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9:20

  本文关键词:周思聪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历程、艺术作品,乃至审美理念都可以被视作当代中国绘画及艺术美学的标签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艺术创作历程既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她自身生活世界及内心情感对于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映射。周思聪在技法、审美、人性以及艺术理念等不同层次丰富地展示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及审美发展的跨越感和断裂性,而这一断裂性和跨越感的背后仍然蕴藏着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碰撞和融合,碰撞和融合既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探索,也昭示着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从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和绘画风格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她经历了写实、表现向传统中国的写意精神复归,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回归,而是在丰富的生命体验及娴熟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实现以回归为基本形式的自我超越。与此同时,,周思聪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本身就是她内心世界的体验与思考历程,向传统写意精神的回归也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我发现及升华”。 本文立足于艺术学方法,从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历程入手,从早期、成熟期及晚期等三个阶段,围绕其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及价值分析,并将其现实生活世界的资料整理及口述历史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周思聪的审美旨趣及生活世界的重叠研究,避免单纯从作品出发的研究路线,并且充分利用女性主义哲学、哲学诠释学和美学的思想资源,尝试在艺术分析之外寻找属于中西文化及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主题及艺术家个体生存境遇创造的艺术反思方向。此外,本文旨在将周思聪的创作历程看作“三位一体”的整体:以作品表达艺术理念及技法的升华与发展,从艺术理念中折射其生活体验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在情感与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跨越中理解其审美旨趣的进化和跨越。与此同时,周思聪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腻、敏感以及母性都将她作为一个艺术研究和诠释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并不期待为周思聪的艺术研究提出一个断言或结论,而是通过诠释性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艺术家在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浑然一体中融合中西绘画技术和艺术理念的可能性,从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体现的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本文的讨论中,周思聪首先是一个女性,其次是一个艺术家,再次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最后才是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集大成者。如果我们将周思聪的艺术作品当作她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那么她不仅承继了徐蒋体系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传统,而且经历了跨度巨大的创作理念转换及审美旨趣的变迁,跨越在情感丰富及笔法细腻的写实主义与禅意空灵随心所至的写意自由之间,从实感到空灵的内心自由之旅实现了周思聪作为一个艺术家自我艺术世界建构的完整与丰满。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运动以及美术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回顾周思聪的学习历程及早期艺术探索,将徐蒋体系的建立对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影响及早期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念进行初步的梳理,特别重视周思聪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融合环境中早期受到的中央美院多样的艺术启蒙,并强调其早期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周思聪代表作《矿工图》进行分析,聚焦其写实主义创作中从画面到情感、从实感到体验、从构图到技法的不断发展;本文的第三部分尝试从彝族妇女的系列作品分析中,在苦难美学和女性体验的基础上,发现她在审美旨趣上的本体性跨越,即从实感到空灵,从画面的厚度到内心的空灵,并最终形成画面与生活之间的内心桥梁,构建出一个优秀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认知;本文的第四部分分析周思聪为何能在生命最后阶段达到了写意回归,实现了艺术境界的圆满,周思聪艺术的写意精神在荷花系列里的回归,不仅是技法性的写意意象,更是融合了创造者的生命体验、审美旨趣后的一种精神跨越,也是在大写意的艺术理念基础上对传统写意的一次升华。 由此,本文期待通过勾勒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及其审美旨趣,将生活世界、内心体验及艺术创作融为一体,以诠释学和美学的角度,诠释作为整体的艺术家,并得出艺术家创作历程中体现的艺术发展趋势及方向——从写实到写意,大写意的传统复归作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主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周思聪 水墨人物画 现实主义 写意 女性审美 生命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9
  • 1. 周思聪艺术形成的背景及早期创作19-49
  • 1.1 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与新文化思潮19-32
  • 1.1.1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革新之路23-29
  • 1.1.2 “徐蒋体系”的建立与周思聪艺术的产生背景29-32
  • 1.2 青少年时代踏上艺途32-41
  • 1.2.1 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梦32-34
  • 1.2.2 恩师难忘——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34-38
  • 1.2.3 凯绥·珂勒惠支艺术的影响38-39
  • 1.2.4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妇《原爆图》的影响39-41
  • 1.3 早期艺术创作(1963——1979)41-49
  • 1.3.1 颂扬:新时代的嘹亮号角43-45
  • 1.3.2 反思: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45-49
  • 2.《矿工图》——周思聪艺术成熟时期的探索49-68
  • 2.1 《矿工图》的艺术语言49-56
  • 2.1.1 《矿工图》创作的时代背景49-53
  • 2.1.2 《矿工图》的双面性:现实主义与表现性53-56
  • 2.2 《矿工图》的精神意蕴56-60
  • 2.2.1 苦难的艺术催发的生命力感56-59
  • 2.2.2 悲剧艺术升华的崇高感59-60
  • 2.3 《矿工图》与中国画的创新60-66
  • 2.4 小结66-68
  • 3.《彝女小品》——周思聪艺术的表现主义时期68-80
  • 3.1 《彝女小品》的创作历程68-73
  • 3.1.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析70-72
  • 3.1.2 《彝女小品》创作的心理折射72-73
  • 3.2 《彝女小品》的精神内涵73-76
  • 3.2.1 自我回归——真实生命体验的重视73-74
  • 3.2.2 虚中空灵——传统写意精神的转向74-76
  • 3.3 探索与突破:中西绘画语言的碰撞76-80
  • 3.3.1 “85 新潮”影响下的人体写生76-78
  • 3.3.2 《广岛风景》表现形式新探索78-80
  • 4 “墨荷”系列——周思聪艺术的写意自在时期80-90
  • 4.1 “墨荷”系列的诞生80-85
  • 4.1.1 病榻上的艺术家80-81
  • 4.1.2 荷花世界的诗意寄托81-83
  • 4.1.3 山水小景系列83-85
  • 4.2 写意自在时期精神意境85-90
  • 4.2.1 荷花意象世界——传统写意精神的彻底回归85-87
  • 4.2.2 审美的心灵之维——意中有境87-90
  • 5 周思聪艺术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90-97
  • 5.1 文人画——中国画的生活面相与活力之源90-94
  • 5.1.1 二十世纪文人画何以衰弱90-92
  • 5.1.2 周思聪艺术与文人画的关系92-94
  • 5.2 周思聪艺术的生命精神94-95
  • 5.2.1 在画面语言中的体现94-95
  • 5.2.2 写实、传神到妙悟95
  • 5.3 写意的升华式回归:来自周思聪艺术生命的启示95-97
  • 附件97-119
  • 参考文献目录119-137
  • 致谢1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5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成;论文人画审美之流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吴永强;;从人道关怀到多元体验——从罗中立、周春芽的艺术道路看四川画家群创作风格的演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裴继刚;;佛山陶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366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6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