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21:11

  本文关键词: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赖声川的即兴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过程和特点,他的即兴创作,集即兴表演、剧本创作、导演技法于一体,与一般概念上的即兴创作有很大不同。常规的即兴创作,主要体现为演员在舞台上根据拟定好的规定情境即兴表演,即兴创作意味着舞台上的即兴发挥;而在赖声川的即兴创作过程中,即兴表演只是即兴创作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他的即兴创作除了即兴表演以外,还包括即兴表演之前的结构大纲、即兴表演之后的剧本整理、根据整理好的剧本所进行的二度创作以及舞台搬演等步骤。赖声川的即兴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美学内涵和哲学底蕴。围绕赖声川的即兴创作,文章主要分五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对“即兴创作”这一概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述,将赖声川的即兴创作置于大的即兴创作背景中,找出其具体的坐标点。第二、三部分主要就赖声川即兴创作的具体过程来论述赖声川即兴创作的特点。创作过程包括人物设置和情境设定、通过即兴表演生发剧情、整理剧本和舞台搬演四个步骤。创作过程决定了创作特点,赖声川即兴创作的特点表现为多元即兴的融合、独特的后现代表达、独特的“赖氏”特色三大部分。“多元即兴的融合”是就即兴创作的形态而言。即兴创作根据其创作形态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灵感型即兴、约定型即兴和综合型即兴,赖声川的即兴创作属于第三种类型——综合型即兴;第二个特点主要就赖声川的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后现代特质而言。即兴生成剧本的过程体现了赖声川即兴创作的后现代特质,但是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与后现代主义流派所运用的即兴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整个的即兴创作过程依然遵循传统创作的框架体系,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创作模式的反哺与回归;与之相应的是第三个特点,即创作过程中的结构大纲的撰写与“二度创作”的环节,这两个环节将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与其他即兴创作明显区分开来,形成了独特的“赖氏”特色。在探讨赖声川即兴创作特点的基础上,第四大部分主要深入探讨赖声川即兴创作背后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包括“创意金字塔”式的创意学、“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即兴表演中的心理学和作品创作所追求的美学层面的研究分析。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创意理念,即“创意金字塔”,这一理念将即兴创作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强调了“利他”的人生哲学与创作理念;赖声川即兴创作中的“精华”概念、崇尚自然真实的创作理念以及“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美学追求,又与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密不可分;即兴创作中对于演员“无意识”的运用和灵感激发,则契合了表演心理学中的潜意识与显意识交互作用的原理;而真情实感在舞台上的艺术呈现,又将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与艺术本质紧密联系起来。赖声川本人对于自己的即兴创作理念,在《无中生有的戏剧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见1988年《中国戏剧》第8期)一篇文章中作了详尽而具体的阐述。虽然在其他的书刊报纸和访谈节目中,赖声川都对自己的即兴创作进行过传达和表述,但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一文到目前为止是赖声川对于即兴创作最透彻、最具体、最为集中论述的一篇文章,因此在对赖声川的即兴创作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很多观点和内容都是围绕这篇文章来论述的。从创作过程到创作特点的分析,都离不开此文中赖声川对于自己即兴创作过程的阐释和表达。文章最后一部分主要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将赖声川的即兴创作与其他戏剧领域的即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与西方当代剧场和中国当代剧场中的即兴创作进行横向比较,与意大利时期的即兴喜剧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总结出赖声川即兴创作对于即兴创作艺术独特的发展和贡献,包括“‘合’与‘变’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传承中发展”三大部分。
【关键词】:赖声川 即兴创作 二度创作 哲学底蕴 美学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0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3
  • 第一章 即兴创作的起源、发展与现状13-23
  • 第一节 即兴创作的起源与发展13-16
  • 第二节 即兴创作的现状16-23
  • 第二章 赖声川即兴创作过程解读23-42
  • 第一节 赖声川的即兴创作理念23-25
  • 第二节 赖声川即兴创作的缘起25-31
  • 一、留学西方的教育背景25-27
  • 二、西方戏剧流派的影响27-31
  • 三、台湾的戏剧创作环境31
  • 第三节 赖声川即兴创作的过程31-42
  • 一、人物设置31-33
  • 二、情境设定33-36
  • 三、通过即兴表演生发剧情36-38
  • 四、整理剧本,搬演到舞台38-42
  • 第三章 赖声川即兴创作的特点42-61
  • 第一节 多元即兴的融合42-45
  • 第二节 反哺与回归——独特的后现代表达45-54
  • 一、后现代特质47-51
  • 二、反哺与回归51-54
  • 第三节 独特的“赖氏”特色54-61
  • 第四章 赖声川即兴创作的哲学底蕴与美学内涵61-91
  • 第一节 “创意金字塔”——从“利他”出发的创作动机61-66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道”在赖声川即兴创作中的运用66-78
  • 一、“精华”生发,有“实”无“名”67-71
  • 二、崇尚自然天籁的艺术哲学71-73
  • 三、即兴创作过程中的“无为而治”73-76
  • 四、“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在创作过程中的具象表达76-78
  • 第三节 即兴创作中的深层心理机制——即兴表演中的“无意识”与灵感激发78-88
  • 一、即兴表演中的“无意识”79-85
  • 二、灵感激发85-88
  • 第四节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相结合——赖声川即兴创作的艺术本质88-91
  • 第五章 赖声川对于即兴创作的发展与贡献91-101
  • 第一节 “合”与“变”的辩证统一91-93
  •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93-96
  • 第三节 在传承中发展96-101
  • 结语101-104
  • 附录一:赖声川创作年表104-105
  • 附录二:赖声川访谈录105-110
  • 参考文献110-115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15-116
  • 致谢116-117
  • 附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木叶;;心灵的魔法师 赖声川戏剧大师班上海开课[J];上海戏剧;2011年09期

2 胡薇;;赖声川:在生命中寻找艺术[J];新世纪剧坛;2012年01期

3 应妮;;赖声川,一路向北[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37期

4 余楠;;赖声川的魔法[J];新世纪周刊;2008年11期

5 朱光;;赖声川“解梦”[J];新民周刊;2013年24期

6 高音;戏剧“暗恋”赖声川[J];剧本;2002年08期

7 王者也;赖声川的剧场导演美学策略[J];戏剧;2001年02期

8 朱珊珊;;“千禧夜”里赖声川[J];戏剧之家;2002年02期

9 高永钰;;赖声川:戏中人,,人中戏[J];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1期

10 水晶;;历史的镜像,在笑声中呈现——漫谈赖声川戏剧创作中幽默技巧的运用[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新社记者 陈国华邋董会峰;赖声川:希望在大陆长成“风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秋秋;赖声川[N];东方航空报;2008年

3 孙仲;内地的“赖声川”在哪里?[N];深圳商报;2011年

4 孙仲;内地的“赖声川”在哪儿[N];中国商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桂青;赖声川 在苦中庆祝生命[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刘瑶 李坤晟;赖声川:灿烂的文明一定会有发达的戏剧[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商报记者 刘小艾;赖声川:戏剧是生活的必需品[N];北京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李峥;赖声川:作品是末端,生命是泉源[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婷;梦旅人——赖声川与他的《如梦之梦》[N];中国艺术报;2013年

10 陶子;我们忽视了赖声川的哪一部分?[N];北京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2 周爱华;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真;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D];扬州大学;2013年

2 杨灿灿;“移植”中的创新[D];吉林大学;2008年

3 包燕Z

本文编号:345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5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b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