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0 14:16

  本文关键词: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视频课程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从心理学层面对其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导致了视频课程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和自动化认知加工过程这两个方面出发,探讨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以期能够丰富在线学习理论,尤其是在线视频课程的学习理论,并为在线视频课程设计和开发提供支撑。 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在线视频课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在线视频课程的主要特点,以确定研究问题。而后,以社会存在感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探讨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教师姿势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以及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等学习结果的影响;并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觉心理层面来揭示教师姿势影响学习效果的视觉注意机制。最后,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结合视频课程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真实规律和特点,比较了教师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在线视频课程中对学习者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和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作用。 研究一分析和梳理国内外207门在线视频课程,并对有教师的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考察了教师呈现形式、比例,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姿势的运用情况等。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国内外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材料的选取与拟探讨的问题提供实践依据。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在线视频课程中,94.20%的呈现了教师;教师呈现比例跨度较大,范围为1%--60%;且几乎所有有教师出现的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都运用了多种姿势。 研究二通过调查华中师范大学的320名大学生,对编制的社会存在感问卷和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量表进行修订。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研究中测量社会存在感和学习满意度提供合适的测量工具。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存在感问卷和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问卷均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社会存在感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即“来到”和“离开”,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问卷包括教师教学、课堂内容、师生互动和学习环境与设备四个维度。 研究三通过单因素被试间实验法,考察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以及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师呈现比例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三种不同教师呈现比例的视频课程为实验材料,即小呈现比例(8.4%)教师的视频课程、中等呈现比例(26.1%)教师的视频课程和大呈现比例(41.8%)教师的视频课程。视频课程学习主题为PhotoShop中“曲线”命令的调整,时长为7分29秒。结果发现,视频课程中,较小呈现比例(8.4%)的教师呈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满意度,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较大比例的教师呈现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满意度,阻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均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四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视频课程中不同线索,包括教师姿势和非教师姿势的线索,对学习者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和视觉注意,以及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目的是探讨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以113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无姿势视频课程、有教师姿势视频课程、非姿势线索视频课程,以及既有教师姿势又有非姿势线索的四段视频课程为实验材料。视频课程学习主题同研究三,四段视频课程都有教师。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研究发现,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视频课程的视觉注意,同时提高其学习效果。然而,教师姿势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学习满意度和认知负荷没有影响。 研究五根据本文前期研究结果,并结合在线视频课程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境下的特点,比较教师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视频课程中对学习者产生的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以及短期和中期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作用。该研究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x3的混合实验设计,知识类型2(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3(①无教师的视频课程;②有教师的视频课程;③传统课堂)的混合实验,其中知识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视频课程的呈现方式为被试间变量。陈述性知识包括两段视频课程,即有教师视频课程和无教师视频课程。程序性知识也包括两段视频课程,即有教师视频课程和无教师视频课程。该研究以教育技术的概念为陈述性知识,数码图像的采集与处理为程序性知识。结果发现,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教师呈现的视频课程学习效果最好;而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在有教师和无教师的视频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均与传统课堂相同。 基于以上研究及结论,我们认为:①视频课程中呈现小比例教师(8.4%左右),且运用多种姿势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②对陈述性知识进行教学,采用有教师的视频课程模式时学习效果最佳;③对程序性知识进行教学,有无教师并不会影响视频课程中的学习效果;④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可能并不是影响有教师呈现之视频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推定:学习者在视频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较高级的主观体验,如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等,在在线视频课程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传统在线学习或多媒体学习的相关理论强调的那么重要;相反,学习者无意识的自动化认知加工过程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在线视频课程设计和制作时,应充分应用学习者的自动化认知加工过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对现有在线视频课程的梳理,结合视频课程学习和传统课堂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分别探讨了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特点对学习者意识层面的主观体验、自动化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在线视频课程、尤其是对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之作用的认识,为在线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南。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视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较高级的主观体验并没有传统在线学习理论认为的那么重要,相反学习者无意识的自动化认知加工过程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这一理论发现在实践层面上的意义在于:在在线视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具有自动化的特征。
