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5:11

  本文关键词: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州县官在整个司法程序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肆意淹禁、出入刑名等渎职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腐蚀了国家机器,从而引起广泛关注。论文即尝试对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向来有“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传统,以严密的法律规范官员司法权力的行使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明代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立法成就,对官吏司法责任也规定得更为全面,且法律形式多样,处罚原则明确。无论是接受词状,还是证据的收集和使用,抑或是羁押、审讯、判决、执行,在任何一个诉讼阶段,明代均有比较完善的规范对州县官进行约束,以杜绝司法过程中的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然而,在人治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徒法不能以自行”,人的因素往往比法律更为重要。于是,为保证州县官在司法活动中律己守法、恪尽职责,统治者还采用各种措施加以督促和监控。首先,统治者加强对官吏的思想道德控制,利用传统的鬼神崇拜、善恶报应观念和清廉、仁恕、公正、勤慎的官箴劝诫培养州县官仁政爱民、慎重刑狱的意识。其次,统治者以法律的形式迫使官吏学习律令,又预设了选举、回避、考课、审级监督、司法监察等诸多制度以警戒、督促州县宫。尽管明代制定了周密的责任制度,又采取了各项防范措施,但州县官司法渎职现象还是非常普遍,在受理、侦查、审判、执行、狱政等环节都有腐败发生;案件当事人、证人和其他民众都可能遭受非法侵凌,其文字记载令人触目惊心。推原其故,从微观而言,州县官个体素质存在问题;中观而言,国家司法制度存在缺陷;宏观而言,高度君主专制下的政治生态不可避免发生的权力腐败致使明代历朝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法纪松弛的局面,这就为州县官司法渎职提供了土壤。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州县官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佐贰首领官、吏胥、里老、乡绅、讼师等群体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分享权力资源、介入州县司法,他们不可避免地对州县官的司法活动产生影响,或补偏救弊,或推波助澜。
【关键词】:明代 州县官 司法渎职 关系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第一章 明代州县官司法职责之立法形式和原则23-43
  • 第一节 明代州县官司法职责之立法形式23-31
  • 第二节 明代州县官司法职责之立法原则31-43
  • 第二章 明代州县官的司法职责(上)43-69
  • 第一节 受理案件的职责44-54
  • 第二节 证据采集和使用的职责54-58
  • 第三节 审理案件的职责58-69
  • 第三章 明代州县官的司法职责(下)69-101
  • 第一节 羁押涉案人员的职责69-75
  • 第二节 判决的职责75-86
  • 第三节 行刑的职责86-96
  • 第四节 监管下属的职责96-101
  • 第四章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思想道德防范101-124
  • 第一节 鬼神报应观念101-111
  • 第二节 官箴111-124
  • 第五章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制度防范124-162
  • 第一节 法律教育124-130
  • 第二节 审判监督130-139
  • 第三节 司法监察139-148
  • 第四节 科举、回避与考课制度148-162
  • 第六章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主要表现及其直接原因162-195
  • 第一节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主要表现162-175
  • 第二节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直接原因175-195
  • 第七章 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社会因素195-219
  • 第一节 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195-201
  • 第二节 法为私用的功利意识201-207
  • 第三节 贪婪好利的社会风气207-213
  • 第四节 残忍苛虐的执法态度213-219
  • 第八章 地方群体对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上)219-251
  • 第一节 佐贰官、首领官对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219-227
  • 第二节 吏胥对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227-240
  • 第三节 里老对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240-251
  • 第九章 地方群体对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下)251-273
  • 第一节 乡绅对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251-263
  • 第二节 讼师对州县官司法渎职的影响263-273
  • 结语273-277
  • 参考文献277-296

  本文关键词:明代州县官司法渎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5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