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

发布时间:2017-04-04 14:04

  本文关键词: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1840—1919年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传播为线索,以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新文化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为重点,深入地探讨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中外“革命”话语权的竞争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建构起来的法国大革命观,不断地在突破传统的革命话语霸权,并获取现代革命话语的强势地位;二是从革命思想的嬗变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历经四个不同阶段,并突出体现了传统革命下的“法国大革命”、悖论中的“法国大革命”、工具理性下的“法国大革命”和文化观念下的“法国大革命”等不同的阶段特点,并客观地促进了革命主体、革命伦理价值观和革命理想等诸多革命思想方面的变化;三是从社会——思想互动层面来分析,1840—1919年间的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权势变迁影响着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同时,他们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又反过来助推着这段时期的社会新发展。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概述课题的学术研究动态,并阐明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介绍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研究1840—1894年间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探讨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的社会背景——西力冲击和清廷统治下的内政变迁;并分析在传统革命观念的影响下,近代知识界如何初步建构其法国大革命观,重点聚焦在魏源、徐继畲、姚莹等经世派和王韬、郑观应等洋务派身上;并阐明洋务运动后革命观念的新变化。 第三章:研究1895—1911年间维新派和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重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客观辨析“康有为借法国大革命推进光绪帝改革”的观点。深入剖析“己亥建储”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捍卫“庚子勤王”的正当性而建构起的法国大革命观。客观探讨清末新政后,康、梁等立宪人士对法国大革命观的重新建构。重点讨论维新派和立宪派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之影响。 第四章:研究1900—1911年间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分析革命党人全面建构法国大革命观的国内政治背景,即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权势全面衰落。追述19世纪下半期日本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重点分析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全面建构,并以此为革命典范。客观研究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并从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启示。 第五章:研究1912—1919年间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兴起和革命典范的转换。探讨“法国大革命”精神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分析新的社会背景下,俄国革命如何逐渐取代法国大革命成为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新革命典范。 结语:概述近代中国知识界建构和迎拒法国大革命的四个阶段,以及分析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出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知识界 法国大革命 建构 迎拒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565;K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31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由与概念界定12-19
  • 一、课题研究缘由12
  • 二、概念界定12-19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与意义19-27
  •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概述19-25
  •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5-27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27-31
  • 一、课题研究内容27-28
  • 二、课题研究方法28-29
  •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9-31
  • 第二章 内外交困与“法国大革命”的初践中国31-63
  • 第一节 西力冲击与清末知识界对法国的两种反应31-44
  • 一、“睁眼看法国”32-40
  • 二、“反对法国天主教”40-44
  • 第二节 内政变迁对儒家及其革命观的挑战44-52
  • 一、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及其革命观的挑战44-48
  • 二、洋务运动与“效西救儒”48-52
  • 第三节 清末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步建构52-63
  • 一、鸦片战争后近代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53-55
  • 二、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步建构55-60
  • 三、革命观念的初步变化60-63
  • 第三章 政制变革与“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运用(一)63-114
  •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与清末知识界的“维新改革”63-71
  • 一、甲午战后清末新兴势力的崛起63-67
  • 二、甲午战后清末知识界的取向转型67-71
  • 第二节 戊戌变法与维新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71-91
  • 一、李提摩太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及其影响71-79
  • 二、康有为借“法”促“改”之真伪79-83
  • 三、“己亥建储”与庚子勤王——现代革命的初次尝试83-91
  •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与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91-106
  • 一、清末新政与立宪派的反“革”思想91-96
  • 二、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96-106
  • 第四节 维新派与立宪派的法国大革命观之影响106-114
  • 第四章 政制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运用(二)114-157
  • 第一节 清政府的权势危机与新革命因子的出现114-123
  • 一、庚子拳乱与清廷丧失思想文化的主导权114-117
  • 二、“东南互保”对清廷中央威权的挑战117-119
  • 三、科举制改革与新革命因子的出现119-123
  • 第二节 政制革命与近代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典范123-145
  • 一、日本知识界的“法国大革命”观及其对晚清中国志士的影响124-127
  • 二、革命派对“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建构127-145
  • 第三节 现代革命的开启——辛亥革命145-157
  • 一、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146-153
  • 二、辛亥革命的反思153-157
  • 第五章 社会革命与革命典范的转换157-182
  •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精神对民国政治的影响157-167
  • 一、“法国大革命”精神与反袁复辟157-163
  • 二、儒家复兴与“法国大革命”典范的余波163-167
  • 第二节 革命典范的转换——社会革命的兴起167-182
  • 一、辛亥革命前“社会革命”的论争168-171
  • 二、辛亥革命后“社会革命”的新背景171-174
  • 三、革命典范的转换——“俄国革命取代”“法国大革命”174-182
  • 结论182-193
  • 参考文献193-206
  • 后记206-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秀琴 ,雅平;法国大革命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2 郭卫东;“己亥建储”若干问题考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3 张皓;;革命阵营内的名位之争与辛亥革命的失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马生祥;叶文郁;;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J];安徽史学;1991年03期

6 包仕国;;陈独秀的法兰西文明情结[J];党史纵览;2010年12期

7 张伟红;;洪秀全与儒家思想[J];东岳论丛;1993年02期

8 张海鹏;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J];近代史研究;1993年03期

9 杨天宏;义和团“神术”论略[J];近代史研究;1993年05期

10 茅海建;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一)[J];近代史研究;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乐斌;社会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5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