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想的迷因演化 ——基于勋伯格作品《古雷之歌》的和声技法与句法节奏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9 12:30
  “任何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演化。”《古雷之歌》是勋伯格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写于1900-1911年,为五位独唱者、一位朗诵者、三组男声合唱队、一支混声合唱队与一支大型管弦乐队而作,历经勋伯格创作风格变化之交。勋伯格本人对这部作品尤为重视,曾多次在各类书著、文章与贝尔格等人的信件中提及《古雷之歌》是其创作发展的关键。本论文引用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迷因学说”观念,选择勋伯格的《古雷之歌》为研究对象,以和声技法、句法节奏的演进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而论证勋伯格的音乐思想如同道金斯所提出的“迷因”学说一般演化,对传统音乐进行着复制、变异与选择,而这一切都是音乐的自然演化结果,如同他自已在《风格与创意》中所阐述的那样,“它们是从有机体生长出的自然而合理的结果。这一有机体正和以往的一样地生机勃勃地生长在乐句、节奏、动机和旋律之中”。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古雷之歌》的遗传因子,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概述了《古雷之歌》的创作背景;第二章论述了《古雷之歌》调性技法的扩展与深化以及对有机音乐结构的影响,其中第一节详细阐述了《古雷之歌》的和弦结构、和弦...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2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音乐思想的迷因演化 ——基于勋伯格作品《古雷之歌》的和声技法与句法节奏之研究


图2中的第1行诗句被设置于例5a中的4小节乐??

韵律,音步,重读音节,诗歌


分中的相互影响,其中最有趣的是脱离常轨的(2+1/2)小节的乐句b,在理解该乐句的效果之??前必须对先前的材料进行分析。??文本第一行为4个诗歌音步,如图1线条a所示;重读音节由文本中的下划线表示。这??些重读音节的分组可以形成一个更高的诗歌音步层次,如同超小节般。在这个层次中将会倾??向于出现一个扬抑格韵律(强-弱),如图1线条b所示,“Toves”重读相关于“Stimme”以及??“fliistert”?重读相关千“Wald”。??图1:森林与托弗的歌唱相互飘摇??Nieht?zu?langsam.?(tdtende?J)??A?I?n??i??iL?Yf?>?'?'i?P*i?P?■?-?■?iffy-T??V4-ZZ??y?■?*?I?r?11?1? ̄ ̄ ̄?Mi?W?f.???A?I??ivy?a?r?,?L....{??p..?u?{?:(?;..3zzi??^?Mii?To?.?VM?Stfan??賊?HB-sUrt?der?WtH,??3??W?一?—?W?—?V./?—??b.?-?W?-?W?扬抑格??c.?超节拍4?I?1?2?3??d.?一?\j?一?抑扬格??例2:??rk?D?j—.■■.■■■'I???—??}-■-■}■?—?.-71..?,.-2贫太!??评?I-?p?卜干」一L.T?.?.?■?i..??304??'^j'?1^-—If?.?.i-?.....=::.....巨??-T?3j7n_t—??F?u?■???<■?_?B?J??l5i?p〇?i?j?i?|?i?士?i)X^?-?t-r-

线条,音步,重读音节,诗歌


分中的相互影响,其中最有趣的是脱离常轨的(2+1/2)小节的乐句b,在理解该乐句的效果之??前必须对先前的材料进行分析。??文本第一行为4个诗歌音步,如图1线条a所示;重读音节由文本中的下划线表示。这??些重读音节的分组可以形成一个更高的诗歌音步层次,如同超小节般。在这个层次中将会倾??向于出现一个扬抑格韵律(强-弱),如图1线条b所示,“Toves”重读相关于“Stimme”以及??“fliistert”?重读相关千“Wald”。??图1:森林与托弗的歌唱相互飘摇??Nieht?zu?langsam.?(tdtende?J)??A?I?n??i??iL?Yf?>?'?'i?P*i?P?■?-?■?iffy-T??V4-ZZ??y?■?*?I?r?11?1? ̄ ̄ ̄?Mi?W?f.???A?I??ivy?a?r?,?L....{??p..?u?{?:(?;..3zzi??^?Mii?To?.?VM?Stfan??賊?HB-sUrt?der?WtH,??3??W?一?—?W?—?V./?—??b.?-?W?-?W?扬抑格??c.?超节拍4?I?1?2?3??d.?一?\j?一?抑扬格??例2:??rk?D?j—.■■.■■■'I???—??}-■-■}■?—?.-71..?,.-2贫太!??评?I-?p?卜干」一L.T?.?.?■?i..??304??'^j'?1^-—If?.?.i-?.....=::.....巨??-T?3j7n_t—??F?u?■???<■?_?B?J??l5i?p〇?i?j?i?|?i?士?i)X^?-?t-r-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个英文音乐术语的辨义、溯源与应用——勋伯格调性音乐理念对西方音乐分析学科和曲式教学的影响[J]. 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01)
[2]勋伯格“解放不协和音”的早期实践[J]. 袁利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5(02)
[3]20世纪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途径与功能——以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为例[J]. 廖彦.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
[4]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体系研究[J]. 姜之国.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01)
[5]勋伯格为何会走向“无调性”[J]. 袁利军.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03)
[6]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J]. 刘康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1)
[7]用泛调性的观点看李斯特的晚期创作[J]. 刘斌.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8]对不协和音响的个性化开拓——简论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和弦外音的运用[J]. 马玉峰.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9]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突破性和声建构之研究[J]. 郑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1)
[10]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和声技巧[J]. 马玉峰.  中国音乐学. 2010(01)

硕士论文
[1]米歇尔 希翁电子音乐创作句法研究[D]. 郑轶临.中央音乐学院 2016
[2]从和弦结构角度比较研究欣德米特四首中提琴奏鸣曲[D]. 郑艺佼.四川音乐学院 2016
[3]勋伯格《第一室内交响曲》研究[D]. 李昂.上海音乐学院 2014
[4]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 谢婷婷.西安音乐学院 2014
[5]和声功能理论初探及相关术语梳理[D]. 邓波.中国音乐学院 2012
[6]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 李毅.江西师范大学 2010
[7]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D]. 袁利军.上海音乐学院 2009
[8]《升华之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D]. 朱玫玫.南京艺术学院 2008
[9]斯特拉文斯基六首室内乐作品和声研究[D]. 刘海蓉.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5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