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23:16

  本文关键词: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讲义,在民国大学十分常见,中文及历史、哲学等学科,使用尤其集中;讲义的生成、印制、使用、散播、流传,构成了民国大学文化生态的一个方面,是民国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教育现象;讲义与学校、课程、教员、学生课堂等教学要素关联密切,是重要的教育史资料;讲义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发生和发展初期广泛使用,与学科教育发展同步,见证并参与了学科教育史上诸多事件,吸附了丰富的学科发展印记;而讲义的学术内涵、由授课讲义发展为学术著作的动态属性,也为学科史和学术史的考察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认识和解析学科发展中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间的互动关系。总之,讲义真切、具体、深入地反映了民国大学教育(包括中文学科教育)和中国现代学科学术建构(包括中文学科建构)的基本状况,值得充分关注和研究。 本文以“中文”(即“中国语言文学”,旧称“中国文学”和“语言学”、“国文”等)学科为中心,研究民国大学的课程讲义。包含两大部分:前三章为讲义本体和“讲义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包括梳理讲义线索、整理讲义文本、探究讲义生成和运行机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讲义为途径,钩沉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遗存,考察民国大学中文学科教育及学术发展状况。论述中,两部分内容时有交叉,互为印证。 讲义与“讲义现象”研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呈现民国“讲义热”在不同教育领域的表现,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考察民国大学校园的讲义文化生态,描摹大学讲义样貌,形成对讲义的基本认知,明了讲义产生的历史语境。其次,历时推演民国时期学制变化对讲义生成的影响,以课堂为界分析讲义的两种基本生成方式,考察大学教员兼课、流动和参与社会教育对讲义生成的影响,较完备地阐释讲义生成的范式。第三,以大学出版部讲义印制和书局讲义出版为中心,呈现讲义生产运行机制,解析影响讲义印制、出版的主导因素。以上大体理清了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产生之初和现存的状况,较完整地呈现了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的基本面貌。 讲义为途径的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考察,由三个角度展开:首先,分析讲义的体例特征和话语形态,由此考察民国中文学科教育的学程、学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探究学科教育体系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样本,呈现较完整的中文学科讲义经典化的历程,并以此为范例,考察部分讲义的经典化趋势和程度,分析影响讲义经典化的主要因素,此亦为从一微观视角对中文学科史的动态探究。最后,将讲义用于对现代中国文学“史前史”的研究,即通过讲义,探究新文学在民国中文学科教育中的存在方式,及其被纳入大学学科教育体系的过程;同时考察这一过程中走上讲台的新文学作家的教学表现和心理状态,从教员角度探析现代中国文学与教育的互动关系。这一部分,拓展至与教育密切相关而又更为本质的侧面,为现代学科学术史建构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角度。 讲义研究,既是对民国时期一类独特教育现象的集中考察,也是对一种重要的学科史、教育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以中文学科讲义的搜集整理和“讲义现象”的解析为基本内容,以考察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为研究为总体方向,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实现的学术目标。此外,本论文也借此研究实践一种沉潜向下的历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摆脱既有学科体系构成的预设,通过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细节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以具体的要素的关联为切入点,构筑生动、鲜活的场景,让历史进程的或一片段在切当的历史语境和氛围中饱满呈现。
【关键词】:讲义 中文学科 民国大学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绪论14-36
  • 一、讲义研究的价值14-19
  • 二、中文学科讲义研究现状分析19-32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方法32-36
  • 第一章 “讲义热”: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现象36-71
  • 第一节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讲义现象”38-45
  • 一、实现高等教育“本国化”的手段39-41
  • 二、适宜社会教育的平民教本41-45
  • 第二节 大学校园“讲义生态”——以北大为中心45-55
