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改造和融合:文化渗透视野下的唐宋星命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8:05

  本文关键词:继承、改造和融合:文化渗透视野下的唐宋星命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星命术是星占术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推算普通个人的命运以及祈福禳灾。这类星占术以星曜为基础、对象和中介,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涉及星曜的运行位置和运动规律、历表的制定等内容,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一套有关当时的人们和社会是如何利用星曜来推算普通个人命运并满足个人结婚、生子、祛病、升官、发财、祈福禳灾等实际需求的知识体系。 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大背景下,域外的生辰星占术进入中国,在此基础上,星命术在中土兴起,并在唐宋时期展开发展和演变的一系列融合过程。本论文主要集中讨论域外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星命术融合发展中的具体变化和演进过程,为此,本论文主要围绕日月五星以及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十二命宫、五行、本命等五个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并对星命术在唐宋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除第一章“绪论”外,第二章主要探讨唐宋时期星曜在军国星占术与星命术中的区别和联系。讨论了五星和七曜分别作为一种属性,在军国星占术和星命术中对二十八宿星占的影响;同时以土星为案例,讨论这一时期的军国星占术和星命术在社会中发生接触和碰撞时,星曜在星占术中的吉凶取向所发生的演变;最后讨论了星命术在中国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对军国星占术具体内容的借用和演变。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军国星占术对在中土发展的星命术发挥着自身的影响,然而反方向的影响并没有发生。 第三章讨论唐宋时期黄道十二宫的本土化发展及其星命内涵的演变。梳理了黄道十二宫在唐宋时期流传的不同名称尤其是中文名称;详细探讨了流传在中土的黄道十二宫至少存在10种不同的顺序及其所反映的中外不同的天文、星占背景;还分析了黄道十二宫在星命术中与七曜五行、二十八宿以及十二地支等组合进行着一系列对应和配置,这种配置使得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八宿之间发生了所谓的“宫度之争”,,而且这种对应使得黄道十二宫原本所拥有的星命内涵逐渐衰减,进而成为其他术数的一套符号化的坐标系统。这一发展和演变使得黄道十二宫的形式和名称虽然在中土广泛流传,其作用和意义在星命术中却逐渐消失。 第四章主要讨论唐宋时期十二命宫在中土流传和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十二命宫的名称和顺序在中土的各种文献中存在差异,但存在一种比较主流的流传顺序;还探讨了身宫这一概念在命运推算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着重讨论了命宫的起算方法,这些不同的起算方法均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这类方法与命宿以月亮的运行为基础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显示出命宿、命宫概念在从域外传入中土的过程中发生了演变,在这种演变中,宿直纪日这种将太阳、月亮两种不同的天体运行和纪时系统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最后讨论了十二命宫内部在强弱、阴阳方面的分类以及这一体系在命运推算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功能。 第五章探讨唐宋时期星命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五行理论的吸纳。讨论了域外星命元素传入中国之初,就力图与五行理论中的时间、五方、五色、五行四季王相休囚死等内容进行拼凑和形式化的融合,以实现其本土化;分析了这种努力倾向日益从表面到深入,从佛教单方面到佛、道以及中国本土术数等各方势力共同推进;并探讨了在这一努力中,五行理论中的许多具体规则和方法都被运用于星命术,如五行生数被用作推算生子和兄弟的数目,同时一些新的内容也产生出来,如道教中缺乏坚实天文基础的“五斗系统”等。这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在星命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星命术体系的基本理论之一。 第六章讨论唐宋时期本命干支体系与星曜体系的并存。以“本命日”的确定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传统中以生年为基础,以地支、干支和生肖为表现形式的本命干支体系;探讨了唐宋时期在域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发展出新的与生年、生月、生日相对应,以星、宫、曜宿等星曜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本命星曜体系,这两种本命体系在唐宋时期形成并存局面;并探索了在这一发展中,传统的以生年为基础的本命干支体系也采用了北斗七星的新形式,而综合性本命星曜体系自身就是域外星曜体系和中国本命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这些星、宫、曜宿等本命概念逐渐本土化,发展出干支形式;此外还讨论了在这一系列演变中,出现了本命元辰这一概念和推算方法不断地被使用和改造的例子。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不仅星命术在发展过程中利用了中国传统本命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而且这一传统元素在与星命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自身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 第七章结语部分,主要讨论星命术在唐宋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生存状况。分析了唐宋时期星命术发展的环境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探讨了星命术在唐宋时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以及以理性的方式分析、质疑、否定星命术的现象;讨论了佛教在发展星命术的过程中强调星曜的特征,以及道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五行体系的重视,同时,佛教和道教在星命术融合域外与传统元素的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发挥,于原本的内容和方法之外发展出新的概念和形式。此外,还探讨了唐宋时期八字算命术与星命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 唐宋时期的星命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大背景下发展和演变,这一发展和演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进行,其方式是继承、改造和融合域外与传统两类元素。星命术在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中不仅吸收和利用了域外生辰星占术中的基本组成元素黄道十二宫和十二命宫,并吸纳了七曜、二十八宿这些基本元素在域外生辰星占术发挥作用的方式,而且将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与这些域外元素进行融合,并在星命术中发展出本命的星曜体系这一信仰实践,这种融合使得星命术这一新术数门类在唐宋时期完成了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星占术史和数术史上内容和形式完备的一个类别和分支。 本论文对唐宋时期星命术具体发展过程的探讨,旨在深化对唐宋时期有关五星七曜、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的天文星占内涵的认识;加深对当时各地区的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文化在命运推算和祈福禳灾方面的了解;促进对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探索。
