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演唱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0 22:00
  本论文以河南坠子演唱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河南坠子演唱特色和唱腔风格,以丰富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实践,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河南坠子形成于清道光时期,后形成东路、西路(中路)和北路三大流派。民国时期形成了女性艺人与男性艺人并存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唱腔体系逐渐成熟定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坠子演出以唱新说新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双轨制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坠子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受到河南方言的决定性影响,其“字-声”关系应以河南方言为核心,遵循唱词的河南方言及其字调变化规律。演唱语言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突破地方局限性,可以试行语言的适应性变易,允许艺人和演员采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演唱和表演,只要演员主体仍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就可以保证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地方特色持续得到强化和突出。河南坠子的道白手法,强调“评、解、表、叙”四字,起到标识河南坠子文化身份的重要作用。河南坠子演唱还需要处理好“腔”和“韵”的关系,探索自己独特的润腔规律,要体现在音色造型、节奏造型和润腔手法等方面。文中笔者首次尝试寻找河南坠子特色润腔的旋律规律,并根据各润腔特点...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河南坠子概述
    第一节 产生源头与背景
        一、张履谦:源于道情
        二、张长弓:源于莺歌柳与道情
        三、张凌怡等:源于三弦书与道情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融合定型期:道光至清末
        二、繁荣发展期:民国时期
        三、功能转型期:建国以后至20世纪末
        四、挑战机遇期:新世纪以来
    第三节 河南坠子的审美流变
        一、地域审美风格
        二、个人审美风格
第二章 河南坠子的“字-声”规律
    第一节 河南方言中的字调处理
        一、唱词的字调
        二、唱词的尖团音
        三、常见问题及处理
    第二节 吐字发音的普适性对接
        一、普通话的字调处理
        二、五音、四呼和三音
        三、字头、字腹与字尾
        四、演唱中的十三辙应用
        五、演唱中的其他不良现象
    第三节 道白的双轨并行
        一、河南坠子的道白技巧
        二、道白的河南方言基础
        三、说白的适应性变易
第三章 河南坠子的润腔规律
    第一节 声腔造型
        一、音色造型
        二、节奏造型
    第二节 润腔手法
        一、连提腔
        二、连滑腔
        三、磨腔
        四、叠韵
        五、拖腔换韵
        六、倒字
第四章 河南坠子唱腔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作为曲种的唱腔风格辨识
        一、唱腔风格:曲种存在之本
        二、区域发展:唱腔差异化之基
        三、跨域发展:唱腔风格之源
    第二节 基于流派的唱腔风格呈现
        一、流派的形成与区别
        二、河南坠子唱腔的地域流派
        三、河南坠子唱腔的个人流派
    第三节 河南坠子唱腔的审美表达
        一、雅与俗并行
        二、庄与谐并重
        三、巧与拙互融
第五章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转型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与创新
        一、已有探索与经验
        二、学理思考与启示
        三、创新重心与举措
    第二节 对象与风格
        一、演出对象分化导致的受众主体迁移
        二、城镇化发展导致的文化阶层变迁
        三、国际化交流导致的受众品味提升
    第三节 创作与演艺
        一、文化发展战略与曲艺创作
        二、市场运行机制与曲艺演艺方式
        三、新媒体发展与传播方式革新
    第四节 传承与人才培养
        一、传统曲艺教育
        二、学校曲艺教育
        三、人才培养的多元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58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58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