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制约汉语反语认知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05:35

  本文关键词:语境制约汉语反语认知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反语是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非字面语言的形式之一,反语既有非字面语言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语用及认知特殊性。随着非字面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复杂的内在加工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反语认知的加工过程以及影响反语认知的相关因素成为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较大分歧。尤其对于语境在反语认知加工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各种理论和假说持不同观点。尽管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切入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本研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旨在考察语境在汉语反语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将字面/反语表达与肯定/否定量化词的“聚焦效应”相结合,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考察语言语境(上下文关联)对于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将在线采集的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区进行离线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兴趣区内的眼动指标以及各个兴趣区之间的关系,讨论字面义是否被激活以及反语义如何获得。实验二则借助对事件敏感且时间分辨率高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重点考察非语言语境如何影响反语认知加工。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控制每个阶段的刺激材料中两个说话人使用字面评价和反语评价的频率,并且采用量表对受话人(被试)的语用能力水平进行评定和分组,旨在考察说话人的交际风格和受话人的语用能力如何协同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说话人交际风格风格上的差异是否及如何影响受话人的反语认知加工;受话人语用能力上的差异是否及如何影响其对说话人交际风格的感知与识别,进而影响反语认知加工。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1)话语的字面义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总是首先被激活和加工,反语义的通达晚于字面义;最先被激活的字面义虽然与语言语境不相符,但仍会被保留下来与反语义一起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语境无法越过字面义直接激活反语义,语言语境是促使认知主体作进一步推理并且制约认知主体朝反方向解读字面义的关键因素。(2)受话人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快速获得与说话人交际风格相关的语用知识,这些非语言信息主要对反语认知加工的早期识别以及后期整合产生影响。具有较高语用能力的受话人对于不同说话人交际风格上的差异更为敏感,并且会对符合说话人交际风格的表达方式形成更高的预期,从而导致反语认知加工的早期识别出现差异。换言之,以受话人语用能力为代表的认知个体差异与以说话人交际风格为代表的非语言信息,是共同构成非语言语境的两大基本要素,但二者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认知个体差异通过影响受话人对非语言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制约交际过程中非语言语境的形成以及作用,进而影响话语反语义以及语用含义的获得。此外,本文归纳前人提出的众多反语认知理论和假说,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之上,提出反语认知加工的动态建构模型。该模型强调人作为交际主体和认知主体是非语言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为当前倾向于将认知个体因素作为与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并列的影响要素进行单独讨论的非字面语言加工实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反语 语境 聚焦效应 交际风格 语用能力 眼动 事件相关电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H136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6
  • 1 引言16-25
  • 1.1 选题缘由16-17
  • 1.2 研究对象17-20
  • 1.3 研究方法20-22
  • 1.4 研究价值22-23
  • 1.5 论文框架23-25
  • 2 反语加工的理论模型25-38
  • 2.1 模块加工模型25-28
  • 2.1.1 标准语用模型25-27
  • 2.1.2 假装理论27
  • 2.1.3 润色假说27-28
  • 2.2 直接通达模型28-29
  • 2.2.1 直接通达假说28
  • 2.2.2 回应提醒理论28-29
  • 2.2.3 暗示假装理论29
  • 2.3 等级凸显模型29-30
  • 2.4 在线建构模型30-36
  • 2.4.1 概念合成理论30-32
  • 2.4.2 框架转换理论32-33
  • 2.4.3 关联理论33-34
  • 2.4.4 限制-满足理论34-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3 反语加工相关的语境理论38-53
  • 3.1 语用视角下的语境研究38-44
  • 3.1.1 语用学中的语境定义38-39
  • 3.1.2 语用视角下的语境理论39-44
  • 3.1.3 语用研究与语境研究的关系44
  • 3.2 认知视角下的语境研究44-51
  • 3.2.1 认知语境的定义45-47
  • 3.2.2 认知视角下的语境理论47-50
  • 3.2.3 认知语境的基本属性50-51
  • 3.3 本章小结51-53
  • 4 实验一:语言语境制约汉语反语认知加工的眼动实验53-77
  • 4.1 研究背景53-55
  • 4.2 与语言研究相关的眼动指标55-58
  • 4.2.1 针对字词的眼动指标56
  • 4.2.2 针对语篇的眼动指标56-58
  • 4.2.3 针对阅读过程中的瞳孔直径58
  • 4.3 眼动技术在汉语阅读研究中的应用58-62
  • 4.3.1 字词层面的汉语阅读眼动研究59
  • 4.3.2 句子层面的汉语阅读眼动研究59-60
  • 4.3.3 语篇层面的汉语阅读眼动研究60-61
  • 4.3.4 不同文体的汉语阅读眼动研究61-62
  • 4.4 眼动实验62-69
  • 4.4.1 实验目标62-64
  • 4.4.2 实验范式64-67
