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3:07

  本文关键词: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吕西·依利加雷(Luce Irigaray,1930-)是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也是法国女性写作的重要代表人物。她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围绕她是不是本质主义者的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样的争论不但没有使她的性差异理论黯然失色,反而使它显得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有不少学者从事依利加雷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依利加雷翻译作品的陆续问世,学者们对她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理解,并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更全面的研究。 依利加雷的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涉及哲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也与西方文论、文化研究相关联。她的著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西方主体单一性的批判,第二阶段是建构女性主体间性,第三阶段是创造男女之间关系的新模式。本文把对依利加雷作品的阅读看成动态的阅读,将她思想的变化同女性主义政治运动和追求政治功效联系起来,将她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不同方法和技巧看成是为了实现计划运用的战略。根据新批评的理论,对依利加雷的这种阅读也是一种细读法。本文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1)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一个点向整体辐射,这个点就是“非一之性”,这个面就是“性差异理论”。“一”代表了一个性别、一个主体、一个上帝、一个逻辑、一个法则。依利加雷要挑战的正是这个“一”,而她极力主张的则是“二”和“多”。在她的作品中,“二”和“多”的意象随处可见,“非一之性”是她性差异理论的思想结晶。 2)比较的方法,将不同的代表人物进行比较,找出这些人物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并给予评价,也将性差异理论与有关的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关性,理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引出评论界对依利加雷的批评或质疑,然后结合依利加雷相关的论述和不同评论家的看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问题的结论。 本文在国外依利加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看法: 1)我们应该根据依利加雷的战略意图和她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来理解她的性差异理论以及她的性差异与其他差异之间的关系。 2)我们不应该把依利加雷的女性谱系看成是男性谱系的对立面,也不应该把她的女性神学看成是男性神学的对立面,她的谱系和神学既考虑到女人的发展空间,也考虑到女人与男人共享的空间。 3)依利加雷的女性言说不是要取代男性话语或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它是一种既存在也不存在的言说方式,就像依利加雷对性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的情形所作的描述一样,她是要假定一个女性言说的地带来彰显女性的性差异。 4)依利加雷不是一味地谈论性别,而是把性属的问题也考虑进去了,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她突出了身体、物质、自然的重要性,目的是要消除文化和自然的对立,防止重复将文化置于自然之上。 5)依利加雷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在斗争和实践中修正和完善,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而她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它与女性主义发展的程度、女性思想觉悟的提高等有关系。 6)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吸收了西方文论的成分,尤其是吸收了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她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或直接用于文本的分析。 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四章。 绪论部分先介绍依利加雷性差异理论产生的语境,接着论述她的性差异理论与西方文论的联系,然后是依利加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学术价值。 第一章“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性差异伦理学”分为三节。第一节“性差异伦理学概说”着重说明依利加雷的性差异伦理学涉及两个有差异但没有等级制的性别,这种伦理学不同于将性别和性属问题排斥在外的传统伦理学。第二节论述“依利加雷对列维那斯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列维那斯把女人从伦理和宗教中排除,使他的伦理学不符合伦理的标准。第三节是“依利加雷对波伏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涉及波伏娃思想的“两个来源”(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黑格尔的主奴隶辩证法),着重论述依利加雷继承和发展了波伏娃“女人是他者”这一思想。 第二章“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女性写作”包括“女性写作概说”、“主流话语的单一之性”、“女性写作的神秘主义”和“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四节。第一节介绍了女性写作的共性,这种写作将女性性别视为一个隐藏的、未知的然而却能够在文学书写中再现自身的实体,试图扰乱男性中心秩序,冲破传统的种种限制,拓展想象的空间,开辟叙事的新维度。第二节论述依利加雷对主流哲学话语和经典的精神分析学话语的揭露和剖析,这样的话语在同一的原则下运行,词语具有单一性、稳定性、不变性。依利加雷的女性写作涉及到“女性言说”和“不可言说的女性”,这两个内容分别出现在第四节和第三节,前者指依利加雷在男性再现话语以外开辟一个再现女人真实他性的新地带,使女人可以回归自我;后者指依利加雷将女性与上帝等同起来,运用神秘主义的否定法,说明在男性话语体系中无法再现女性的他性。 第三章“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女性谱系”包括“女性主体性与男性主体性”、“女人的自我之爱与男人的自我之爱”和“依利加雷的女性谱系”三节。第一节分析了依利加雷对主体性的论述及对女性必须成为主体的强调,第二节分析了依利加雷对自我之爱的论述及对女性要有自我之爱的强调。最能体现依利加雷的女人关系模式的是她的女性谱系。建构女性神学,从性差异的角度探讨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创造两个主体共存的文化,这是谱系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围绕这种谱系的三大特点论述,一是强调女人与神的关系,二是突出性差异,三是追求政治功效。 第四章“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本质主义”由两节构成,第一节论述“巴特勒的‘性属’与依利加雷的‘性别’”,对这两位批评家关注的焦点进行比较;第二节论述“依利加雷‘非一’的本质主义”,指出她的本质主义不同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既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一种本质,而是具有“非一”的特征。 结语部分在总结本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强调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具有“非一”的特征,具有解构和建构的双重含义,并注重了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同时也指出,这一理论对文学艺术、对女性主义政治和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依利加雷 性差异理论 “非一” 性别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5.06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绪论15-35
  • 第一节 依利加雷性差异理论与后现代语境16-21
  • 第二节 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与西方文论21-25
  • 第三节 依利加雷性差异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5-30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及价值30-35
  • 第一章 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性差异伦理学35-71
  • 第一节 性差异伦理学概说35-44
  • 第二节 依利加雷对列维那斯的批判44-57
  • 第三节 依利加雷对波伏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7-71
  • 第二章 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女性写作71-103
  • 第一节 女性写作概说71-77
  • 第二节 主流话语的单一之性77-83
  • 第三节 女性写作的神秘主义83-90
  • 第四节 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90-103
  • 第三章 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女性谱系103-131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与男性主体性103-110
  • 第二节 女人的自我之爱与男人的自我之爱110-114
  • 第三节 依利加雷的女性谱系114-131
  • 第四章 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本质主义131-153
  • 第一节 依利加雷的“性别”与巴特勒的“性属”131-142
  • 第二节 依利加雷“非一”的本质主义142-153
  • 结语153-159
  • 参考文献159-181
  • 致谢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向晨;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非一之性: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7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