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17 16:13
  作为社会的精神现象,社会意识是在人的实践并基于社会存在形成。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把握,都是为社会存在所制约的。因此,对社会意识的产生及发展来讲,要求必须从社会存在本身来揭示。即从以物质生产为本体的社会存在出发,阐释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与生俱来的从属性,这是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规定。在此意义上,社会存在的直接出场,使得道德、宗教、法律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但对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来讲,在强调社会存在制约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或决定往往要通过社会意识历史生成的特殊规律表现出来,即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基于此,本文以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为视角,展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问题研究。一方面,通过考察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逻辑,来深入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呈现方式。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建构,为建设异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种有益的理论指导。为此,本文将立足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主要文本,深入分析这些文本中与社会意识相关的主要论述、思想和观点,以社会意识的历史生成为视角,来考察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览
        (一) 研究概述
        (二) 评价与展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文章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意识的生成空间
    第一节 关于社会意识的基本范畴
        一、意识:对社会意识的一般认知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三、社会意识的对象、主体及层次
        四、对社会意识发生过程的两种理解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
        一、语言: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
        二、精神产品:社会意识存在方式的全面展开
        三、适应与冲突:社会意识发展的集中表现
    第三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对象化
        一、对社会事实的批判反思
        二、对社会关系的价值判断
        三、对主体发展的自觉展开
第二章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
    第一节 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考察
        一、对物质生产本体论的审视
        二、最终决定性中的社会意识形式
        三、相对独立:以主体自身为发展目的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一、历史继承性何以可能
        二、双向继承: 肯定与否定
        三、核心问题: 历史继承中的真理检验
    第三节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文化与社会意识
        二、自觉与自信: 社会意识发展的文化表征
        三、衔接历史与未来: 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空间
第三章 社会意识的嬗变发展
    第一节 立与破: 从权威理念到文化讨论
        一、权威理念的形成及确立
        二、观念冲突与文化讨论的兴起
        三、社会意识的变革与发展
    第二节 从后思索: 社会意识的先进性发展
        一、认识论前提: 对社会存在的总体理解
        二、可能性条件: 人类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张
        三、一种解读: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意识先进性发展意蕴
    第三节 限定与发展: 观念总体中的个体意识考察
        一、社会意识的经验性质
        二、经验性质中的个体意识与观念总体
        三、观念总体对个体意识发展的限定
        四、观念总体对主体发展的持续表达
第四章 社会意识的实践指导
    第一节 社会意识发展中的问题聚焦
        一、社会意识发展中的文化差异性
        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新旧观念冲突
        三、社会意识发展中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三重向度:精神生产实践的具体展开
        一、以社会焦虑情绪的表达为议题
        二、以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为诉求
        三、以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为引领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力量转化
        一、社会意识的管理与整合
        二、理论的彻底性: 掌握人民群众
        三、形成合力: 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基础性意义[J]. 邹诗鹏.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J]. 孙利天.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1)
[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当代启示[J]. 孙夺.  当代经济研究. 2018(10)
[4]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对新时代价值秩序重塑的意义[J]. 刘秀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03)
[5]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关系的省思[J]. 王建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6]马克思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性批判[J]. 陈明富,于广霞,陈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7]当代意识形态的三重面相[J]. 沈江平.  教学与研究. 2016(08)
[8]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建构[J]. 朱培丽.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8)
[9]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向度与文化微观视域的历史性介入——从马尔库什的角度谈起[J]. 温权.  求是学刊. 2016(02)
[10]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解读[J]. 李合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01)



本文编号:3348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48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