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0:03

  本文关键词: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所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状况,需要我们跨学科、跨领域的去进行综合研究。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国古史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研究的综合性课题,更要结合文化史、民族史、社会史、考古资料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才能将本课题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展示。 按族系划分,在两汉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活跃着:肃慎族系:真番、挹娄;秽貊族系:秽、貊、夫余、高句丽、沃沮;东胡族系:东胡、鲜卑、乌桓等大小十余个边疆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这些东北古民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片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中,创造出了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于此同时,他们都与中原汉王朝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为中华文化的成长共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本课题主要讨论的内容,正是汉代我国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交流的这个过程,立足于文献基础,力图发现种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与联系,试图理清这一文化交流、融合进程的思路,探讨这一文化交流进程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前人尚未深入涉足的领域内尽一丝探索之力。 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论。在导论中,主要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现状以及对相关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的是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重点考察了汉代生活在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居地、迁移以及人口流动状况,明晰了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整体态势,并进一步的讨论了汉代东北地区民族融合对东北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物质文化交流。在对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东北地区汉族物质文化发展程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汉代东北地区在汉文化影响之下的物质文化总体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制度文化交流。本部分主要考察了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社会制度的具体形态与总体特征,分析了汉王朝东北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并讨论了汉代东北地区制度文化发展的水平。 第五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精神文化交流。本部分首先讨论了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了汉文化对东北边疆民族文化在思想层面的影响,考察了汉代东北地区以汉文化为主导的精神文化发展进程。 第六部分为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民俗文化交流。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和总体特征,,分析了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性以及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历史原因,以及讨论了双方在民俗文化上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汉代 东北边疆民族文化 汉文化 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2
  • 导论12-45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价值12-16
  • 一 本课题的历史背景与研究内容12-15
  • 二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5-16
  • 第二节 本课题所依据的资料与研究现状16-38
  • 一 本课题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16-23
  • 二 本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23-34
  • 三 本课题的国际研究现状34-38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38-45
  • 一 “文化”的界定38-39
  • 二 关于“汉文化”的界定39-41
  • 三 关于“东北民族文化”的界定41-45
  • 第一章 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45-93
  • 第一节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的居地与民族融合45-74
  • 一 肃慎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迁徙46-54
  • 二 秽貊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移民54-67
  • 三 东胡族系各民族的居地与移民67-74
  • 第二节 汉族的居地与人口74-84
  • 一 辽东郡的地望与人口结构74-76
  • 二 辽西郡的地望与人口76
  • 三 苍海郡的地望与民族76-77
  • 四 乐浪郡的地望与民族77-78
  • 五 玄菟郡的变迁与人口78-83
  • 六 真番郡的地望83-84
  • 七 临屯郡对苍海郡的继承84
  • 第三节 汉族——东北边疆民族杂居区的形成及其影响84-93
  • 一 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84-86
  • 二 东北边疆民族向汉族居地的靠近86-89
  • 三 汉族——东北边疆民族杂居区的形成及其影响89-93
  • 第二章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物质文化交流93-128
  • 第一节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物质文化及其特征93-111
  • 一 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民族的物质文化93-97
  • 二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民族的物质文化97-106
  • 三 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民族的物质文化106-110
  • 四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物质文化的总体特征110-111
  • 第二节 汉代东北地区汉族的物质文化111-118
  • 一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112-114
  • 二 发达的金属冶铸业114-116
  • 三 制陶业、砖瓦业与建筑业116-118
  • 第三节 在汉文化影响下汉代东北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118-128
  • 一 汉代东北地区的交通与贸易118-121
  • 二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社会生产的转型121-122
  • 三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手工业的进步122-124
  • 四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物质文化的融合124-126
  • 五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对汉族的影响126-128
  • 第三章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制度文化交流128-169
  • 第一节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128-148
  • 一 夫余族复杂的社会阶层与制度129-137
  • 二 高句丽族的社会政治结构与制度137-142
  • 三 秽族的邑落制度142-144
  • 四 沃沮族的邑落制度144
  • 五 乌桓族的部落制度144-147
  • 六 鲜卑的部落制度147-148
  • 七 挹娄的邑落制度148
  • 第二节 汉王朝的东北民族政策及其影响148-162
  • 一 汉代的和亲政策及不与东北民族和亲149-152
  • 二 西汉时期的东北民族政策152-155
  • 三 东汉时期东北民族政策的调整155-159
  • 四 汉王朝东北民族政策对东北边疆民族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159-162
  • 第三节 在汉文化影响下汉代东北地区的制度文化发展162-169
  • 一 郡县制运行范围的扩大及其影响162-163
  • 二 宗族制度和世袭制度在东北边疆民族的逐步确立163-165
  • 三 中原王朝官职、爵位体系在东北边疆民族中的传播165-166
  • 四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66-167
  • 五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167-169
  • 第四章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精神文化交流169-206
  • 第一节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的精神文化发展169-178
  • 一 高句丽族与沃沮族的精神文化发展169-173
  • 二 夫余族的精神文化风貌173-174
  • 三 秽族的精神文化发展174-175
  • 四 乌桓族与鲜卑族的精神文化发展175-178
  • 五 挹娄族的精神文化发展178
  • 第二节 汉代汉族精神文化向东北边疆民族的传播178-197
  • 一 汉语和汉字在东北地区的流通178-180
  • 二 汉族教育体系在东北地区的传播180-183
  • 三 儒家文化对东北边疆民族社会思潮的影响183-190
  • 四 汉族审美意识向东北边疆民族的渗透190-194
  • 五 汉族艺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194-197
  • 第三节 汉代东北地区精神文化发展的差异与趋同性197-206
  • 一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差异197-202
  • 二、汉代东北地区精神文化的趋同性202-206
  • 第五章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与汉族的民俗文化交流206-239
  • 第一节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的民俗文化206-216
  • 一 夫余族的民俗文化206-208
  • 二 高句丽族的民俗文化208-210
  • 三 秽族的民俗文化210-211
  • 四 沃沮族的民俗文化211-212
  • 五 乌桓族与鲜卑族的民俗文化212-214
  • 六 挹娄族的民俗文化214-215
  • 七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民俗文化的总体特征215-216
  • 第二节 汉代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民俗文化的差异与融合216-230
  • 一 汉人的风俗观及其影响216-218
  • 二 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婚俗的异同218-221
  • 三 汉族丧葬习俗在东北边疆民族社会中的传播221-224
  • 四 汉族服饰习俗对东北边疆民族的影响224-226
  • 五 汉族节令、历法习俗与东北边疆民族的差异与融合226-229
  • 六 汉族崇奢之风在东北边疆民族社会中的传播229-230
  • 第三节 在汉文化影响下汉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230-239
  • 一 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源性231-232
  • 二 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区域性232-234
  • 三 汉 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4-236
  • 四 汉代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236-239
  • 结语:汉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意义239-243
  • 参考文献243-260
  • 后记260-262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2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玲;林l

本文编号:322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2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