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中国新诗跨文体书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6:08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野下中国新诗跨文体书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文体形式互相借鉴交叉感染的现象,这种文体越界实践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行为,本文就从中国新诗的跨文体形式出发,对新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界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文认为,新诗形式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诗人出于艺术创新而采取的形式方式,而是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形式主义论者普遍认为,艺术形式是与人的精神、思维乃至文化紧密相关的,它并不外在于精神,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与情感信息。从发生来看,西方诗坛出现的大范围文体跨越现象是在启蒙运动后现代文化建立过程中才有的,这是艺术家利用形式方式对现代性文化弊端进行反抗的手段。它孕生于现代性文化内部,表征着现代性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立性,能对现代性文化起反作用。中国新诗出现在后发性现代文化圈内,相似的形式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理想。总体而言,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对诗歌的跨越,始终渗透着诗人们渴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自由、民主、进步的现代文化的梦想。从对新诗越界形式跨时段的分析中深入剖析诗人在运用此种形式时的文化观点,是以往新诗文体跨越研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由于其它文体的进入,改变了诗歌的文本形态,这种改变包括诗歌话语、文本结构、美学融合等诸多层面。新的表达方式与新的美感经验是现代新诗诗艺成熟的重要经验,通过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文体交叉给新诗带来的艺术美感。在此前提下,本文抓住每个文体特有的文体要素,围绕这些特有的文体特征在借鉴融通后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淘沥出属于诗歌文体的基本形式要求:即诗歌在形式上要求有基本的节律感;诗歌的语言结构是多层次的,除了散文性的字面意义以外,诗歌语言的特性在于通过字词本身的音乐性、图画性引起某种暗示、启示,以及通过意象、事件、场景的串联、切割、组合,突破字词表面的说明性意义的限制,使读者的认知、感受达到另外一重新的境界。 新形式的创建离不开传统形式的制约与影响,形式具有继承性与连贯性的特点。文体越界虽然是在接受西方现代性文化和文学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文体变革,但传统的形式也仍潜在地发生作用,本文以废名和翟永明、张枣等人的诗歌为例,阐释传统形式、技巧、诗学观念在现代新诗越界形式中的化用情况。 文体越界是新诗获得生命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说这是唯一的最好的途径,任何形式的创造都要基于艺术家对生存感受的深切体会,只有在这种深切生存体会基础上萌生的符合内心真实情感表达需要的新形式才有可能是有价值的形式。而任何炫技或不假思索地横向移植都不是使新诗发展壮大的正途。从这点来说,有两点启示:一方面要求诗人对所处文化语境要有深刻的洞察与理解,要有文化建设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努力汲取各种艺术资源进行艺术锻造。
【关键词】:新诗 跨文体 现代性文化 文化意义 形式美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第一节 现代性文化视野下的文体越界现象10-16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局限及论文写作思路和框架16-23
  • 第二章 西方现代性文化与诗歌跨文体现象23-41
  • 第一节 现代性文化与文体越界现象的发生23-28
  • 第二节 诗歌文体越界的文化意义28-41
  • 第三章 中国新诗越界形式及形式观念的阶段性演进41-64
  • 第一节 五四时期文化新生展望下的文体大解放42-45
  • 第二节 “增多诗体”:文体借鉴时期新月诗派的尝试性探索45-52
  • 第三节 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生长:新诗戏剧化52-56
  • 第四节 九十年代的综合性写作56-64
  • 第四章 新诗文体越界形式的形态层次和艺术美感64-105
  • 第一节 自由体诗和散文诗64-77
  • 第二节 非个人化抒情原则和小说技巧77-86
  • 第三节 充满戏剧张力的诗歌86-105
  • 第五章 新诗文体越界形式的文化内涵105-142
  • 第一节 散文化诗歌体式的文化主题:个性精神与社会启蒙105-114
  • 第二节 小说形式的叙事:历史的个人化114-131
  • 第三节 现代诗歌精神与戏剧文体的内和:辩证、包容、多元131-142
  • 第六章 新诗文体越界形式与传统的关联142-166
  • 第一节 传统诗歌句法、结构的运用——以废名诗为例142-149
  • 第二节 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性转化149-158
  • 第三节 诗歌写实精神的延续158-166
  • 结语166-172
  • 参考文献172-180
  • 致谢180-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振邦;论文体变异[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1期

2 邓晓成;文学泛化及其文体意义[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3 耿占春;没有故事的生活──从王家新的《回答》看当代诗学的叙事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4 南帆;文体的震撼[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5 陈仲义;九十年代先锋诗歌估衡[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6期

6 唐晓渡;谁是翟永明?[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7 罗振亚;;“复调”意向与“交流”诗学:论翟永明的诗[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3期

8 李军;“代言体”辨识[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孙倩;略谈对卞之琳诗歌小说化的理解[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怡;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昌忠;综合性视野中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野下中国新诗跨文体书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4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