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0:20
  纵观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整个思想发展的历史,其实存在着大量对知识本身研究的思想理论,即认识论。中国古代认识论,因其所关注的问题、建构形式、表达方式以及在认识的功能上与西方认识论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论,当今学者对于它的研究总体上还是较为薄弱。尤其将程朱理学认识论的方法运用到管理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就更为少见。因此,本文选取理学的主流派——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我们目前了解中国管理哲学提供一些可为借鉴的思路。本文是从管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入手,即对管理认识论以及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概念进行尝试性的界定,并通过进一步阐述管理认识论的本质和管理认识论的特点,明确本文管理认识论展开的指导原则以及立脚点。其后,从管理哲学和广义认识论的视角,运用文本诠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程朱理学(本文特指二程和朱熹的主体思想)“理—气—物—理”哲学逻辑结构作为主线,将结构中每一部分所涉及的范畴进行了管理认识论意义上的解读。通过对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理论框架的细致阐释,同时结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质,本文亦提出了程朱理学管理...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界说
    第一节 管理认识论的理解
        一、管理认识论的概念界定
        二、管理认识论的本质:反映、选择与重组的统一
        三、管理认识论的特点:时间、空间和内容的统一
    第二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形成背景
        一、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形成的政治背景
        二、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形成的科技背景
        三、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演进脉络
        一、管理认识主体发生学考察:“顿悟”与“复性”
        二、管理认识客体发生学考察:“太极—人极”与“阴阳消长”
        三、管理认识论思想的实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与“天理”
        四、管理认识论的思维路径:“理本气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之发端及其范畴阐释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论之逻辑起点——“理”
        一、管理认识的本原——“理”
        二、“理”的特性
    第二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之发端的范畴阐释
        一、管理认识发生之前提——“理”与“气”
        二、管理认识之主体认识发生——生知与学知
        三、管理认识之性质——闻见与德性
        四、管理认识主客体之关系——“天人合一”
        五、管理认识主客体之人性问题——“心性同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程朱理学的管理认识之途径及辩证思维
    第一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之途径
        一、管理认识之过程与目标:“格物”与“致知”
        二、管理认识之量变与质变:“积累”与“贯通”
        三、管理主体认识自我之途径:“居敬”与“去欲”
        四、管理认识之认识与实践:“知”与“行”
    第二节 管理认识途径之辩证思维
        一、“一分为二”论
        二、“中庸”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之旨归及其检验标准
    第一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之旨归
        一、个人管理——“修身”
        二、社会管理——“三纲五常”
        三、国家管理——“治国论”
    第二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之检验标准
        一、天理人心的统一
        二、“真善美”的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意义:学理上的突破—融合—升华
        二、消极意义:成为严重剥夺人性的统治工具
    第二节 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当代价值
        一、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学术价值
        二、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实践价值
        三、程朱理学管理认识论的普遍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530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30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