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寻路行为的公共设施内导向标识服务能力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4:08

  本文关键词:基于寻路行为的公共设施内导向标识服务能力的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公共设施作为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依托,其投资及建筑规模有了显著性的增长。但是,纵观我国当前运营的公共设施,服务效率低下及顾客满意度不高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人口及国情的特点,我国公共设施往往具有规模大、功能全的特点,这进而导致了公共设施内部空间建筑构型的复杂性。导向标识作为行人与建筑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其布设效果的优良对公共设施内的服务体验具有极强的制约性。我国虽已颁布了99个与导向标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大约有20多项涉及到导向标识布设位置和内容的相关规定,但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法案及港台地区工程实践良好的重要技术参数规定相比,其覆盖内容及涉及问题还显得不够全面。此外,我国学术研究对该问题并未深入涉及,与国外研究基础、投入精力及所取得的成果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理论依据的缺乏。本研究针对公共设施内的导向标识系统服务能力的优化这一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运用实证的方法,对评估建筑构型复杂性程度的内部连接密度指数进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构型复杂性与寻路难易程度量化指标之间的数量转化关系;(2)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的方法,根据公共设施内行人的寻路特点,对该类空间内初次到访者和熟悉者群体的寻路行为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初访者群体间以及初访者与熟悉者群体间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各群体的进化稳定策略,得到了有关代表行人、导向标识与建筑环境间关系的各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分析;(3)在寻路行为分析中所形成的导向标识布设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来自建筑环境、与导向标识相关的因素对行人寻路行为产生的影响,采用VI模型对公共设施内的导向标识布设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将空间的多层性因素加以考虑,克服了当前研究中只针对单层空间进行研究的这一脱离实际的缺陷,进一步缩小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问题与现实情况的差距;将平面设计领域内用于确定模组关系的Sequence-Pair表示法引入导向标识布设位置编号以及决策点的相对位置描述之中,解决了标识布设位置明确以及同一决策点在不同设施间重复计算的问题;用变尺度法中典型的BFGS法对传统SA进行改造,具有精度高、易编程、计算量少等优势和特点。最后,运用所提模型及方法在JN西站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导向标识 寻路行为 公共设施 进化博弈 可视性 多层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4;TU2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32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3-17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2 问题的提出16-17
  • 1.2 相关概念界定17-19
  • 1.2.1 公共设施17-19
  • 1.2.2 导向标识系统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1
  • 1.3.1 环境视角的相关研究20
  • 1.3.2 行人视角的相关研究20
  • 1.3.3 环境与行人相结合视角的相关研究20-21
  • 1.3.4 小结21
  • 1.4 研究意义21-23
  • 1.4.1 现实意义21-22
  • 1.4.2 理论意义22-23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23-29
  • 1.5.1 研究内容23-24
  • 1.5.2 研究思路24-25
  • 1.5.3 研究框架25-29
  • 1.6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9-31
  • 1.6.1 研究方法29-30
  • 1.6.2 本研究创新点30-31
  • 1.7 小结31-3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2-47
  • 2.1 寻路行为理论32-35
  • 2.1.1 寻路行为定义32-34
  • 2.1.2 影响因素分析34-35
  • 2.2 导向系统理论35-37
  • 2.2.1 导向系统的作用36
  • 2.2.2 导向系统的设计36-37
  • 2.3 寻路行为效果与导向系统37-45
  • 2.3.1 寻路行为效果与系统布设位置38-40
  • 2.3.2 寻路行为效果与系统布设内容40-45
  • 2.4 小结45-47
  • 第三章 导向标识布设的相关国家标准及技术参数47-56
  • 3.1 国外法案47-49
  • 3.1.1 美国法案47-48
  • 3.1.2 日本无障碍法案48-49
  • 3.2 我国港台地区对重要技术参数的规定49-50
  • 3.2.1 香港地区的相关规定49-50
  • 3.2.2 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50
  • 3.3 国内相关标准现状50-54
  • 3.3.1 国家标准50-52
  • 3.3.2 行业标准52-54
  • 3.3.3 现行各类标准的特点54
  • 3.4 小结54-56
  • 第四章 公共设施内建筑空间构型复杂性的量化56-69
  • 4.1 建筑空间构型复杂性56-62
  • 4.1.1 构型复杂性的量化测量57-58
  • 4.1.2 内部连接密度58-59
  • 4.1.3 ICD的改进59-62
  • 4.2 前可视性指数与空间构型复杂性的关系62-67
  • 4.2.1 前可视性指数62
  • 4.2.2 前可视性指数与构型复杂性的关系62-64
  • 4.2.3 前可视性指数与构型复杂性之间关系的修正64-67
  • 4.3 小结67-69
  • 第五章 公共设施内寻路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69-80
  • 5.1 公共设施内寻路行为特点69-70
  • 5.2 进化博弈理论70-73
  • 5.2.1 理论起源背景70-71
  • 5.2.2 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71-72
  • 5.2.3 进化博弈理论的应用72-73
  • 5.3. 初访者群体间进化博弈73-74
  • 5.3.1 模型构建73
  • 5.3.2 复制动力学方程和ESS73-74
  • 5.3.3 讨论74
  • 5.4 初访者群体与熟悉者群体之间的进化博弈74-77
  • 5.4.1 模型构建74-75
  • 5.4.2 复制动力学方程和ESS75-76
  • 5.4.3 讨论76-77
  • 5.5 寻路行为倾向分析77-80
  • 5.5.1 人-建筑构型-导向标识间关系对寻路行为的影响77-78
  • 5.5.2 寻路行为策略选择倾向78
  • 5.5.3 导向标识布设建议78-80
  • 第六章 多层公共设施内导向标识服务能力优化模型80-95
  • 6.1 可视性指数模型80-82
  • 6.2 基于可视性的导向标识服务能力优化模型构造82-85
  • 6.2.1 对变量的定义82-83
  • 6.2.2 各变量在“人-建筑环境-导向标识”关系中的体现83-84
  • 6.2.3 优化模型的构建84-85
  • 6.3 SA-BFGS法85-88
  • 6.3.1 传统SA缺陷性分析85-87
  • 6.3.2 利用BFGS法对传统SA的改进87-88
  • 6.4 Sequence-pair表示法88-90
  • 6.4.1 Sequence-Pair表示法简介88-89
  • 6.4.2 Sequence-Pair表示法在决策点相对位置关系表述中的应用89-90
  • 6.5 计算步骤90-91
  • 6.6 算例分析91-94
  • 6.7 小结94-95
  • 第七章 JN西站导向标识布设实证研究95-111
  • 7.1 JN西站构型复杂性评价95-100
  • 7.1.1 JN西站简介95-98
  • 7.1.2 JN西站构型复杂性评价98-100
  • 7.2 JN西站导向标识布设位置及内容研究100-110
  • 7.2.1 JN西站导向标识布设所需参数值101-104
  • 7.2.2 计算步骤104-105
  • 7.2.3 计算结果105-110
  • 7.3 小结110-111
  • 第八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111-115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111-113
  • 8.2 研究结论对我国导向标识布设问题的建议113-114
  • 8.3 研究展望114-115
  • 参考文献115-127
  • 附表127-134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34-136
  • 致谢136-137

  本文关键词:基于寻路行为的公共设施内导向标识服务能力的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3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