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

发布时间:2017-05-19 15:15

  本文关键词:《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以研究《宇宙与意象》的若干问题为起点,比较中西诗学中的宇宙论。《宇宙与意象》旨在研究文艺复兴后宇宙论科学哲学对诗人想象的作用。作者提出三类意象:宇宙体系、空间和生命。赫拉克利特派哲学和巴门尼德派哲学此消彼长贯穿所有意象。从封闭到开放是宇宙体系的中心意象。空间的中心意象是以太和太空之游。宇宙生命意象包括万有引力、种子、树、蛇、星云、分解、天体的死亡、火、轮回等。封闭宇宙哲学传统压制想象力,,导致文艺复兴以后美学的反叛。以无限为美并非诗人独有:神学家认为无限创造才配得上神的威力,天文学家认为无限宇宙才能容纳众多世界,生物学家欣赏多样的生命形式。无限为浪漫主义者所追求,浪漫主义者认为有限和墨守成规意味着枯竭,浪漫主义的美学是无限包容。诗人的心理与宇宙科学哲学有所联系却不能完全平行。龙萨的球形宇宙并不说明他是纯粹巴门尼德派诗人,他崇尚无限时间和变化,赞美导致生命更新的死亡。雨果是纯粹的赫拉克利特派诗人,雨果的宇宙想象是“无限”美学的胜利。克洛岱尔承认无限时间之流,却用封闭房屋比喻有限空间,明确批判无限空间。龙萨和克洛岱尔共同的矛盾在于让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时间和变化。中国古人善于超越可见世界,想象不可见世界。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总结如下:天地有限,有起始,宇宙无限,无起始。无限有极大和极小两个向度。中心和边缘相对,两者均可取消。无限空间有众多天地。变化是自然之理,变化不息,带来更新和生命。时空和变化不可分割。崇尚无限的哲学化为欣赏无限的美学。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刘勰、司空图、王夫之和叶燮为代表,其主张在于:人为天地之心,以诗人之心囊括时空;宇宙以变为美、因变生美;以尚变的天道作为根据来说明文学发展史的本质;宇宙存在的模式是诗歌创作和诗学的终极标准;因为人文和天文可以比德,所以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与古希腊缺乏主体自主性的狂兴说形成对比。中国古代诗人以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为代表,其宇宙论可总结为:质疑有限宇宙模式;强调人生有限和宇宙永恒之间的反差;以变化为宇宙的本质,注重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宇宙本体论或虚空或实有,宇宙发生论以气为核心;继承老庄以静观动的宇宙认识论;游于无垠,胸怀天地,超越有限,向往无限;秉承儒家“忠恕”思想,认定人与物同心同性、宇宙生命生生不息。西方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反动,超越有限是暴力斗争,从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间,以宗教或征服宇宙为目的。无限宇宙还与上帝有关,西方人对无限表现得比较狂热。中国的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继承,无限是自然之理,没有宗教色彩,具有平民气息。秉持无限宇宙论的中国诗人不能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无限宇宙哲学并未引发中国人对外层空间进行西方人那样的浪漫主义想象。中西宇宙生命论的对比在于精神性和物质性、伦理性和生物性、实践性和无用性、教化和庸俗、整体和谐和个人或群体猎奇。中国古人的宇宙之游是为了个人修养或政治目的,人间是宇宙之游的落脚点。西方人抛弃地球,征服宇宙。西方诗人的心理经历了从有限宇宙到无限宇宙的审美趣味的变化。有限和无限两种宇宙模式的强烈对比导致了文艺复兴后诗人思想的自由奔放。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哲学家、文论家和诗人以无限宇宙为美,一贯崇尚无穷时空和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没有针对有限宇宙模式的革命,面对无限宇宙中国古人始终温和超然。
【关键词】:《宇宙与意象》 客体意象批评 宇宙论 想象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导语10-20
  • 第一部分 《宇宙与意象》研究20-124
  • 第一章 《宇宙与意象》的主要意象20-55
  • 第一节 关于宇宙体系的意象:赫拉克利特派与巴门尼德派的对立20-30
  • 一、 由赫拉克利特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火、变、水流、多样性21-24
  • 二、 由巴门尼德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圆形或球形、静止、有限、封闭24-27
  • 三、 巴门尼德主义和赫拉克利特主义的斗争: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式对布鲁诺和笛卡尔宇宙模式27-30
  • 第二节 关于宇宙空间的意象30-36
  • 一、 明亮柔软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31-34
  • 二、 黑暗坚硬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34-36
  • 第三节 关于宇宙生命的意象36-55
  • 一、 文艺复兴的前奏——古代到中世纪的宇宙生命思想略述37-38
