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4:04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钟理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殖民地时期的台湾,既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也被迫接受过日本殖民教育。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台湾殖民时代、大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两岸分离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时期,他是台湾同时代作家中少有的一直坚持中文写作和人生经历如此坎坷的人。他的创作横跨大陆、台湾两个地域和几个不同时期,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同时也形成了主题意蕴复杂多变的风格。钟理和生命的最后十多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在这期间,他的生活陷入贫病交迫的困境,也正因为此,他触摸到了人生最真实、最粗糙的本体,使他对苦难、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思想上产生了升华。他一生多舛,在封建势力与殖民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一度流落他乡,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一度失望于祖国、失望于未来,甚至对自己的身份动摇不定。台湾光复后,他曾满怀希望重回故土,而现实却再一次无情地击碎了他的想象。困厄的人生将他打入社会的最底层,这不仅没有打垮他的意志,反而激活了钟理和身上蕴藏的客家人“硬颈精神”。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写作,创作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个知识者的良知,书写他对乡土的眷恋、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对民族文化的执着和热爱。钟理和以及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不可多得,也不可复制。本文从文化的视点出发,将钟理和的整个创作过程置于中国文化这段独特的历史发展时期,去分析他的创作环境、动机、心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反思性的思想。本文运用了文化学、文化伦理学、文化心理学、后殖民文化等理论,将钟理和的作品、日记、信函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三者之间的互文关系,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出钟理和创作的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基于以上思路,本文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条路径:构建钟理和创作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对影响钟理和文化观形成的内、外因素的考察,以文化场域理论为支撑点,在对台湾地区文化场域的特点、流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汉文化、族群文化对钟理和创作心理的影响,分析他的作品中存在的“原乡”和“故乡”“双乡现象”和他在“自我流放”后出现的身份困惑等问题。本文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是以文学场域论为出发点,重点引入了后殖民理论中的有关身份、移置、居间等核心理论,同时结合文化学及文学心理学中的部分理论,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它为后面的实证性研究——作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都是立足于上述理论所涉及的身份混杂、文化与语言等方向展开的,保证了论文前后的一致性。具体来看,第二章“原乡的失落”是根据第一章所提出的场域对文化身份的构建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论述,运用有关后殖民理论对钟理和在大陆八年的生活中所遭遇的精神苦闷与迷惘进行分析,指出殖民者的认知暴力是导致被殖民者身份认同扭曲的根源,以及钟理和创作中的矛盾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根源性文化作用的结果。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承接,论述内容为钟理和在经历种种人生痛苦之后所生成的悲悯心理对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引出的思考。这条路径既是本文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也是促使全文围绕文化这个中心点展开论述的根本保证。第二条路径:钟理和创作的实证性研究。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钟理和全部艺术作品的研究;二是钟理和信函与日记的研究;三是与钟理和有关的人物与作品的研究。前两者是对钟理和直接的研究,后者是补充性研究,丰富与完善钟理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钟理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观、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的变化,运用第一路径中所构建的理论进行剖析,揭示出钟理和创作中的历史性、复杂性和个人化等特点。第二部分内容是第一部分内容的延续,尽管艺术性较弱,但也是钟理和创作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信函与日记为第一部分提出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论点更加鲜明和具有说服力。第三部分内容与前面两部分内容的关系不是游离的,而是补充与完善,从不同的侧面丰富研究的内容,通过与他人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彰显出钟理和在艺术和思想上的独特价值。在完成了上述两条途径的论证之后,论文最后对钟理和的文学精神、文学价值和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钟理和创作 文化场域 原乡的失落 悲悯情怀 文化反思 文学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8
  • 第一节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14-20
  • 第二节 钟理和研究综述20-28
  • 第一章 文化场域对钟理和创作的影响28-84
  • 第一节 台湾文化场域的形成29-38
  • 第二节 族群文化对钟理和创作的影响38-52
  • 第三节 原乡与故乡52-65
  • 第四节 文化场域的迁移:放逐与返乡65-84
  • 第二章 原乡的失落84-137
  • 第一节 认知暴力下的身份困惑85-98
  • 第二节 身份的迷失98-112
  • 第三节 “矛盾时代中矛盾的人”112-124
  • 第四节 历史的书写与反书写124-137
  • 第三章 悲悯情怀的书写137-182
  • 第一节 台湾早期垦殖生活的悲苦137-142
  • 第二节 “同姓之婚”下的悲剧人生142-152
  • 第三节 挥之不去的死亡意识152-164
  •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守望者164-182
  • 第四章 文化的反思182-234
  • 第一节 “文学的方言”184-196
  • 第二节 乡土的沉思196-219
  • 第三节 “国民性”批判的继承与发展219-234
  • 第五章 “不屈的作家魂”234-262
  •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升华234-248
  • 第二节 超越个体的人文情怀248-258
  • 第三节 台湾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258-262
  • 结语262-264
  • 参考文献264-270
  • 致谢270-272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72-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泉;;沦陷区中国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立场问题——以移住北平的台湾、伪满洲国作家为中心[J];抗战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2 杨红英;;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洪炎秋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03期

3 江金波;;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J];学术论坛;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3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