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发布时间:2017-05-14 01:0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表现出巨大的现实影响力。基督教是一种以二元分裂为特征的唯灵主义一神教,其内在的信仰与哲学、理性与启示的张力并未随着近代以来的宗教批判运动和世俗化运动而消失。相反,在全球化加剧的新世纪里,这种张力却不断以更加隐秘的,诸如“灵性宗教”,原教旨主义等形式呈现。宗教批判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价值和对于当代哲学和神学思想的影响力却是不朽的。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本主义宗教批判和经典宗教社会学的宗教功能论不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代表了一条独特的、“批判性”的宗教研究路向。这一路向首先与马克思哲学的“感性活动”存在论革命相关。这一革命包含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体系的根本性批判,转换了西方近代哲学和几千年宗教神学文化对于人的抽象理解,将人置于现实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其次,这一路向使得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开启了一种对于处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的“总体”的人的理解,不仅实际上表达了对作为神学近代思辨形态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本质的批判,并且达到了对现代性的世俗化结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批判。对现代性兴起的世俗化源泉的探讨表明,与传统宗教社会的决裂,主要在于对于传统宗教社会的宗教神秘和超自然部分的拒斥,世俗化的社会接受了一种以技术进步信念为内驱力的现代思想。同时这一进步主义的世俗信念,使人们坚信随着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朝着不断进步的方向发展,历史可以达到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然而,当世俗化运动将为西方世界在以往2000年间提供坚实的终极可靠性的宗教的神圣超验性褪去之后,虽然由新教的新上帝观建立了以个人信仰为基础的上帝与人的直接联系,但其造就的“原子式”的个体主义,却导致了西方现代文明无法克服的虚无主义处境。马克思通过对于传统西方宗教和形而上学信仰认知传统的批判,深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将人的本质揭示为感性的“劳动存在”,赋予人的劳动比“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改变世界”的能动创生作用,开启了对于现代性的世俗结构——现代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批判。通过这一存在论革命,马克思破除了神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对于抽象精神的迷恋,指出宗教意识并没有独立的本质。进而,马克思通过对于宗教奥秘的世俗基础——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解密,发现了隐藏在现代性本质中的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双重维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历史观,并指出宗教异化不仅发生在人的观念领域,更重要的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在马克思看来,唯有扬弃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结构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对于现代性所造成的虚无主义“牢笼”的克服。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批判 现代性 世俗化 “感性活动”存在论 异化 共产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21
  • 一、关于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若干解释路向10-15
  • 二、本文对马克思思想中“宗教”概念的界定和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独特思路15-17
  • 三、当代神学对于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关注和研究分析17-20
  • 注释20-21
  • 第一部分 西方近代宗教运动与现代性计划21-47
  • 一、世俗化与现代性共生(世俗化定义的释疑)22-26
  • 二、基督教世俗化的近代思想背景与内在根源26-39
  • (一) 16-19世纪——近代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革命时期”26-33
  • 1、德国的宗教改革:精神自由和德国哲学的形成28-30
  • 2、启蒙运动与无神论:促进宗教批判的进一步发展30-31
  • 3、空想社会主义与基督教:无法抹去的宗教痕迹31-33
  • (二) 基督教世俗化的内部根源33-39
  • 1、基督宗教的革命性33-36
  • 2、新教伦理与世俗化36-39
  • 三、现代进步历史观与现代性计划所包含的虚无主义39-45
  • (一) 现代进步历史观与虚无主义39-43
  • (二) 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43-45
  • 注释45-47
  • 第二部分 西方近代宗教批判运动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47-70
  • 一、近代宗教批判运动对于德国哲学的影响47-58
  • 1、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对于宗教的驳斥与怀疑48-53
  • 2、作为宗教批判中介环节的法国启蒙运动53-55
  • 3、德国唯理主义、神秘主义与现代基督教“上帝”观的确立55-58
  •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宗教与现代性58-69
  • (一) 启蒙问题对于黑格尔的重要性59-60
  • (二) 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发展历程60-69
  • 1、早期神学阶段60-64
  • 2、“精神”概念的设定,黑格尔宗教思想的基础64-65
  • 3、“上帝”问题,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65-66
  • 4、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伦理实体的构建66-69
  • 注释69-70
  • 第三部分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异化学说的双重维度70-112
  • 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历史和思想背景70-72
  • 1、德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落后70-71
  • 2、宗教与政治分离的现代世俗化理念在德国尚未确立71
  • 3、反动的“基督教国家”以及神学与历史的抗争71-72
  •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思想72-82
  • (一) 斯特劳斯的《耶稣传》73-74
  • (二) 鲍威尔与“自我意识”74-76
  • (三) 费尔巴哈与人本主义宗教76-79
  • (四) 施蒂纳与“唯一者”79-82
  • 三、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批判82-94
  • (一) 对鲍威尔的批判:“普罗米修斯的自白”82-87
  • (二) 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批判:异化的世界87-89
  • (三) 对施蒂纳的宗教批判的批判:神学形而上学与历史的精神统治89-94
  • 四、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关联: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双重维度94-109
  • (一) 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形而上学革命94-99
  • 1、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哲学维度: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与宗教的批判94-97
  • 2、马克思“感性活动”存在论的构建97-99
  • (二) 宗教的感性现象的世俗基础:市民社会的分裂99-102
  • (三) 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劳动的感性要素的抽离与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表现形态102-105
  • (四) 宗教隐秘本质的证明:商品拜物教与作为“日常生活的宗教”的资本105-109
  • 注释109-112
  • 第四部分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中的历史观与现代性批判112-131
  • 一、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历史观112-124
  • (一) 历史总体概念的构建112-119
  • 1、基督教历史观和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深层迷误112-116
  • 2、历史总体概念与历史终结论批判116-119
  • (二) 新的历史观的诞生119-124
  • 1、马克思宗教批判中现代性批判的多维视角119-122
  • 2、劳动与历史唯物主义122-124
  • 二、共产主义与现代性的困境的克服124-129
  • 注释129-131
  • 参考文献131-136
  • 后记136-1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尚明;;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立场[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王德峰;;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4 孙伯揾;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商逾;;宗教批判之图式:知性、理性和实践[J];理论学刊;2011年11期

6 叔贵峰;;三十年来马克思宗教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7 吴晓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吕大吉;;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8世纪法国的启蒙宗教理论概说——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历史背景之一[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9 吕大吉;;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观理论概说——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历史背景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2期

10 陈家琪;;再谈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宗教、政治与市民社会[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3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