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觉迷录》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5-03 06:07

  本文关键词:《大义觉迷录》的理论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满清从在东北建国,到入主中原,再到统一中国,历经一百余年的历程,其创建的“大一统”帝国不但在疆域上远迈此前的任何中国王朝,而且还将满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藏人等纳入其统治范围。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华夷之辨”横亘于满汉之间,清人虽以武力统治天下,却难以在文化层面摆脱其“夷狄”身份,即便是采用文字狱的方式,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满汉间的矛盾。所以,《大义觉迷录》的问世,正是雍正试图从诸多方面以“华夷一家”的认识消解“华夷之辩”的紧张性而做出的努力。无疑,雍正的努力是成功的,不止从文化层面凝聚了各种族间对清朝的国家认同,巩固了国家的稳定,更重要的是,这一“华夷一家”的理念对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义觉迷录》进行研究。在第一章中,本文以入关之前清统治者的“五族一家”认识为核心,从清前期满族与各民族的互动与交融入手,探讨满汉同质化的进程,凸显出满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从中折射出“五族一家”的理念对后来清人国家构图的影响。在第二章中,着重探讨了《大义觉迷录》之前的中国“华夷之辨”思想,即中国传统的“华夷”思想。华夷思想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经春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两种“华夷观”,前者强调的是“华夷之辨”,后者强调的是“华夷一家”。这意味着,孟子的华夷思想对清人的“华夷”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第三章中,主要围绕着“曾静案”以及《大义觉迷录》的成书过程展开论述,雍正通过与曾静的辩论,不但为自己的“负面”形象进行了辩护,树立了自身的正面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还从“华夷观”、“正统观”、“君臣观”等方面为清人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取消了传统的华夷之辨的紧张性。在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华夷思想在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明清鼎革后,朝鲜对明朝的文化认同从未中断,不但以“小中华”自居,甚至还有出师北伐清国的计划。然而,日本的表现却与朝鲜的“小中华”思想不同,其极力将自身塑造为“中华”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明末移民及赴日乞师者、日本江户儒者皆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第五章中,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孙中山从革命“反满”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由“小中华民族主义”向“大中华民族主义”的不断演进。在第六章中,重点探讨了《清帝逊位诏书》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指出,这是清朝“华夷一家”理念发展进程中的顶峰,其对于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义觉迷录》 华夷思想 五族共和 《清帝逊位诏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0
  • 一、研究现状的回顾9-18
  •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18-20
  • 第一章 清前期的“五族一家”理念20-35
  • 第一节 清前期满族与各民族的交融20-27
  • 一、满汉同质化的行程20-23
  • 二、满族与非汉民族的结合轨迹23-27
  • 第二节 清统治层对王朝形态的支配理念构图27-35
  • 一、对非汉地区的“可汗”定位27-30
  • 二、对汉地的皇帝定位30-32
  • 三、“五族一家”的初始形态32-35
  • 第二章 《大义觉迷录》之前的“华夷之辨”思想35-54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思想35-44
  • 一、三代“华夷之辨”思想的发轫35-39
  • 二、春秋战国时期“华夷思想”的新发展39-44
  • 第二节 华夷思想的转型:从秦汉大一统到朱熹的华夷观44-54
  • 一、秦汉大一统视阈下的“华夷之辩”44-48
  • 二、江统的《徙戎论》与朱熹的华夷观48-54
  • 第三章 《大义觉迷录》与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构建54-69
  • 第一节 曾静案54-59
  • 一、案件的发生55-56
  • 二、反清舆论的理论思想库——吕留良56-58
  • 三、案件的终结58-59
  • 第二节 《大义觉迷录》中的“大一统”的中华思想59-69
  • 一、“华夷一家”的天下观60-64
  • 二、“有德者居之”的正统观64-69
  • 第四章 明清鼎革与朝鲜、日本的“中华主义”69-82
  • 第一节 明清鼎革与朝鲜的中华认识69-77
  • 一、李氏朝鲜对明朝的“事大”政策69-72
  • 二、满清崛起与“清”“朝”宗藩关系的确立72-74
  • 三、李氏朝鲜“反清复明”的北伐计划74-77
  • 第二节 明清鼎革与德川日本的“中华主义”77-82
  • 一、《华夷变态》与德川日本的“华夷观”77-78
  • 二、南明遗民的赴日“乞师”行为78-79
  • 三、江户学者关于“日本为中华”的思想解读79-82
  • 第五章 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历程82-98
  • 第一节 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82-87
  • 一、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初步认识82-84
  • 二、革命派的排满思潮84-85
  • 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渊源85-87
  • 第二节 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因素分析87-92
  • 一、华侨世界的共同理想87-89
  • 二、孙中山与日本帮会的共同利益89-90
  • 三、民族国家理念对孙中山的影响90-92
  • 第三节 向“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分析92-98
  • 一、立宪派“大民族主义”观念的确立92-94
  • 二、现实的领土及疆域问题94-95
  • 三、革命派的自我调适95-98
  • 第六章 历久弥坚的“华夷一家”理念98-114
  • 第一节 清朝对民族大义的维护——《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98-104
  • 一、《清帝逊位诏书》的历史渊源98-101
  • 二、一姓尊荣的舍弃101-104
  • 第二节 清帝退位——禅让还是革命?104-109
  • 一、“公”天下与“私”天下的对垒104-106
  • 二、对非汉民族的隐性作用106-109
  • 第三节 《清帝逊位诏书》的历史意义109-114
  • 一、中华版图的鼎定109-111
  • 二、中华民族的娩出111-114
  • 结语114-11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116-117
  • 参考文献117-133
  • 后记133-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10期

2 韩东育;;东亚的生态[J];读书;2013年08期

3 章健;;满族汉化:对新清史族群视角的质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王文娟;毕奥南;;明朝长城防御体系考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4期

5 许纪霖;;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唐若玲;;海南华侨与孙中山[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7 贾建飞;;清代新疆的内地坛庙:人口流动、政府政策与文化认同[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2期

8 N·哈斯巴根;;清初汗号与满蒙关系[J];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9 杨栋梁;王美平;;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大陆浪人的对华认知与行动[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3期

10 杨恕;曹伟;;评清朝的西藏政策[J];清史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展;;族群转向与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庆凯;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义觉迷录》的理论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2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