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22:19

  本文关键词: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存明代戏曲散出选本较多,后人曾对它们进行整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它收录旁杂,有散出戏曲,也有曲谱等。特点是以声腔来命名,有两大主要声腔:徽池雅调和昆腔。但是徽池雅调系列的散出选本保存较好的仅有七部:《乐府菁华》、《玉谷新簧》、《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大明春》、《徽池雅调》和《尧天乐》。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声腔剧种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讨论语言学和戏曲学方面的一些相关问题。戏曲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口语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汉语口语语音状况,进而了解近代汉语的发展。同时从戏曲的角度可以了解声腔的传播状况。 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情况较为复杂,以《中原音韵》作为检韵参考,通过系联归纳,选本用韵可分为16部,与《中原音韵》的韵部格局基本相同,其中阴声韵9部:齐微部、支思部、鱼模部、家麻部、萧豪部、歌戈部、尤侯部、皆来部、车遮部;阳声韵7部:先桓部、先廉部、监咸部、寒山部、江阳部、庚文部、东钟部。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支思、齐微、鱼模混押;歌戈、家麻混押;齐微、皆来混押;庚青、真文、侵寻混押;先天、廉纤、寒山、桓欢、监咸混押。韵部混押的原因有三个方面,语音方面有韵部音的相近、闭口韵[-m]尾韵消失、入声的分化、方音的影响、个别字的语音变化而在韵书中未能体现;选本在传播过程中对曲文的更改;还和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有关。 徽池雅调虽属于南曲,但入声独立用韵较少,正在分化,,派入平上去中。选本戏曲的入派三声,与北曲的“入派三声”不同,没有明确的规律。结合选本用韵与现代相关方言,入声韵尾的消变情况是[p]尾最先向[t]尾合并。 徽池雅调虽属于南曲,但是不遵循《洪武正韵》,“南遵《洪武》”不是讨论的曲韵,而是就曲白的字音而言的。明末不管是南曲还是北曲,在用韵方面基本遵循的是《中原音韵》,但南曲和北曲的用韵也不完全相同。总体上南曲用韵较为旁杂,而北曲杂韵较少。南北曲均先天、寒山、桓欢混押,均或多或少地保留闭口韵,均入派三声,但北曲入声韵已不能独立,与阴声韵通押,南曲中仍有少量的入声单押。支思、鱼模、齐微通押,庚青、真文、侵寻通押都很普遍。在南曲内部,徽池雅调与昆腔整体上用韵混乱,入声都有单押的情况,闭口韵正在消失,也都具有南曲用韵的一些共同特征:支思、齐微、鱼模通押,真文、庚青、侵寻通押,寒山、先天、桓欢通押,歌戈和家麻通押,皆来和齐微通押。但徽池雅调用韵比昆腔用韵更为复杂,犯韵较多;韵部构成也不同,徽池雅调中已无独立的桓欢韵、廉纤韵,均叶入其它韵部中,而昆腔这两韵仍独立;徽池雅调中有较多的江阳韵和先天、寒山、桓欢通押,在昆腔剧本中较少。虽然南北曲以及南曲内部不同声腔之间用韵不同,但是差异不大,表明明代官话是存在的,但是不是以南京音为标准,很有可能是以北京音为标准。 戏曲宫调声情说由来已久,目前对此争议较多,我们认为宫调声情说是存在的,选本宫调用韵可以体现曲情,但是用韵与宫调一样,与声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而没有绝对必然的对应关系。一般用萧豪韵表示富贵缠绵,江阳韵表示惆怅雄壮,齐微韵一般表示感伤叹悲,家麻韵表示旖旎妩媚,庚青韵表示凄怆怨幕。 关于青阳腔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人认为是在余姚腔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用韵方面来说,徽池雅调用韵虽以《中原音韵》为基础,但与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中与吴语和徽语的相似度最高。即,青阳腔与余姚腔的关系较大,与弋阳腔的关系较小。因为余姚与皖南同属于吴语区,语音相同或相近,更有利于余姚腔在青阳等地的传播,这样在余姚腔的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
【关键词】:徽池雅调 散出 选本 用韵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14;J8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1 绪论14-36
  • 1.1 明刊散出选本概况14-16
  • 1.2 曲韵研究回顾16-18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8-20
  • 1.3.1 戏曲方面18-19
  • 1.3.2 校勘方面19
  • 1.3.3 语言学方面19-20
  • 1.4 研究方法20-21
  • 1.4.1 历史比较法20
  • 1.4.2 文献法20
  • 1.4.3 比较法20
  • 1.4.4 统计法20-21
  • 1.5 研究的几点说明21-36
  • 1.5.1 研究对象的确定21-33
  • 1.5.2 归纳韵脚的原则33-36
  • 2 选本用韵概况36-42
  • 2.1 韵部使用多寡不同36-38
  • 2.2 用韵方式多样38-42
  • 3 选本阴声韵部研究42-82
  • 3.1 支思韵42-45
  • 3.1.1 支思韵字的来源42
  • 3.1.2 支思韵的用韵情况42-45
  • 3.2 齐微韵45-53
  • 3.2.1 齐微韵字的来源45-46
  • 3.2.2 齐微韵的用韵情况46-53
  • 3.3 鱼模韵53-57
  • 3.3.1 鱼模韵字的来源53
  • 3.3.2 鱼模韵的用韵情况53-57
  • 3.4 皆来韵57-62
  • 3.4.1 皆来韵字的来源57
  • 3.4.2 皆来韵的用韵情况57-62
  • 3.5 萧豪韵62-67
  • 3.5.1 萧豪韵字的来源62-63
  • 3.5.2 萧豪韵的用韵情况63-67
  • 3.6 歌戈韵67-70
  • 3.6.1 歌戈韵字的来源67-68
  • 3.6.2 歌戈韵的用韵情况68-70