【关键词】:在线视频课程 教师 学习过程 学习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5
  • 引言15-16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6-22
  • 1.1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16-18
  • 1.1.1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社会存在感的影响16
  • 1.1.2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影响16-17
  • 1.1.3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满意度的影响17
  • 1.1.4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知觉注意分配的影响17-18
  • 1.1.5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18
  • 1.2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18-20
  • 1.2.1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19
  • 1.2.2 在线视频课程中非姿势线索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19-20
  • 1.3 知识类型对学习者在在线视频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20
  • 1.4 眼动追踪技术在在线视频课程研究中的应用20-21
  • 1.5 本章小结21-22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总体设计22-32
  • 2.1 问题提出22-23
  • 2.2 研究的总体设计23
  • 2.3 核心概念界定与变量的测量方法23-29
  • 2.3.1 在线视频课程的概念23-24
  • 2.3.2 姿势的概念24
  • 2.3.3 社会存在感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4-26
  • 2.3.4 认知负荷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6-27
  • 2.3.5 学习满意度27-28
  • 2.3.6 学习效果28
  • 2.3.7 视觉注意的概念与测量28
  • 2.3.8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28-29
  • 2.4 理论基础29-31
  • 2.4.1 社会存在感理论29-30
  • 2.4.2 认知负荷理论30-31
  • 2.5 研究意义31-32
  • 2.5.1 理论意义31
  • 2.5.2 实践意义31-32
  • 第三部分 研究一:在线视频课程现状分析32-39
  • 3.1 在线视频课程的分类32-34
  • 3.1.1 根据视频制作形式划分32
  • 3.1.2 根据视频呈现方式划分32-34
  • 3.2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的分析34-38
  • 3.2.1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方式的分类34-35
  • 3.2.2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35-36
  • 3.2.3 教师景别36-37
  • 3.2.4 教师姿势37-38
  • 3.3 小结38-39
  • 第四部分 研究二:社会存在感问卷和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量表的修订39-44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39
  • 4.1.1 研究目的39
  • 4.1.2 研究假设39
  • 4.2 研究方法39-40
  • 4.2.1 被试39
  • 4.2.2 测量工具39-40
  • 4.2.3 修订过程40
  • 4.2.4 施测过程40
  • 4.2.5 数据处理40
  • 4.3 研究结果40-42
  • 4.3.1 社会存在感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40-41
  • 4.3.2 社会存在感问卷的信度分析41
  • 4.3.3 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41-42
  • 4.3.4 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问卷的信度分析42
  • 4.4 讨论42-43
  • 4.5 小结43-44
  • 第五部分 研究三: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呈现比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44-50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44
  • 5.1.1 研究目的44
  • 5.1.2 研究假设44
  • 5.2 研究方法44-46
  • 5.2.1 被试44
  • 5.2.2 测量工具44-45
  • 5.2.3 实验材料45-46
  • 5.2.4 实验程序46
  • 5.2.5 数据处理46
  • 5.3 结果46-48
  • 5.3.1 社会存在感的方差分析结果46
  • 5.3.2 认知负荷的方差分析结果46
  • 5.3.3 学习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结果46-47
  • 5.3.4 学习效果的协方差分析结果47-48
  • 5.4 讨论48-49
  • 5.5 小结49-50
  • 第六部分 研究四: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50-56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50
  • 6.1.1 研究目的50
  • 6.1.2 研究假设50
  • 6.2 研究方法50-52
  • 6.2.1 被试50
  • 6.2.2 测量工具50-51
  • 6.2.3 实验材料51
  • 6.2.4 实验程序51-52
  • 6.2.5 数据处理52
  • 6.3 结果52-54
  • 6.3.1 社会存在感的方差分析结果52
  • 6.3.2 认知负荷的方差分析结果52
  • 6.3.3 学习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结果52-53
  • 6.3.4 视觉注意的方差分析结果53
  • 6.3.5 学习效果的协方差分析结果53-54
  • 6.4 讨论54-55
  • 6.5 小结55-56
  • 第七部分 研究五:教师呈现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在线视频课程中的不同作用56-64
  •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56
  • 7.1.1 研究目的56
  • 7.1.2 研究假设56
  • 7.2 研究方法56-60
  • 7.2.1 被试56
  • 7.2.2 测量工具56-58
  • 7.2.3 实验材料58-59
  • 7.2.4 实验设计59
  • 7.2.5 实验程序59
  • 7.2.6 数据处理59-60
  • 7.3 研究结果60-62
  • 7.3.1 社会存在感的方差分析60
  • 7.3.2 认知负荷的方差分析60-61
  • 7.3.3 学习效果的方差分析61-62
  • 7.4 讨论62-63
  • 7.5 小结63-64
  • 第八部分 总讨论64-68
  • 8.1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的影响64
  • 8.2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64-65
  • 8.3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视觉注意的影响65
  • 8.4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姿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65-66
  • 8.5 教师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在线视频课程中的作用66
  • 8.6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66-67
  • 8.7 对教学的启示67-68
  • 第九部分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6
  • 致谢76-77
  • 附件77-95
  • 附录1:基本信息问卷77-78
  • 附录2:先前知识测验(研究三和研究四)78-81
  • 附录3:先前知识测验(研究五)81-82
  • 附录4:学习效果测验(研究三和研究四)82-88
  • 附录5:学习效果测验(研究五)88-90
  • 附录6:社会存在感原始问卷90-91
  • 附录7:社会存在感正式问卷91-92
  • 附录8:计算机课堂学习满意度原始问卷92-93
  • 附录9:视频课程学习满意度正式量表93-94
  • 附录10:认知负荷问卷94-95
  • 在校期间表发的论文、著作及承担的科研项目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健;郝银华;卢吉龙;;教学视频呈现方式对自主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2 时宇石;;知识分类视角下Web2.0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1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