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

发布时间:2017-05-24 17:16

  本文关键词: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立足宗教理论研究,以中华文化中哲学境界最为高妙的道教和藏传佛教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文献解析、义理比较及互参互训等方法,钩沉这两种宗教超乎各自逻辑线索、文化背景和语境系统,在原理层面的相通之处。以期实现中原道教、藏传佛教两种在地缘和文化上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之间的真正互动,尝试提出不同于西方宗教学理论的,适用于中华文明特质的新的宗教哲学研究模式。本论文在导论部分首先指出,宗教文化驳杂百端,如何正其脉络,分清主次权实,是摆在本研究面前的最大难处。只有时时返溯“原理”为枢机,执原理之本,统教义、方法、文化、习俗等等之末,才能从理(认识论)事(方法论)两方面提纯出超然于表象之上修行原理。其次,梳理了本研究中需要参考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对一些学术问题基本立场,尤其提出了必须要超越文化、语境的双重表象壁垒,才能深究道教、藏传佛教义理深意,互参互训的主张。最后通过对“佛道论衡”类历史材料及教界主要争议的总结,提出了贯彻全文始终的六类教义问题,作为整个研究的切入点。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回溯历史,通过将道教和佛教的历史分别划分为四个阶段,结合中原、印度的史实,从义理逻辑及发展节奏的角度看待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进程。提出要以“大历史”的视角来廓清理顺中原道教和印度佛教的发展轨迹,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佛道义理历史转型的逻辑线索,进而钩沉出佛道教义的真实主张。结尾处又指明由于宗教史料本身的局限性(如文学加工、后世篡改等),单纯的教史对于原理研究来说往往不足凭信,而仅具有厘定教义逻辑思路的参考意义。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开创性的构建了以理体、事相和证境为逻辑顺序的原理框架,并将中原道教和藏传佛教的义理系统整体解构后,契入该原理框架中加以格致对勘。第二章在理体(认识论)层面构建了以“体-用-性-相”四分法为框架的理论结构,并分别从四个角度引据两教经典,证明了道教和藏传佛教有着相似相类的概念或理论模型,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因为两教有着非常相近的“本体论”基础。第三章在事相(方法论)领域又开创性的提出了佛道两教超乎具体修行事相之上的十种最基本作用原理,并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到实践领域,系统提炼出道教、藏传佛教完整的修行次第、内容及功能,并集结成简明清晰的表格。第四章从终极关怀和究竟证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道教和藏传佛教对终极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将“本源论”提法归结于“本体论”基础,融摄了两教的终极关怀愿景,最终将其表达为“体用不二”的理念。通过这三章相互承递的推导,本研究在独创的理-事体系中重新厘定了佛、道概念间准确的对应关系。第五章籍由上述理论成果进一步提升思辨高度,关注佛、道两教共同具备的实践特质及理论素养,包括人文关怀、理性精神、悲悯情怀、安顿诉求及终极意义等,卓有成效地化繁为简,将繁冗的理论铺陈归复于道教和藏传佛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共同核心原理:本体实证原则。并进一步提出“去三神化”的宗教哲学发展方向,提议将宗教义理研究的功能延伸到民族关系领域。道教和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然各自完成了教内理论和实践系统的构建,正是鉴于两教理体的完整性和事相的多元性,本研究才致力于将佛道两教真正内核的原理内容钩沉出来之后,籍由清晰地逻辑线索和明确的纲目框架,进行互参互训研究。本研究坚信佛、道两教思想是兼具人文关怀及理性精神特质,以本体论-实证原则为宗旨,以理体-事相原理为内核,熔铸各种文化素材,构建了完整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的哲学系统,一切受教于这两种古老思想的世人只要遵循其本真初心,必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秉持悲悯的本怀,教化民众,传播思想,倡导理念,贯彻诉求,为众生于无边的烦恼中觅得一寸身心安顿的归处,这才是对全人类最终极的关怀,亦是为历史和社会所开示的永恒的道标。
【关键词】:道教 藏传佛教 原理 本体论 实证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B958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2
  • 第一节 论道13-15
  • 第二节 谈佛15-17
  • 第三节 文化、语境壁垒下的原理思维17-20
  • 第四节 问题意识20-22
  • 第一章 历史的轨迹22-41
  • 第一节 玄宗道统23-30
  • 第二节 空门源流30-37
  • 第三节 如是我闻37-41
  • 第二章 理体41-69
  • 第一节 性41-45
  • 第二节 体45-56
  • 第三节 用56-63
  • 第四节 相63-69
  • 第三章 事相69-107
  • 第一节 本具·化现74-79
  • 第二节 观行·对治79-83
  • 第三节 具象·相应83-88
  • 第四节 双运·觉受88-98
  • 第五节 现量·依转98-107
  • 第四章 归处107-122
  • 第一节 三清圣境中的三身成就107-116
  • 第二节 本源归于本体116-119
  • 第三节 体用不二119-122
  • 第五章 历史的道标122-134
  • 第一节 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122-124
  • 第二节 悲悯与安顿124-130
  • 第三节 最初和最终的关怀130-134
  • 参考文献134-143
  • 附录143-146
  • 后记146-1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维加;从《太平经》与《老子想尔注》看早期道教神仙思想的形成[J];求索;2003年05期

2 戈国龙;论内丹学中的阴阳交媾[J];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1期

3 孙亦平;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1期

4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及其科学依据[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5 袁康就;老子的“生而不有”与钟吕丹道的神仙境界[J];宗教学研究;1998年04期

6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性命先后”问题辨析[J];中国哲学史;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郭耀华;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伟;白玉蟾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徐国焱;《太平经》的道教神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1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