  • 3.7 家麻韵70-75
  • 3.7.1 家麻韵字的来源70-71
  • 3.7.2 家麻韵的用韵情况71-75
  • 3.8 车遮韵75-77
  • 3.8.1 车遮韵字的来源75
  • 3.8.2 车遮韵的用韵情况75-77
  • 3.9 尤侯韵77-82
  • 3.9.1 尤侯韵字的来源77-78
  • 3.9.2 尤侯韵的用韵情况78-82
  • 4 选本阳声韵部研究82-114
  • 4.1 东钟韵82-85
  • 4.1.1 东钟韵字的来源82
  • 4.1.2 东钟韵的用韵情况82-85
  • 4.2 江阳韵85-90
  • 4.2.1 江阳韵字的来源85-86
  • 4.2.2 江阳韵的用韵情况86-90
  • 4.3 真文韵90-95
  • 4.3.1 真文韵字的来源90
  • 4.3.2 真文韵的用韵情况90-95
  • 4.4 寒山韵95-98
  • 4.4.1 寒山韵字的来源95
  • 4.4.2 寒山韵的用韵情况95-98
  • 4.5 先天韵98-106
  • 4.5.1 先天韵字的来源98-99
  • 4.5.2 先天韵的用韵情况99-106
  • 4.6 庚青韵106-110
  • 4.6.1 庚青韵字的来源106-107
  • 4.6.2 庚青韵的用韵情况107-110
  • 4.7 侵寻韵110-111
  • 4.7.1 侵寻韵字的来源110
  • 4.7.2 侵寻韵的用韵情况110-111
  • 4.8 监咸韵111-114
  • 4.8.1 监咸韵字的来源111-112
  • 4.8.2 监咸韵的用韵情况112-114
  • 5 选本入声韵部研究114-126
  • 5.1 选本入声韵字收录情况114-116
  • 5.2 选本入声韵的用韵116-120
  • 5.3 入声韵尾的消变轨迹120-123
  • 5.4 入派三声123-124
  • 5.5 选本韵部构拟124-126
  • 6 选本用韵成因探析126-160
  • 6.1 《中原音韵》——南曲用韵的无奈选择126-134
  • 6.1.1 《中原音韵》的普适性126-127
  • 6.1.2 《洪武正韵》的局限性127-129
  • 6.1.3 南曲的宗韵之争129-134
  • 6.2 失韵原因分析134-160
  • 6.2.1 失韵总体情况134-139
  • 6.2.2 语音因素139-156
  • 6.2.3 汤沈之争156
  • 6.2.4 戏曲的传播156-160
  • 7 徽池雅调与北曲、昆腔的用韵比较研究160-176
  • 7.1 徽池雅调与北曲用韵比较研究160-165
  • 7.1.1 明代南北曲的创作情况160-161
  • 7.1.2 徽池雅调与北曲用韵比较161-163
  • 7.1.3 徽池雅调用韵与北曲用韵的比较分析163-165
  • 7.2 徽池雅调散出选本与昆腔的用韵比较165-169
  • 7.2.1 明末南曲现状165-166
  • 7.2.2 徽池雅调与昆腔用韵比较166-168
  • 7.2.3 徽池雅调与昆腔用韵比较结果分析168-169
  • 7.3 选本用韵与明代语音169-176
  • 7.3.1 明代官话标准音的研究现状169-173
  • 7.3.2 曲音与明代官话标准音173-176
  • 8 选本用韵与宫调176-186
  • 8.1 宫调声情说176-180
  • 8.2 用韵与宫调的关系180-186
  • 8.2.1 前人研究成果180-182
  • 8.2.2 宫调与用韵关系182-186
  • 9 选本用韵与青阳腔的起源186-192
  • 9.1 青阳腔起源的几种说法186-187
  • 9.2 选本用韵与方音187-190
  • 9.3 青阳腔的起源190-192
  • 余论192-194
  • 致谢194-196
  • 参考文献196-204
  • 附录A204-216
  • 附录B216-316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3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孝进;;《唱论》“宫调声情说”新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谢荣娥;;浅论明清竟陵方音“iη、沆η”与“in、沆n”的混同现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吴志武;;明清以来“宫调声情”理论的阐发与实践[J];音乐研究;2010年01期

4 黄亮;;《洪武正韵》遇冷探因[J];名作欣赏;2011年35期

5 施向东;高航;;《太和正音谱》北曲谱考察——兼论周德清“入派三声”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02期

6 刘英波;;康海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刘英波;;汤式散曲小令用韵简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刘英波;;明代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以汤式、朱有q伞⑼蹙潘嫉热说谋鄙⑶×钣迷衔齕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周大璞;《董西^隆酚脳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02期

10 张竹梅;南曲“入派三声”问题初探[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颖颖;《全清散曲》用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童琴;《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蕊;全元曲用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瑶;徽州方言音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亮;《六十种曲》用韵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志勇;弋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3 蒋雅琴;乔吉戏曲用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0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