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的实践内涵 ——从马克思实践观看伽达默尔解释学

发布时间:2021-11-10 04:24
  对实践的理解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引入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产生影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要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就需要对这些理论和思潮作出认真的回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现代性语境下西方思潮中极其重要的一脉,在晚期,哲学解释学逐渐转向实践哲学,作为解释学的实践哲学不论是从理论内容还是对实践的理解上,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相关性。人们往往从现象学或语言转向的视角去看解释学,但很少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解释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解释学共同的关键词,以实践为切入点,能够帮助我们从理论根源、理论形态和理论应用的层面区分二者的不同态度。本文立足于对比伽达默尔和马克思对“实践”的不同理解,梳理伽达默尔和马克思“实践”的理论根源和表现形式,以对人的关注和对辩证法的理解为思路,分析二者各自的理论特色,探讨二者能够为对方的理论发展和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何种启示。伽达默尔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理解,其特点在于把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类实践的前提和基本要素,突出语言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晚年与杜特的谈话中,伽达默尔论述了自己对实...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发展略述
        1.2.2 研究文献综述
        1.2.3 文章结构
第2章 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任务——理性对人自身的理解
    2.1 实践与语言——人类社会的共同性
        2.1.1 文化和词语:解释学的基础
        2.1.2 博学的散文:修辞学的初衷
        2.1.3 时代与范式:语言的创造性
    2.2 实践与公众——理性的启蒙作用
        2.2.1 对理智性的理解:人类的启蒙运动
        2.2.2 对确定性的寻求:大众的新修辞术
        2.2.3 对合理性的信仰:全新的自我理解
    2.3 实践与“善”——现代社会的理智性
        2.3.1 参与者的理想:实践哲学的提出
        2.3.2 哲学与科学:实践哲学的正当性
        2.3.3 技术合理性:现代社会的价值尺度
第3章 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理论形态——社会理性的真理观
    3.1 人文主义传统——社会理性真理观的基础
        3.1.1 社会理性:对黑格尔哲学的吸收
        3.1.2 理性化力量:实践作为社会理性的条件
    3.2 效果历史意识——社会理性真理观的存在方式
        3.2.1 问答逻辑:解释学和辩证法的关联
        3.2.2 合法的偏见: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的重合
    3.3 宽容的意义——社会理性真理观的价值追求
        3.3.1 对“善”的追求:解释学与实践哲学
        3.3.2 对宽容的理解:技术合理化视角下
第4章 以自由为旨趣的实践观——马克思与伽达默尔的对话
    4.1 实践与自由的理论根源——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
        4.1.1 效果历史与范畴文明:对辩证法和时代的思考
        4.1.2 颠倒的世界:对辩证法具体普遍性的理解
    4.2 实践与自由的现实基础——对现代社会异化的理解
        4.2.1 人的自由与物的枷锁:对现代社会的异化的不同理解
        4.2.2 资本逻辑的桎梏:现代社会异化的根源
    4.3 实践与自由的实现路径——对“合理化”的思考
        4.3.1 唯物史观对“合理化”的思考: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提出
        4.3.2 唯物史观对社会理性的理解:思辨逻辑的认识论
第5章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
    5.1 时代文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语言转向的理解
        5.1.1 语言转向与时代精神的表征
        5.1.2 语言转向与时代文明的辩证形态
        5.1.3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语言转向积极成果的汲取
    5.2 公众意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方案的推进
        5.2.1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2.2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征
        5.2.3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思考中国方案面临的时代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86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86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1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