  • 一、北大的“讲义费风潮”46-47
  • 二、北大师生的讲义习惯47-52
  • 三、“风潮”的化解与“讲义生态”之营建52-55
  • 第三节 作为实物史料的民国大学讲义55-71
  • 一、讲义的印制56-60
  • 二、“老讲义”存藏60-66
  • 三、几部代表性讲义样貌速写66-71
  • 第二章 讲义生成与民国中文学科教-育71-103
  • 第一节 讲义:现代中文学科教育的伴生物72-81
  • 一、传统经验与现代学科的交汇点——“癸卯学制”下的中文学科讲义73-75
  • 二、伴随新式课程大量涌现—“壬子癸丑学制”下的中文学科讲义75-78
  • 三、走向学术化、个性化——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后的中文学科讲义78-79
  • 四、稳定与延续——1929年《大学规程》颁布后的中文学科讲义79-81
  • 第二节 表演脚本与口述记录——讲义的基本生成方式81-93
  • 一、表演脚本:讲义的课前生成82-88
  • 二、口述记录:讲义的课堂生成88-93
  • 第三节 影响中文学科讲义生成的多重因素93-103
  • 一、教员兼课、流动与讲义生成93-97
  • 二、中文学科的社会教育服务与讲义生成97-103
  • 第三章 由“准出版”到正式出版:民国中文学科讲义的出版103-136
  • 第一节 大学出版部与讲义的“准出版”形态103-112
  • 一、民国大学出版部及其讲义生产104-108
  • 二、作为“准出版物”的授课讲义108-112
  •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文学科讲义的集中出版112-123
  • 一、拉开讲义出版的序幕:分校初版的“XX大学丛书”112-115
  • 二、有规模而未完全实现的教科书宏愿:作为大学用书出版的授课讲义115-118
  • 三、未入体系却成大宗:零散出版的授课讲义118-122
  • 四、大学讲义集中出版的背后122-123
  • 第三节 出版视角下讲义的不同命运123-136
  • 一、未出版之讲义124-126
  • 二、已出版之讲义126-130
  • 三、本世纪的民国“老讲义”出版130-136
  • 第四章 “讲义体”:一种产生于教育实践的独特文体136-166
  • 第一节 “讲义体”特征的揭示137-145
  • 一、分章节、立标目137-140
  • 二、多样的述例方式140-142
  • 三、整体随意、局部匀称142-144
  • 四、由浅入深、全面概述144-145
  • 第二节 动态中形成的独特话语——“讲义体”的话语解析145-155
  • 一、讲义:动态的文本属性与稳定的文本内容146-149
  • 二、作为教育事件的讲义“话语”149-152
  • 三、讲义“话语”特征解析152-155
  • 第三节 由“讲义体”看民国中文学科教育发展155-166
  • 一、由“讲义体”看民国中文学科教育的学程与学时156-158
  • 二、由“讲义体”看民国中文学科教育课程体系雏形158-161
  • 三、由“讲义体”看民国中文学科课堂讲授方式161-166
  • 第五章 民国中文学科讲义经典化现象166-188
  • 第一节 《中国小说史略》:中文学科讲义经典化之范例167-179
  • 一、“经典丛书”及其对《中国小说史略》的集中收录167-172
  • 二、《中国小说史略》之经典化历程172-179
  • 第二节 讲义经典化的学科内部动因179-188
  • 一、开创性179-183
  • 二、总结性183-184
  • 三、顺应性184-186
  • 四、记录性186-188
  • 第六章 “老讲义”与“新文学”:以讲义为视角的现代文学教育考察188-211
  • 第一节 由讲义看新文学在民国大学“中文”课堂的多样性存在188-196
  • 一、新文学专门课程讲义概观189-192
  • 二、隐匿于其他课程中的新文学讲义192-196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家的讲台生涯与讲义编撰196-211
  • 一、边缘与坚守:教授国文课程的新文学作家们197-200
  • 二、新文学作家的讲义编写:不无艰辛的工作200-203
  • 三、疲惫与期许:新文学作家心态扫描203-206
  • 四、作家所编新文学课程讲义的特征206-211
  • 结语211-226
  • 211-217
  • 217-223
  • 223-226
  • 附录:本论文涉及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简况表226-280
  • 参考文献280-298
  • 致谢298-29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楠;;苏雪林年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谢泳;北大中文系的文学史传统——从刘景晨的《中国文学变迁史》说起[J];博览群书;2004年06期

3 虞坤林;;赵万里先生活动简表[J];出版史料;2006年01期

4 丁忱;;黄焯先生学述[J];长江学术;2008年01期

5 黄根苗;;姚永朴教学生涯述略[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6 罗岗;“校园内外”和“课堂上下”——论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内在关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4期

7 陈炜湛;商承祚先生学术成就述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05期

8 罗立乾;;刘赜先生及其《说文》学[J];长江学术;2007年03期

9 杨迎平;苏雪林传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罗岗;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