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2:14

  本文关键词: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凝固结构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语言中都无可争议地存在着一部分像传统语法里所说的习语之类的、复杂的、特殊的语法构式”。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同样也存在大量的凝固结构。通过对以往的研究发现,学界对古代汉语凝固结构讨论的不多,研究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分析模式上,即把凝固结构当作一种结果对其构成成分做静态的描写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却割裂了结构的整体性,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解释或者根本无法解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构式语法理论的问世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古汉语凝固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古汉语中的凝固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全文共分八章。第1章是绪论。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第2章是研究概况。主要回顾了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和汉语凝固结构研究的概况,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了评价。第3章从共时层面考察了古汉语凝固结构整体面貌。首先,针对“凝固结构”术语混乱的现象进行了“正名”;并区分了“短语”、“词组”和“结构”等近似语言单位。其次,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凝固结构进行界定,认为“凝固结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实词和虚词构成的形式固定,意义完整的结构体。再次,从语言的系统性和层级性的角度,考察了凝固结构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凝固结构有“词,短语和句子”三个语法层级,并进一步总结出凝固结构的特点:凝固性、粘附性、融合性、整体性。最后,对凝固结构进行了分类。第4章至第6章是个案研究部分。第4章为凝固结构“有所”的语法化研究。首先讨论了“所”的性质和词类归属,认为古汉语中的“所”是特殊指示代词。其次,分析“所”的基本用法,指出“所”用作名词和代词时,与“有所V”的产生直接相关。再次,探讨了“有所”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有所”经历了从跨层结构、到语法词,再到词汇词的演变过程。最后总结了“有所”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是重新分析,去范畴化和韵律双音化。第5章为凝固结构“孰与”的语法化研究。首先,探讨了结构中“孰”的用法,指出“孰”表抉择是“A与B孰X”形成的基础。其次,对虚词“与”的介词和连词用法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表选择与“A与B孰X”的形成密切相关。接着,探讨了介词结构的“孰与”。最后,通过对“A孰与BX”及其变换式的分析,指出“孰与”的形成是“A与B孰X”受介词结构“孰与”前置规律的影响类化的结果。研究表明,类推是“孰与”发生语法化的根本动因,而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用因素的推动也是促使“孰与”发生语法化的重要因素。第6章为凝固结构“有以”“无以”的语法化研究。首先指出古代汉语中“有(无)以”有三种常见形态:“跨层结构”、“凝固结构”和“复音词”。跨层结构的“有(无)以”是其他形式源结构,凝固形式的“有(无)以”在跨层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介词“以”的悬空,重新分析固化而成。词形式的“有(无)以”是经过凝固结构进一步融合而形成的。这三种形态并非各自独立,互无联系的,而是一个有着密切承继关系的有序集合。介词悬空和重新分析是“有(无)以”发生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第7章通过对古汉语中三个典型凝固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机制的考察,总结出凝固结构成词的一般性规律。第8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构式 古代汉语 凝固结构 有所 孰与 有(无)以 语法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选题来源12-13
  • 1.2 研究对象13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13-15
  • 1.3.1 研究目标13
  • 1.3.2 研究意义13-15
  • 1.4 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15-20
  • 1.4.1 理论背景15-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5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20-21
  • 1.5.1 语料来源20
  • 1.5.2 符号说明20-21
  • 第2章 研究概况21-38
  • 2.1 构式语法研究概况21-28
  • 2.1.1 国外构式语法研究概况21-23
  • 2.1.2 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概况23-28
  • 2.2 凝固结构的研究概况28-36
  • 2.2.1 萌芽阶段(19 世纪末《马氏文通》之前)28
