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11:04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预设触发语,我们首先对学界有关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然后提出我们对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的理解,再详细研究四个预设触发语的个案。全文共七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把预设及其触发语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语义预设阶段、语用预设阶段以及多元发展阶段。我们综述了学界对预设及其触发语的研究概况,也讨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此外我们还讨论了论文选题的价值、文章主要内容及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相关理论问题。本章针对学界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否定检验法”的问题,否定了从否定检验的角度定义预设的做法。本章讨论了预设的定义,预设是“句子的背景意义”,预设是一个语义概念。本章还讨论了预设触发语的定义及特征,并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形式是否为预设触发语做出分析。我们认为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结构、问句等不是预设触发语,现代汉语的预设触发语包括某些动词、某些副词、重音、“了2”、某些复句关联词语等。最后我们以有定词语为例,讨论了在预设触发语判定过程中,要依据预设触发语的特征,要注意区分预设触发语和体现预设的成分,我们认为有定词语并不都是预设触发语,有定词语“这/那+名”中的“这/那”是预设触发语。 第三章,触发预设的指示代词“这/那”。本章讨论了指示代词“这/那”触发预设的语义条件,认为用于“指示”“替代”的“这”可以触发预设,而用于“话语关联”“填补”的“这”均不能触发预设。本章认为用于“指示”“替代”的“那”可以触发预设,用于“指类”“填补”的“那”则不能触发预设,而用于“复指”的“那”有些可以触发预设,有些则不能触发预设。本章还讨论了指示代词“这/那”触发预设的语法条件,在某些语法条件下,“这/那”不能触发预设。 第四章,触发预设的动词。学界从意义的角度给触发预设的动词分类,会导致分类的不可穷尽列举以及类与类之间的交叉。本章针对这一现象,摒弃了从意义的角度定义触发预设的动词小类的做法,从功能的角度把动词分为“叙实动词”、“含义动词”、“状态变化动词”三类。动词触发预设也有其特定的语义条件和语法条件。 第五章,触发预设的确认类副词。本章提出触发预设的副词除了重复义副词、叙实类副词之外,还有一类确认类副词,该类副词触发“有人曾有某个观点”的预设。确认类副词有肯定的,如“确实、果然、真的”等,也有否定的,如“并”。最后我们分析“多少”触发预设的功能,讨论确认类副词“多少”的词义。我们认为确认类副词“多少”可以触发预设,是否定确认类副词。 第六章,触发预设的副词“又”。本章认为副词“又”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触发预设,当“又”表“重复”“添补”时可以触发预设,当“又”表示“转折”“加强语气”“相加”时不能触发预设。这些是“又”能否触发预设的语义条件。另外即使是符合语义条件的“又”,如果处在某些语法条件下,也不能触发预设。 第七章,结语。本章对全文做一个总结,指出全文的创新之处及主要结论。本章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综上,我们对预设触发语做出了一些理论探讨,也讨论了一些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的实例,希望本文能对预设触发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预设 触发语 现代汉语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31
  • 第一节 预设及其触发语研究概况14-27
  • 1.1.1 语义预设阶段(1892年~20世纪50年代)14-15
  • 1.1.2 语用预设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15-22
  • 1.1.3 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2-27
  • 第二节 选题价值及论文内容27-30
  • 1.2.1 选题价值27-29
  • 1.2.2 本文主要内容29-30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30-31
  • 第二章 预设及预设触发语相关理论问题31-51
  • 第一节 预设的定义31-35
  • 2.1.1 从“否定检验”角度定义预设的问题31-33
  • 2.1.2 预设是句子的背景意义33-35
  • 第二节 预设触发语的定义与特征35-37
  • 第三节 预设触发语的判定37-42
  • 第四节 有定词语与预设触发语42-49
  • 2.4.1 学界以往的观点42
  • 2.4.2 含有定词语的句子是否有预设42-45
  • 2.4.3 有定词语是否触发预设45-46
  • 2.4.4 “这/那+量+名”中的“这/那”与预设的触发46-49
  • 第五节 结语49-51
  • 第三章 触发预设的指示代词“这/那”51-73
  • 第一节 引言51
  • 第二节 指示代词“这”触发预设的条件51-64
  • 3.2.1 用于指示的“这”52-58
  • 3.2.2 用于话语关联的“这”58-62
  • 3.2.3 用于替代的“这”62-63
  • 3.2.4 用于填补的“这”63-64
  • 第三节 指示代词“那”触发预设的条件64-72
  • 3.3.1 用于指示的“那”64-65
  • 3.3.2 用于复指的“那”65-70
  • 3.3.3 用于指类的“那”70-71
  • 3.3.4 用于替代的“那”71
  • 3.3.5 用于填补的“那”71-72
  • 第四节 结语72-73
  • 第四章 触发预设的动词73-95
  • 第一节 引言73-74
  • 第二节 触发预设的叙实动词74-83
  • 4.2.1 叙实动词的界定74-76
  • 4.2.2 语义条件76-78
  • 4.2.3 语法条件78-83
  • 第三节 触发预设的含义动词83-88
  • 4.3.1 含义动词的界定83-84
  • 4.3.2 语义条件84-86
  • 4.3.3 语法条件86-88
  • 第四节 触发预设的状态变化动词88-92
  • 4.4.1 状态变化动词的界定88-90
  • 4.4.2 语义条件90-92
  • 第五节 触发预设的动词的分类问题92-94
  • 4.5.1 评判类动词和行为反应类动词的归类问题92-93
  • 4.5.2 触发预设的动词的类与次类93-94
  • 第六节 结语94-95
  • 第五章 触发预设的确认类副词95-108
  • 第一节 引言95-96
  • 第二节 确认类副词触发预设概论96-103
  • 5.2.1 肯定确认类副词与预设的触发96-101
  • 5.2.2 否定确认类副词与预设的触发101-103
  • 第三节 确认类副词“多少”的预设分析103-107
  • 5.3.1 学界对“多少”词义的研究103-104
  • 5.3.2 “多少_b”与预设的触发104-105
  • 5.3.3 “多少_b”的意义105-107
  • 第四节 结语107-108
  • 第六章 触发预设的副词“又”108-130
  • 第一节 学界对“又”的已有研究108-109
  • 第二节 “又”触发预设的语义条件109-128
  • 6.2.1 表“重复”的“又_1”109-116
  • 6.2.2 表“添加”的“又_2”116-118
  • 6.2.3 表“转折”的“又_3”118-119
  • 6.2.4 加强否定语气的“又_4”119-125
  • 6.2.5 加强反问语气的“又_5”125-127
  • 6.2.6 表示“相加”的“又_6”127-128
  • 6.2.7 小结128
  • 第三节 “又”触发预设的语法条件128-129
  • 第四节 结语129-130
  • 第七章 结语130-134
  • 第一节 本文创新之处及主要结论130-131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131-134
  • 参考文献134-140
  • 致谢140-142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柴生秦;论句子的预设及其预设的满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3 苏兰姣;;预设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 徐筠;预设研究的框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Z1期

5 计道宏;;预设的语用功能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7 Ruth M.Kempson;沈家煊;;预设,晦涩,歧义(上)[J];国外语言学;1993年04期

8 景晓平;陈新仁;;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预设新论[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1期

9 张振亚;王彬;;“那”的外指用法、虚化及其话语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0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4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