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乡”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

发布时间:2017-05-24 02:16

  本文关键词:“恋乡”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乡土文学返照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二重性,是解读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与组成的一把钥匙。按照其内蕴的文化判断,现代乡土小说可分为对民族文化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恨乡”小说、持疏离态度的“变乡”小说和持认同态度的“恋乡”小说,其中“恋乡”小说因其独特的类别特征而与现代民族文化形象取得了直接的关联。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提炼一个明晰可靠的现代民族文化形象(也即本文提出的“现代中华形象”概念)以实现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并借此体现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个体价值已是势在必行的工作。此一工作将在同步肯定传统与现代的前提下,祛除传统文化糟粕,吸纳现代文化精华,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优根性组成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保留下来,并发掘其之于“现代”的意义。基于“恋乡”小说在主、客观两方面的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立场,及其由之而生的深刻的文化隐喻,“恋乡”小说成为本文所亟须的现代民族文化形象的摇篮。本文选取《桥》、《边城》、《山南水北》和《大淖记事》四部“恋乡”小说典型作品作为样本进行细读,从中提炼现代中华形象。这四部作品分别绘制了现代中华形象的不同侧面。其中小说《桥》力证了佛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性组成。不仅在本文构筑层面调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采用了禅机遍布的语言方式,制造了空寂静远的佛韵禅境,也以具体的内容表达了空、苦、真如遍布等佛教思想。传统佛教文化在《桥》的现代视阈中实现了现代转型,它迎合着现代诉求,自我选择了“禅宗”一脉,突出了内蕴于禅宗的有关平等、主观能动、反权威等现代意识,同时还以“人的觉醒”等现代人文精神纯化了佛教文化、拓展了禅宗内涵,使其成为现代中华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边城》是考量儒家文化之现代存在形态的视窗。它以理想的社会秩序与人事关系体现和表达着现代中国文学对儒学传统美德及“性善”理论的偏好,同时传承了儒学积极入世的人文品格,在“出世”的面纱下隐藏着重建社会秩序与民族品格的社会责任感。在对儒家文化进行现代滤选的过程中,《边城》扬弃了儒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破除了意识形态挟制下礼与名对人的压抑,继而突破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君”与“群体”的倚重,回归对个体的重视,讲求以个人修为而非仕途经济之道来实现儒学思想对于人的想象,尝试以自然的理想人性来从根源上实现理想社会的构建,将自由、平等、本性的“人”置于理论思考与实践的中心,真正践行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理念。《山南水北》图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齐物观念、“逍遥”的生命形态以及无为、无名的自然人性观,并以基于道家文化的“含魅”特征赋予“人”以“神”的色彩。它滤除了传统道家文化的消极因素,凭借对其的现代转型凸出了人之核心地位,激发并宣扬了人的神性因素,现代作家正是借由这一理念表达了对人之自主性和崇高性的追求,同时,,用内蕴“道”中的反叛与怀疑精神为现代作家的“反主流”、“反权威”,追求“个性”、“自由”与“平等”提供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依托。此外,经转化后的道家文化还是对抗“现代异化”的工具,用心与物游、复返自然的道家精神来消解人与物的对立及物对人的奴役,以无为对抗有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作者所认为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反异化之道,“恋乡”小说也以《山南水北》为窗口,展示了道家文化如何在现代转化下获得自由的新生命,并从自身内部催生养育出现代思想意识,为源自西方文明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扎根民族的土壤。《受戒》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作为传统观文化核心要素的“和谐”的内涵,即主体内部和谐、主体之间和谐及主客体和谐。它明证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特质,同时也通过重视人之本体、构建理想人性、表现人文关怀精神等具体的文学内容展现了和谐理念的现代升华。对“和谐”的追求也塑造了现代中国文学独特的文学风貌,使其具有抒情且节制的文学品格,经由现代文学重新阐释的“和谐”,为现代民族树立了世界观的标杆,并为理想人格与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统摄性的思想基础,对现代文学而言,它同时也规定了其最高审美目标与精神内质、外在品貌,对实现“恋乡小说”的诗化、促成中国小说的现代形式和实现“艺术地生存”而言具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文本分析中,一个完整的现代民族文化形象得以建构。它是现代民族实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方法,也中国文学同世界对话并参与世界文学谱系绘制的基础和前提。它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以现代性为背景与目的,以纯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全新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念为其精神本质及审美追求。它是包容的、制衡的、深刻的、民族的、现代的。它即是形而上的统摄性价值体系,同时也具有实际的文化指导意义,既决定了现代民族文学的精神内核,也同样决定了其形式魅力,其对于具体文学活动具有参照价值,对重建文化权威、引导优雅和谐的现代民族文学创作、构建民族批评话语而言均具有不容置疑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小说 传统文化 现代性 民族文化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4