【关键词】:唐宋时期 星命术 星占术 黄道十二宫 十二命宫 五行 本命 七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92.2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绪论17-37
  • 1.1 选题意义、范围与术语界定17-20
  •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20-29
  • 1.3 对“星命”一词的探讨29-34
  • 1.4 域外的生辰星占术34-37
  • 第二章 唐宋时期星曜在军国星占术与星命术中的区别和联系37-89
  • 2.1 五星、七曜在军国星占术与星命术中的区别37-58
  • 2.1.1 中国军国星占术传统:日月与五星相区分38-41
  • 2.1.2 军国星占术中五星—五行属性与二十八宿的配置41-46
  • 2.1.3 星命术中七曜属性与二十八宿的配置46-53
  • 2.1.4 日、月在军国星占术与星命术中的表现53-58
  • 2.2 军国星占术与星命术的接触与碰撞——以土星的吉凶取向为例58-75
  • 2.2.1 土星既吉又凶59-62
  • 2.2.2 军国星占术:土星为吉的表现及其流传62-67
  • 2.2.3 星命术:土星为凶的表现及其演变67-73
  • 2.2.4 吉与凶并存引发的不同应对73-75
  • 2.3 星命术直接从军国星占术中汲取资源75-87
  • 本章小结87-89
  • 第三章 唐宋时期黄道十二宫的本土化及其星命内涵的衰减89-124
  • 3.1 黄道十二宫在中土流传的中文名称90-93
  • 3.2 唐宋时期黄道十二宫流传的顺序93-97
  • 3.3 星命术中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七曜的对应97-104
  • 3.4 星命术发展过程中的“宫度之争”104-109
  • 3.5 黄道十二宫在本土化发展中与十二地支的对应109-117
  • 3.6 星命术中黄道十二宫的不同发展方向117-122
  • 本章小结122-124
  • 第四章 唐宋时期十二命宫在中土的流传与发展124-154
  • 4.1 唐宋时期十二命宫在中土流传的名称和顺序124-130
  • 4.2 星命术中的身宫:十二命宫之外的重要主题130-133
  • 4.3 命宫起算方法的演变:从以月亮运行为基础到以太阳运行为基础133-140
  • 4.4 十二命宫在星命术中的作用——如何看命140-147
  • 4.5 十二命宫在星命术中的强弱分类147-149
  • 4.6 星命术中宫与宿的关系149-152
  • 本章小结152-154
  • 第五章 唐宋时期星命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五行理论的吸纳154-189
  • 5.1 五行与域外星命元素的初步融合:拼凑与形式化154-164
  • 5.1.1 《梵天火罗九曜》中的祈供方式154-159
  • 5.1.2 《七曜攘灾决》中的五星四季禳灾法159-164
  • 5.2 五行理论与星命方法的深入结合:佛教、道教与本土术数等的共同努力164-172
  • 5.3 星命术中五行理论的创新:道教的“五斗系统”172-178
  • 5.4 五行理论的各种方法和规则广泛用于星命术178-186
  • 5.4.1 五行相生相克178-180
  • 5.4.2 五行与五常、五脏等的配属180-181
  • 5.4.3 五行生数181-183
  • 5.4.4 五行性情183-184
  • 5.4.5 其他五行规则184-186
  • 本章小结186-189
  • 第六章 唐宋时期本命干支体系与星曜体系的并存189-230
  • 6.1 问题的提出:关于“何为本命日”的一场争论189-191
  • 6.2 以生年干支为本命日:中国传统的本命信仰191-202
  • 6.2.1 用地支、干支甲子和生肖形式表现的生年191-198
  • 6.2.2 以生年为基础的本命信仰实践198-201
  • 6.2.3 本命日为生年干支日201-202
  • 6.3 以生日干支为本命日:星命术带来的新事物202-209
  • 6.4 中外融合的产物:星命术中本命星、曜、宿、宫形成的综合体系209-219
  • 6.5 星命术中综合性本命星曜体系的中国本土化219-223
  • 6.6 两种本命体系在唐宋时期的并存与互动223-228
  • 本章小结228-230
  • 第七章 结语:星命术在唐宋时期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生存状况230-266
  • 7.1 唐宋时期星命术发展的社会背景230-236
  • 7.2 唐宋时期星命术的生存状况236-261
  • 7.2.1 官方对星命术的态度以及皇族成员的个人行为236-239
  • 7.2.2 社会各种势力对星命术的接受与提供239-254
  • 7.2.2.1 佛教所提供的星命术服务:以星曜为特征242-249
  • 7.2.2.2 道教所提供的星命术服务:以五行体系为特征249-254
  • 7.2.3 唐宋时期星命术与八字算命术的关系254-257
  • 7.2.4 唐宋时期对星命术的质疑与否定257-261
  • 7.3 结论261-266
  • 附录一:黄道十二宫图、印、真言表266-270
  • 附录二:黄道十二宫生人命运性格表270-279
  • 附录三:《七曜攘灾决》与《张果星宗》七曜临十二命宫占辞对比表279-284
  • 附录四:四余临十二命宫占辞表284-286
  • 附录五:十二命宫宜忌表286-296
  • 参考文献296-32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329-331
  • 致谢331-3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五德终始说与汉代史学的正统观念[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范曾;;干支与生肖的迷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黎明;;汉代的北斗信仰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孙林;;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02期

6 陈于柱;;敦煌藏文本禄命书P.T.127《推十二时人命相属法》的再研究[J];中国藏学;2009年01期

7 葛兆光;;当代日本的中国道教研究[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2期

8 盖建民;;《丹元子步天歌》中的天文学思想略析[J];中国道教;2006年01期

9 张锡科;;我国十二生肖文化探源[J];东方论坛;2008年03期

10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为决定论[J];敦煌学辑刊;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辉;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陈于柱;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吴慧;僧一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继承、改造和融合:文化渗透视野下的唐宋星命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2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