  • 二、 生命形态的意象——文艺复兴及稍后时代的活力宇宙38-40
  • 三、 生命的力量——“万有引力”引发的意象40-42
  • 四、 种子——18 世纪宇宙生机论的一个意象42-43
  • 五、 宇宙生命的三个象征:树、蛇、星云43-48
  • 六、 天体的死亡方式48-51
  • 七、 宇宙生命的循环——“火”意象始末51-55
  • 第二章 《宇宙与意象》论浪漫主义55-77
  • 一、 蒂泽对浪漫主义的论断55-56
  • 二、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从对比中把握浪漫主义的特征56-59
  • 三、 近代天文学对于浪漫主义的意义59-67
  • (一) 近代无限宇宙论简述59-60
  • (二) 库萨的尼古拉:宇宙无限论的首创者60-62
  • (三) 布鲁诺:关于“多“的美学62-64
  • (四) 亨利 莫尔:无限的美学和不能满足的诗人64-67
  • 四、 生物学和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美学67-77
  • (一) 16 至 18 世纪生物学的总体趋势及其哲学、美学意义67-69
  • (二) 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幻想69-77
  • 第三章 法国诗人的宇宙77-124
  • 第一节 皮埃尔 德 龙萨的宇宙论77-90
  • 一、 蒂泽所论之龙萨78-80
  • 二、 再论龙萨的宇宙论80-90
  • (一) 宇宙的结构:九重天、天穹的运动、四元素、有限空间、宇宙两界80-83
  • (二) 宇宙的起源83-84
  • (三) 龙萨论鬼84-86
  • (四) 龙萨论变化和死亡的价值86-88
  • (五) 龙萨论人的地位88-90
  • 第二节 《宇宙与意象》论雨果的宇宙90-111
  • 一、 飞逝的星球91-96
  • 二、 星际影响96-100
  • 三、 宇宙的套嵌模式100-101
  • 四、 面对黑暗的焦虑101-103
  • 五、 宇宙征服和对地球的眷恋103-105
  • 六、 宇宙生命105-107
  • 七、 螺旋形的宇宙107-111
  • 第三节 保罗 克洛岱尔的宇宙观111-124
  • 一、 克洛岱尔在《宇宙与意象》中的位置以及蒂泽对克洛岱尔的陈述111-112
  • 二、 克洛岱尔宇宙论的基本内容112-121
  • (一) 宇宙的中心112-114
  • (二) 宇宙的封闭和有限114-119
  • (三) 克洛岱尔关于时间、运动和宇宙整体性的观点119-121
  • 三、 帕特莫尔和华莱士对克洛岱尔宇宙论的意义121-124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和文学领域的初步比较124-236
  • 第四章 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简述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中的初步比较125-153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无限宇宙论125-133
  • 一、 孔子和《周易》论时间和变化126-127
  • 二、 道家的无限论127-129
  • 三、 《墨子》之相对与绝对129-130
  • 四、 《管子》之“宙合有橐天地”130-131
  • 五、 《子华子》之“万物相禅”和存在物的差别论131-132
  • 六、 《尸子》之不分割时空的宇宙定义132-133
  • 第二节 无限宇宙论的发展:从汉到明清之际133-144
  • 一、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观念133-138
  •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六种天地模式及天文学和哲学宇宙论的关系133-135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论135-138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时间观念138-141
  • 三、 从汉到明清之际关于变化无止息的观念141-144
  • 第三节 中西宇宙模式的比较144-153
  • 一、 关于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时空和变化思想的简述144-145
  • 二、 中西对待有限和无限宇宙模式的两种态度:布鲁诺和杨泉、柳宗元、邓牧、《琅[记》的比较145-150
  • 三、 中国古代与古希腊传统时间观念的比较150-151
  • 四、 中西对待变化的心理的比较151-153
  •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宇宙观153-184
  • 第一节 刘勰文论的宇宙意识153-162
  • 一、 刘勰论“文”153-157
  • 二、 刘勰论“神思”157-159
  • 三、 刘勰论心物相感159-160
  • 四、 主体性的得失:刘勰论人的主体性和古希腊“狂兴”思想的比较160-162
  • 第二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宇宙论诗162-176
  • 一、 《诗品》以时空论诗164-172
  • (一) 对空间与时间的态度或认识164-168
  • (二) 宇宙存在的三种方式168-169
  • (三) 追求无限时空的三种态度169-172
  • 二、 《诗品》以变化论诗172-176
  • (一) 丰富的物象173-174
  • (二) 生机174-175
  • (三) 流动175-176
