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7-05-24 02:09

  本文关键词:张良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良,字子房,《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韩人,家族五世相韩,及秦灭韩,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被称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并列。统一天下后,张良得道成仙而从赤松子游。 张良有着传奇的帝王师人生,早在《史记》记录之后,文人就开始创作关于他的作品。简单而言,汉唐时期相关文献比较强调他的神仙形象,并道教类的著述很重视张良成仙故事;宋元时期相关文献关注张良的帝王师主题及成仙主题,而以平话、杂剧等的形式体现出这些主题及形象;明清时期相关文本主要着重于他的游侠主题、成仙主题、帝王师主题,并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表现出他的这些形象。 本文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对张良故事做个案研究。在梳理历代张良故事文本的基础上,剖析情节演变、人物形象嬗变背后的文化内涵,简要阐述如下: 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现状和研究方法的阐述。 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以时代为顺序,将张良故事文献划分为汉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清理各阶段的相关文献,做题录性质的介绍,在整体上呈现张良故事的文本规模,并揭示各情节系统内部不断演变发达的态势。 第二章从游侠主题切入,考察张良故事的演变。首先追溯游侠主题的发展脉络,归纳张良游侠主题有关部分的特色;然后按时代分节,分别透视汉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张良故事游侠主题文本,并对原型故事进行叙事本身的特质及深层意义的探索,在该原型故事的分析基础上,考察其生成机制、流变轨迹,进而揭秘影响其生成与流变的内在文化动因。 第三章从成仙主题角度切入,考察张良故事的演变。首节为成仙主题的溯源,揭示成仙主题影响宗教、文学等的进程。后三节主要从神仙思想、道教兴亡等宗教的视角,考察张良故事神仙主题及神仙形象的演变,挖掘出宗教文化与张良故事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痕迹。 第四章从帝王师主题角度切入,考察张良故事的演变。首节为帝王师主题的追溯,展示君臣关系及官僚制度发展与帝王师特质及形象演变的双向影响。后三节通过演变轨迹的梳理,归纳张良故事帝王师主题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张良帝王师形象进行深度的剖析,揭示其形象本身的象征以及意蕴。 第五章先把张良故事的演变整理,在文学化的视野下,导出张良故事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张良故事 游侠 成仙 帝王师 中国叙事文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绪论中国叙事文化学视野下的张良故事13-23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13-14
  • 二、二十世纪以来研究现状14-17
  •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意义17-23
  • 第一章 张良故事文献综述23-57
  • 第一节 汉唐五代相关文献23-32
  • 1.1.1 历史典籍类23-25
  • 1.1.2 小说类25-27
  • 1.1.3 子部笔记类27-29
  • 1.1.4 变文类29-30
  • 1.1.5 诗文类30-32
  • 第二节 宋元相关文献32-42
  • 1.2.1 小说类32-34
  • 1.2.2 道教著作类34
  • 1.2.3 戏曲类34-39
  • 1.2.4 诗文类39-42
  • 第三节 明清相关文献42-57
  • 1.3.1 小说类42-50
  • 1.3.2 戏曲类50-54
  • 1.3.3 文集类54-55
  • 1.3.4 诗文类55-57
  • 第二章 张良故事中的游侠主题57-94
  • 第一节 游侠主题溯源57-71
  • 2.1.1 春秋战国时期:“侠”与“游”的诞生57-61
  • 2.1.2 战国时期:“游侠”发展期61-64
  • 2.1.3 秦汉时期:游侠的全盛期——“游侠”转变为“豪侠”64-66
  • 2.1.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游侠的复兴与浪漫的“游侠风”66-69
  • 2.1.5 宋以来:游侠的衰落69-71
  • 第二节 汉唐时期71-83
  • 2.2.1 原型故事《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游侠主题72-76
  • 2.2.2 魏晋以来的“游侠风”与张良游侠主题76-80
  • 2.2.3 汉唐笔记类叙事中的张良游侠形象的脱落80-83
  •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83-94
  • 2.3.1 宋理学的道德伦理与张良游侠主题——“忠义”的强调83-87
  • 2.3.2 “再写”张良——明清时期张良游侠主题的多变性87-94
  • 第三章 张良故事中的成仙主题94-126
  • 第一节 成仙主题溯源94-99
  • 3.1.1 先秦两汉:不死长生的欲望,未定型的神仙思想94-96
  • 3.1.2 魏晋至唐五代:神仙思想理论体系化与道教兴盛96-98
  • 3.1.3 宋以后:道教的衰落期98-99
  • 第二节 汉唐时期99-112
  • 3.2.1 原型故事《留侯世家》中的成仙主题100-104
  • 3.2.2 从失败转变到“成仙”——葛洪《抱朴子》中的张良成仙故事104-106
  • 3.2.3 与民间故事的结合:道家著作中的张良成仙故事106-108
  • 3.2.4 “自己原型”的扩大——叙事单子导致故事演变及意味变化108-112
  • 第三节 宋元时期112-118
  • 3.3.1 张良成仙主题的强化112-114
  • 3.3.2 全真教与张良成仙主题——“忠孝双全”114-116
  • 3.3.3 神仙道化剧与张良成仙主题116-118
  • 第四节 明清时期118-126
  • 3.4.1 文学想象力与张良成仙主题119-123
  • 3.4.2 《赤松游》:三教合一与张良成仙主题123-126
  • 第四章 张良故事中的帝王师主题126-146
  • 第一节 帝王师主题溯源126-128
  • 第二节 汉唐时期128-137
  • 4.2.1 原型故事《留侯世家》中的帝王师主题128-134
  • 4.2.2 《人物志》与《长短经》——名理学与张良帝王师主题134-135
  • 4.2.3 《季布诗咏》——历史改作的开始135-137
  • 第三节 宋元时期137-141
  • 4.3.1 张良主角的作品的缺乏137-140
  • 4.3.2 从史家之手到文人之手:诗歌作品中的张良帝王师形象140-141
  • 第四节 明清时期141-146
  • 4.4.1 文学的虚构性与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张良141-143
  • 4.4.2 《智囊》类智书与张良帝王师主题143-146
  • 第五章 张良叙事话语的本质与文学转移146-153
  • 第一节 张良故事的演变略述146-148
  • 第二节 历史叙事的文学化:张良故事演变的规律148-153
  • 参考文献153-159
  • 致谢159-160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当英;;道教神仙信仰的俗世性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梁;;帝王之师的隐士品格——《史记》中的张良形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3 贾立国;;曹植咏侠诗与侠文学的传承[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4 周潇;;明清诸城丁氏文学成就述要[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5 王立;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的天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韩云波;义的演变与侠义文化走向江湖文化的堕落[J];川东学刊;1997年01期

7 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丁宏武,解光穆;黄石公故事献疑[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蒋将;利明慧;;从《留侯世家》看司马迁眼中的张良[J];传承;2008年16期

10 王卉;;东汉画像镜上的“王子乔”与“赤松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张良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9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