  • 4.4.3 实验材料及评定67-68
  • 4.4.4 实验内容及程序68
  • 4.4.5 实验被试68-69
  • 4.5 实验结果69-72
  • 4.5.1 量化词兴趣区71-72
  • 4.5.2 代词回指兴趣区72
  • 4.6 语言语境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制约作用72-76
  • 4.6.1 反语表达对肯定/否定量化词“聚焦效应”的影响72-73
  • 4.6.2 语言语境对反语理解的催化作用73-74
  • 4.6.3 语境影响反语加工的一般模型74-76
  • 4.7 本章小结76-77
  • 5 实验二:说话人交际风格与受话人语用能力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ERP研究77-114
  • 5.1 研究背景77-84
  • 5.1.1 事件相关电位77-82
  • 5.1.2 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ERP研究82-84
  • 5.2 ERP实验84-92
  • 5.2.1 实验目标84
  • 5.2.2 实验范式84-86
  • 5.2.3 实验材料及评定86-88
  • 5.2.4 实验内容及流程88-90
  • 5.2.5 实验被试90
  • 5.2.6 脑电记录90-91
  • 5.2.7 数据分析91-92
  • 5.3 实验结果92-105
  • 5.3.1 第一阶段200-300ms时窗93-94
  • 5.3.2 第一阶段300-400ms时窗94-97
  • 5.3.3 第一阶段750-800ms时窗97-99
  • 5.3.4 第二阶段200-300ms时窗99-102
  • 5.3.5 第二阶段300-400ms时窗102-103
  • 5.3.6 第二阶段700-750ms时窗103-105
  • 5.4 说话人交际风格与受话人语用能力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05-113
  • 5.4.1 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信息的获得105-107
  • 5.4.2 非语言信息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07-110
  • 5.4.3 反语认知加工的相关脑区110-113
  • 5.5 本章小结113-114
  • 6 语境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作用机制114-129
  • 6.1 影响反语认知的关联因素114-121
  • 6.1.1 语言因素114-116
  • 6.1.2 语境因素116-118
  • 6.1.3 认知个体因素118-121
  • 6.2 不同类型语境因素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21-128
  • 6.2.1 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观121-123
  • 6.2.2 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作用机制123-126
  • 6.2.2.1 语言语境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23-124
  • 6.2.2.2 非语言语境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24-126
  • 6.2.3 语境影响反语认知加工的动态建构模型126-128
  • 6.3 本章小结128-129
  • 7 结语129-132
  • 7.1 主要结论129
  • 7.1.1 语言语境在反语认知加工中的作用129
  • 7.1.2 非语言语境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129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29-130
  •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30-132
  • 参考文献132-152
  • 附录152-174
  •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彬瑶;王小潞;;“其言非其意”: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2 王小潞;冯骏;;隐喻加工脑区的关联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赵虹;;反讽认知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张立新;;反语的社会认知平衡模式[J];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5 于泽;韩玉昌;李立洁;;句子语境中韵律作用的眼动特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4期

6 马利军;张积家;;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7 张萌;张积家;;6~10岁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分析[J];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8 陈庆荣;谭顶良;邓铸;徐晓东;;句法预测对句子理解影响的眼动实验[J];心理学报;2010年06期

9 李寿欣;徐增杰;陈慧媛;;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0年05期

10 林荔凡;;反语语用策略与认知语境顺应性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鸣;汉语等级含义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奉先武;中文熟悉反语心理加工过程:来自ERP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颜小灵;语境和期望对中文反语心理加工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伟林;8~12岁儿童和成人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及情绪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静俭;对Eyelink和Tobii两种眼动仪测量性能的比较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沈秋;儿童中期利用人格特质线索理解反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庆荣;汉语判断单句理解的眼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贤;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及功能知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宏杰;词频、首字字频和尾字字频对双字词识别作用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语境制约汉语反语认知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9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