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2 13:49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科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科技成果涉及人类科技的诸多方面,例如,数学、天学、地学、物理学,等等。大量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其中,许多作品被译介传播到其他文化。翻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诠释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有其必要性。一方面,科学哲学、技术修辞学、科学诠释学、技术诠释学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同人文学科一样需要研究者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而诠释学本身即有翻译之意。然而,已有研究较少从诠释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现象。同时,这些研究所讨论的对象较为单一,显得分散而缺乏系统性。在此背景下,从诠释学的视角系统探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文化价值和方法论启示。本研究主要从诠释学视角,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描述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时存在的诠释异同,并尝试对这种异同作出解释,对译者采取的诠释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为此类文本的译介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拟对四部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黄帝内经...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综述
        2.2.1 国内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研究
        2.2.2 国外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研究
    2.3 本研究所选语料翻译综述
        2.3.1 《黄帝内经·素问》译介
        2.3.2 《墨子》译介
        2.3.3 《淮南子》译介
        2.3.4 《梦溪笔谈》译介
    2.4 现有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2.4.1 成绩
        2.4.2 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诠释学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研究耦合
    3.1 引言
    3.2 诠释学:理解与解释的科学
        3.2.1 何为诠释学
        3.2.2 诠释学视域中的意义
        3.2.3 诠释学:理解与解释
    3.3 诠释学与翻译学的耦合
    3.4 本研究依据的诠释学理论
        3.4.1 理解与诠释
        3.4.2 文本:理解与诠释的客体
        3.4.3 历史性:理解与诠释发生的时间境域
        3.4.4 诠释的主体性
        3.4.5 理解与诠释的开放性与有限性
    3.5 本研究之诠释学框架
    3.6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之本体论维度
    4.1 引言
    4.2 本体论概念
        4.2.1 西方本体论
        4.2.2 中国本体论
        4.2.3 本研究之本体论概念
    4.3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研究
        4.3.1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根源性范畴
        4.3.2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属性
    4.4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英译诠释
        4.4.1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根源性范畴英译诠释
        4.4.2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本体属性英译诠释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之认识论维度
    5.1 引言
    5.2 本研究之认识论概念
    5.3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的客体
        5.3.1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文本特征
        5.3.2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文本特征英译诠释
    5.4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的主体
        5.4.1 前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的前提
        5.4.2 主体间性: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主体间的协商
        5.4.3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历史意识中的视域融合
        5.4.4 主体诠释的限制性与制约性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诠释之方法论维度
    6.1 引言
    6.2 中国古代科技方法简介
    6.3 中国古代科技方法形式及其内涵
        6.3.1 象思维科技方法及其内涵
        6.3.2 逻辑思维方法及其内涵
        6.3.3 其他科技方法及其内涵
    6.4 中国古代科技方法英译诠释
        6.4.1 象思维方法英译诠释
        6.4.2 逻辑思维方法英译诠释
        6.4.3 其他科技方法英译诠释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发现
    7.2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7.4 未来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编译著及主持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863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63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