  • 导论14-27
  • 第一章 现代乡土小说再分类27-51
  • 第一节 “恨乡”小说28-35
  • 1、 “恨乡”成因28-29
  • 2、 代表作家作品29-33
  • 3、 “恨乡”小说特征33-35
  • 第二节 “变乡”小说35-42
  • 1、 “变乡”起源35-36
  • 2、 “变乡”小说的发展与困境36-39
  • 3、 “变乡”小说特征39-42
  • 第三节 “恋乡”小说42-48
  • 1、 乡之恋42-43
  • 2、 “恋乡”小说代表作品43-45
  • 3、 “恋乡”小说特征45-48
  • 本章小结48-51
  • 第二章 “恋乡”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51-76
  • 第一节 当前语境下重审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1-59
  • 1、 现代文化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所决定52-54
  • 2、 “盲目西化”的结果推动着对传统的重审54-57
  • 3、 文化发展规律决定了重审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价值57-59
  • 第二节 有关“现代中华形象”的一些说明59-66
  • 1、 现代中华形象的绘制原则59-60
  • 2、 “现代中华形象”释义60-63
  • 3、 方法与意义63-66
  • 第三节 “恋乡”小说是现代中华形象的载体66-76
  • 1、 现代中华形象植根乡土之中66-67
  • 2、 “恋乡”小说是现代中华形象的最佳载体67-74
  • 3、 研究思路与目标作品的选取74-76
  • 第三章 《桥》与佛教文化76-103
  • 第一节 佛教因素在文本层面的体现77-84
  • 1、 佛韵浓厚的意象组群77-79
  • 2、 佛意盎然的“造境”方式79-81
  • 3、 禅机遍布的语言方式81-83
  • 4、 “空寂”风貌中的禅悟83-84
  • 第二节 佛教理念在《桥》中的呈显84-91
  • 1、 “空”85-87
  • 2、 “苦”与“慈悲”87-88
  • 3、 “真如遍布”88-91
  • 第三节 传统佛教在《桥》中的现代转型91-101
  • 1、 传统“涉佛”文学的消极之处92-93
  • 2、 现代佛教对禅宗的现代性考量93-97
  • 3、 “人”之意识的觉醒97-99
  • 4、 佛教文化的现代“纯化”及其意义99-101
  • 本章小结101-103
  • 第四章 《边城》与儒家文化103-127
  • 第一节 儒学精要在《边城》中的表现103-113
  • 1、 儒家传统美德的承继104-106
  • 2、 “性善”的认同与追求106-107
  • 3、 入世情怀——深重的社会责任感107-113
  • 第二节 现代视域下的儒家文化113-124
  • 1、 脱甩“礼”与“名”的缠戏——去意识形态化113-117
  • 2、 从群体到个人117-121
  • 3、 人性概念的变化121-124
  • 本章小结124-127
  • 第五章 《山南水北》与道家文化127-151
  • 第一节 道家元素在《山南水北》中的体现127-139
  • 1、 道家自然观129-131
  • 2、 齐物性131-133
  • 3、 “自然人”133-135
  • 4、 逍遥游——“乐活”的诗性生命形态135-138
  • 5、 含魅叙事138-139
  • 第二节 “道”之优秀质素与现代品格139-148
  • 1、 “人”之核心地位140-142
  • 2、 怀疑和反叛——道与现代思想解放142-145
  • 3、 反异化——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45-148
  • 本章小结148-151
  • 第六章 《受戒》与“和谐”151-178
  • 第一节 和谐的内涵与体现151-157
  • 1、 主体内部和谐151-153
  • 2、 主体之间的和谐153-154
  • 3、 主客体之间的和谐154-157
  • 第二节 和谐——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成的必然诉求157-163
  • 1、 和谐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质157-159
  • 2、 现代“和谐”的现代性159-163
  • 第三节 之于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163-172
  • 1、 现代文学的抒情特质163-167
  • 2、 意境——现代民族小说的叙事追求167-172
  • 第四节 “和谐”的意义172-178
  • 1、 之于现代文学转型的意义172-175
  • 2、 艺术地生存——中国式的“诗意地栖居”175-178
  • 第七章 走向现代中华形象178-208
  • 第一节 现代中华形象的组成178-189
  • 1、 “三位一体”文化结构的形成179-184
  • 2、 现代中华形象之始基——传统文化结构的新变及其结果184-189
  • 第二节 现代中华形象的特征189-201
  • 1、 包容189-191
  • 2、 制衡191-193
  • 3、 深刻193-195
  • 4、 务实195-196
  • 5、 现代196-198
  • 6、 民族198-201
  • 第三节 现代中华形象的意义201-208
  • 1、 重建文化权威201-203
  • 2、 呼唤和谐优雅的现代民族文学203-204
  • 3、 引导民族文学批评话语的构建204-208
  • 结语208-211
  • 参考文献211-21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218-219
  • 致谢2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长莲;废名小说《桥》的意境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3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刘年辉;儒道佛思想对废名的影响综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逄增玉;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3期

7 刘勇;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8 胡明贵;;西方文化视角与新文学乡土小说改造国民性的现代性书写[J];东南学术;2011年02期

9 朱德发;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刘永丽;;儒家伦理与现代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恋乡”小说与现代中华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9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