  • 2.2.2 初步发展阶段(19 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28-29
  • 2.2.3 深入发展阶段(20 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9-31
  • 2.2.4 繁荣阶段(本世纪初至今)31-36
  • 2.3 凝固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36-38
  • 2.3.1 研究不平衡36
  • 2.3.2 研究不系统36
  • 2.3.3 方法不科学36
  • 2.3.4 范围不广泛36-38
  • 第3章 凝固结构的共时分析38-56
  • 3.1 凝固结构的界定38-43
  • 3.1.1 正名38-41
  • 3.1.2 短语、词组、结构的区分41-42
  • 3.1.3 凝固结构的界定42-43
  • 3.2 凝固结构的范围43-44
  • 3.2.1 确定凝固结构的方法43-44
  • 3.2.2 凝固结构的具体范围44
  • 3.3 凝固结构的性质44-49
  • 3.3.1 凝固结构是特殊的词汇单位44-45
  • 3.3.2 凝固结构是典型的构式45-46
  • 3.3.3 凝固结构具有动态性46-47
  • 3.3.4 凝固结构具有层级性47-49
  • 3.4 凝固结构的特点49-51
  • 3.4.1 凝固性49-50
  • 3.4.2 融合性50
  • 3.4.3 整体性50
  • 3.4.4 粘附性50-51
  • 3.5 凝固结构的分类51-55
  • 3.5.1 实体性凝固结构51-53
  • 3.5.2 半实体性凝固结构53-55
  • 3.6 小结55-56
  • 第4章 凝固结构“有所”的语法化56-74
  • 4.1 研究概况56-59
  • 4.2“所”的用法59-60
  • 4.3“所”的性质60-61
  • 4.4“有所V”的语法化61-67
  • 4.4.1 先秦时期的“有所”61-63
  • 4.4.2 西汉时期的“有所”63-64
  • 4.4.3 东汉时期的“有所”64-65
  • 4.4.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所”65-66
  • 4.4.5 唐宋时期的“有所”66-67
  • 4.5“有所V”的语义分析67-69
  • 4.6“有所V”构式义的来源69-70
  • 4.7“有所”在现代汉语中的沿袭和发展70-71
  • 4.8“有所”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71-72
  • 4.8.1 非范畴化/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71
  • 4.8.2 韵律制约71-72
  • 4.9 小结72-74
  • 第5章 凝固结构“孰与”的语法化74-88
  • 5.1 研究综述74-78
  • 5.2“孰与”的语法化78-83
  • 5.2.1“孰”和“与”78-80
  • 5.2.2“……与……孰……”的形成80
  • 5.2.3“孰与”的连用80-81
  • 5.2.4“A孰与BX”81-83
  • 5.3 诱发“孰与”语法化的因素83-86
  • 5.3.1 类推(analogy)83-84
  • 5.3.2 语言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84-85
  • 5.3.3 语用因素85-86
  • 5.4 小结86-88
  • 第6章 凝固结构“有以”“无以”的语法化88-105
  • 6.1 研究概述88-91
  • 6.2“有(无)以”的构式判定91
  • 6.3 构式“有以X”的分类91-98
  • 6.3.1 构式“有以X”的分类91-95
  • 6.3.2 构式“无以X”的分类95-98
  • 6.4“以”的历时演变及句法后果98-101
  • 6.4.1 从介词到构词语素98-99
  • 6.4.2 从韵律词到词汇词99-101
  • 6.5“有(无)以”语法化的动因101-103
  • 6.5.1“介词悬空(preposition standing)”101-102
  • 6.5.2 先秦汉语介词“以”悬空的方式102-103
  • 6.5.3 介词“以”的悬空与“有(无)以”的语法化103
  • 6.6“有(无)以”语法化的机制103-104
  • 6.7 小结104-105
  • 第7章 凝固结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105-112
  • 7.1 语法化的机制105-108
  • 7.1.1 重新分析(reanalysis)105-107
  • 7.1.2 类推(analogy)107-108
  • 7.2 语法化的动因108-111
  • 7.2.1 句法环境108-109
  • 7.2.2 韵律双音化109-111
  • 7.3 小结111-112
  • 第8章 结语112-115
  •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112-113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113-114
  • 8.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114-115
  • 参考文献115-125
  • 附录125-132
  • 后记132-13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蒸民;;关于动词的凝固结构——“奈何”、“如何”、“若何”例释[J];语文学习;1980年07期

2 魏爱婷;;《论语》中的“为”字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庄荣贞;;《古文观止译注》注译失误举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尹君;;《论语》中关于“以”的凝固结构和习惯句式[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家庭酸奶巧贮藏[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立秋;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2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