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背景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显性及隐性词汇认知过程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16 17:42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习得的相关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对于词汇习得研究的热情居高不下。这种高涨的研究热情,从近三十年间,词汇习得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上可见一斑。词汇习得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词汇并非是通过刻意学习的方式获得的。换言之,在二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附带习得的方式获得的。“附带词汇习得假说”(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Hypothesis)的概念,最早是由Nagy于1985年提出的。在附带词汇习得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习者执行某一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针对某种特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但是,学习者并不会事先得知,研究人员随后将根据他们对该类信息的回忆进行专门测试(Laufer&Hulstijn,2001)。近年来,大量有关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接踵而至。然而,在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是针对显性认知过程进行的深入探析,对隐性认知过程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检验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为此,本研究以隐...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背景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显性及隐性词汇认知过程探析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内容分类比例图(1988-2017)

研究过程,方法,认知过程,论文结构


图 1-8: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简图1.4 论文结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语学习者附带词汇习得过程中,显性认知过程和隐性认知过程两者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发掘隐性词汇加工过程与显性词汇加工过程之间,以及显性加工过程内部各类别之间的相互差别,并对彼此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

示意图,隐性,二分法,概念


笔者在遍查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文献时发现,许多文献对于上述两组概念存在界定不清,使用混乱的情况。其中,附带习得往往被认为是隐性习得;而有意学习常被等同于显性学习。然而事实上,这两组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附带习得不等于隐性习得,有意学习更不等同于显性学习。两组概念之间产生歧义的根源可能在于概念中对于“无意习得”的描述。“无意习得”可以指没有明确意图(目的)的习得,也可以指没有意识地习得。当把“无意”理解为“没有意图(目的)”的含义时,那么此时的无意习得指的是附带习得。当把“无意”理解为“没有意识”的含义时,那么此时的无意习得则是指隐性习得(Rieder, 2003:26;王改燕,2010)。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笔者绘制了图 2-1 附带习得/有意学习与隐性习得/显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以便能够清晰明了地对两组概念进行区分。具体详情请参见图 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输出任务和注释对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J]. 鲍贵,李景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6)
[2]任务类型对输出启动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J]. 黄燕,胡新,王海啸.  现代外语. 2017(05)
[3]以词汇丰富度训练为抓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 赵光慧.  外语研究. 2016(06)
[4]读后续写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作用研究[J]. 姜琳,涂孟玮.  现代外语. 2016(06)
[5]二语习得年龄效应研究的共同记忆:内容、问题和启示[J]. 马拯.  外语研究. 2016(05)
[6]我国二语词汇推理研究20年:统计分析与展望[J]. 范琳,王珍.  外语界. 2016(05)
[7]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李思萦,高原.  外语界. 2016(04)
[8]推理策略训练和文本重复对于中国大学生听力任务中附带词汇习得的作用研究(英文)[J]. Rod ELLIS,常乐.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6(02)
[9]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语自动激活:来自ERPs的证据[J]. 肖巍,倪传斌.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02)
[10]词汇形式及意义强化输入顺序与注意效果研究[J]. 杨曼君,杨丽娟.  外语教学. 2016(02)



本文编号:3346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46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