  • 第三节 王夫之和叶燮诗学的变化论176-184
  • 一、 诗文摹写天地之至美、大文177-181
  • (一) 天地固美、变化生美、以变为美178-179
  • (二) 诗文摹写天地之美:天化与人心的遇合179-181
  • 二、 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181-184
  • 第六章 中国古代诗人的宇宙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诗歌创作中的比较184-236
  • 第一节 屈原的宇宙模式以及屈原和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184-194
  • 一、 《天问》宇宙论与战国时北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有限宇宙模式的质疑184-189
  • 二、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以及屈原与蒂泽所论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189-194
  • (一)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189-192
  • (二) 屈原与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192-194
  • 第二节 李白的宇宙三论194-202
  • 一、 无限、虚空的宇宙本体论195-197
  • 二、 气一元论:李白的宇宙发生论197-199
  • 三、 静观:李白的宇宙认识论199-202
  • 第三节 杜甫的儒学宇宙以及宇宙生命论的中西比较202-211
  • 一、 杜甫宗儒的证据203
  • 二、 杜甫观物五论203-205
  • 三、 杜甫以“忠恕”达“仁”205-207
  • 四、 儒学生命观对杜甫的指导207-208
  • 五、 杜甫宇宙生命论和《宇宙与意象》所述西方宇宙生命论的比较208-211
  • 第四节 苏轼的宇宙论以及中西太空之游、时间和变化观念的进一步比较211-236
  • 一、 苏轼的宇宙胸怀和空间之游212-219
  • (一) 高怀远度212-213
  • (二) 天游213-214
  • (三) 《庄子》、苏轼的“天游”与《人和宇宙空间》太空之游的比较214-219
  • 二、 对有限时间的焦虑和对无穷时间的追求219-224
  • (一) 苏轼对待有限和无限时间的态度219-222
  • (二) 雪莱《时间》诗的思想与苏轼时间观念的比较222-224
  • 三、 以“变”或“动”为核心的哲学以及文艺鉴赏和创作224-233
  • (一) 关于“变化”的哲学224-228
  • (二) 以“动态美”评论文艺作品228-230
  • (三) 苏轼诗作的动态美230-231
  • (四) 雪莱“变化”主题和苏轼变化论的比较231-233
  • 四、 苏轼与浪漫主义233-236
  • 结论236-242
  • 一、 关于《宇宙与意象》所述意象以及三位法国诗人宇宙论的总结236-237
  • 二、 关于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传统的总结237
  • 三、 中国古代文论家和诗人宇宙观的总结及其所反映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237-238
  • 四、 西方浪漫主义崇尚的无限包容性美学:西方美学发展史的巨大转向238-239
  • 五、 中西哲学对宇宙模式的伦理价值判断和双方对待宇宙模式的态度比较239-240
  • 六、 中西宇宙生命论以及宇宙之游主题的比较及其折射的中西文化特色240
  • 七、 文学与宇宙学学科会通所体现的人类思维的某些特点240-242
  • 主要参考文献242-253
  • 后记253-255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2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世进,蒋文学;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空间观念刍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杨甫旺;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01期

4 周汝昌;《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5 张春义;李白诗歌与道教哲学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6 刘沛林;;天圆地方说考辨[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7 赵子昂;中国古代诗歌空间观念的哲学及美学特征[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8 李景林;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高策;丁宏;;两周时期中原与楚文化区宇宙思想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邓小军;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9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f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