读开口呼100
  • 三、遇摄合口三等韵与止摄合口三等韵相混100-101
  • 四、蟹、效、咸、山一二等韵的分合101-102
  • 五、流摄与效摄的分混102
  • 六、梗摄字韵母白读保留a元音的个别现象102-104
  • 第三节 声调古今对照104-117
  • 一、调类调值概况104-107
  • 二、古舒声调今读层次107-112
  • 三、古入声调今读层次112-117
  • 第四章 酸汤话词汇117-160
  • 第一节 藕团点酸汤话分类词表117-148
  • 一、天文117-118
  • 二、地理118-119
  • 三、时令、时间119-120
  • 四、农业120-121
  • 五、植物121-122
  • 六、动物122-124
  • 七、房舍124-125
  • 八、器具、用品125-127
  • 九、称谓127-128
  • 十、亲属128-129
  • 十一、身体129-131
  • 十二、疾病、医疗131-132
  • 十三、衣服、穿戴132-133
  • 十四、饮食133
  • 十五、红白大事133-135
  • 十六、日常生活135-136
  • 十七、讼事136-137
  • 十八、交际137
  • 十九、商业、交通137-138
  • 二十、文化教育138-139
  • 二十一、文体活动139
  • 二十二、动作139-141
  • 二十三、位置141-142
  • 二十四、代词142-143
  • 二十五、形容词143-144
  • 二十六、副词、介词144
  • 二十七、量词144-146
  • 二十八、附加成分146
  • 二十九、数字146-148
  • 第二节 酸汤话词语内部的音变现象148-156
  • 一、词调模式化148-154
  • 二、声母、韵母的连读音变154-156
  • 第三节 酸汤话的词语借贷156-160
  • 一、借入苗语或侗语构词成分156-158
  • 二、借入苗语构词法158-160
  • 第五章 酸汤话语法160-181
  • 第一节 词法160-171
  • 一、名词词缀160-165
  • 二、动词的体范畴165-168
  • 三、形容词、动词的程度范畴168-171
  • 第二节 句法171-181
  • 一、处置句171-172
  • 二、被动句172-173
  • 三、疑问句173-176
  • 四、否定句176-178
  • 五、话题标记“是”178-181
  • 第六章 酸汤话语音区域特征与内部分片181-186
  • 第一节 酸汤话语音区域特征181-183
  • 第二节 酸汤话内部分片183-186
  • 一、分片的语音标准183-184
  • 二、分片的词汇、语法参考184-186
  • 第七章 酸汤话与相关方言比较及其归属讨论186-202
  • 第一节 酸汤话与西南官话比较186-188
  • 第二节 酸汤话与湘语的绥会小片、长益片比较188-193
  • 一、酸汤话与湘语的联系188-189
  • 二、酸汤话与湘语绥会小片比较189-191
  • 三、酸汤话与湘语长益片比较191-193
  • 第三节 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比较193-198
  • 一、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的联系193-195
  • 二、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的语音比较195-198
  • 第四节 酸汤话的归属讨论198-202
  • 一、酸汤话归属的争议与矛盾199-200
  • 二、酸汤话与会同、绥宁南部方言独立成片的初步设想200-202
  • 结语202-207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202-206
  • 一、主要结论202-205
  • 二、主要创新点205-206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6-207
  •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206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6-207
  • 附录207-229
  • 附录一 酸汤话词语对照表207-212
  • 附录二 酸汤话语法例句记音212-222
  • 附录三 酸汤话故事记音222-228
  •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28-229
  • 参考文献229-232
  • 后记232-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亚丽;;黔东南方言的程度表示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4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年01期

5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年04期

6 鲍厚星;;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J];方言;1985年04期

7 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4期

8 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年04期

9 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J];方言;1988年01期

10 ;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J];方言;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耀宏;侗语方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酸汤话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5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