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8:18

  本文关键词: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陆丙甫(1998)指出“最简单的结构是并列组合”,马清华(2004)也认为“并列是最简单原始的句法组合方式之一”。虽然构造简单,但是“在句法研究中,它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本来被反复证明有效的规律,遇到并列结构就不灵了”(李亚非:2009)。另外“现代汉语并列结构在真实文本中分布非常广泛,但计算机自动识别却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器的性能,而目前汉语语言学界关于并列结构的研究并没能为语言信息处理中的并列结构研究储备充足的知识”(吴云芳:2013)。 国内众多学者不区分“并列”与“联合”两个概念,要不将两者等同,要不就把“并列”作为“联合”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联合”作为“并列”的上位概念。造成术语使用的混乱的客观原因是“并列”与“联合”虽然不等同,但两者在语义、逻辑等方面存在重合部分。主观原因是学界因并列结构所谓的“构造简单”而着力不足。另外,学界关于“并列结构”的定义大同小异,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并列结构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组成的。但这种定义仅仅提供了并列项的数量限制信息。其他一些类似的定义同样经不起推敲。定义的不精确性与对并列结构的认识不够全面有关。 并列结构在国外学界一直是一个研究重点。相比而言,形式学派对并列结构的讨论比功能学派要多,主要集中在并列结构的生成规则、并列结构是两分枝还是多分枝结构以及并列结构的一些句法特点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Ros(s1967)所提出的“并列结构限制”,即:在一个并列结构中,任何并列项都不能够移出。另外并列项中的任何成分也不能从该并列项中移出来。 现代语言类型学不满足于对语言的描写和分类,还侧重在充分的描写基础上对相关规律规则进行功能解释。中国境内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众多的汉语方言,本应该是一块研究和发展语言类型学的沃土。而国内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研究并列结构的成果十分匮乏,即使有,也多是停留在与英语的简单对比。本文将中国境内的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方言纳入进来,从而探寻人类语言中有关并列结构的普遍性规律。 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起连接作用的并列标志。第二部分研究并列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时的语法特征,具体如下: (1)并列标志的跨类合并。由于汉语中不同属性并列短语合用并列标志的情况不明显,因此,国内语言学界尚未有关于跨类并列标志的专门研究成果。本文考察了中国境内57种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这三种典型范畴并列连标志的合用情况,并解决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连接体词性并列短语的并列标志可以适用于谓词性并列短语,反之则不然或受到很大的限制?b.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不同属性的并列短语合用一种并列标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内在的推动因素是什么?c.不同属性的并列短语合用并列标志并非随意、毫无章法的,而是有规则可循,那么具体的合用规则是什么?规则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 (2)并列标志的位置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二项式和三项式并列短语中的并列标志的位置,并不涉及并列复句中并列标志的位置。并列标志的位置类型纷繁复杂,但在复杂的背后有着清晰的规律,并列标志严格遵守联系项居中和标志后置的原则。正是因为受这两条原则的相互作用,因此各种语言中排斥居首型,而将倒数第二位置作为典型位置。 (3)并列标志的隐现问题。本文考察了总共约45万字数的现代汉语文本中的并列短语使用情况,发现不同属性的并列短语的标记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汉语中,名词性并列短语的标记程度最高,而形容词性并列短语标记程度最低。另外,越是内嵌越深的并列短语,越容易省去并列标志。除此之外,语体、韵律、并列项的数量、句法位置、并列结构的显赫度也会影响并列标志的隐现。 (4)并列标志与其他功能标志的关联。本文通过跨语言的对比分析,发现:a.在中国境内,SVO型语言中的伴随结构违反“结构和谐原则”而位于动词之前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b.伴随结构位于动词后的SVO型语言同样存在伴随标志向并列标志演变的现象。c.本文根据中国境内语言语料修订了共性档案第181条的描述。另外,语义图模型是语言类型学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本章通过增加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方言,验证和调整了已有的关于并列标志的语义图模型,从而使相关的语义图模型更具有普适性。 (5)并列结构的否定问题。对并列短语的否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每个并列项都被否定了。而不同的语言对措施的选择不一。如果对经济原则更为偏重,那么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并列标志来达到目的;如果对象似原则更为偏重,那么会在每一个并列项前面添加否定标志。另外,本章也为在研究或调查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中的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时,提供了几个可选参项作为切入点。 (6)并列结构的部分一致问题。当主语是名词性并列短语NP1NP2,那么在VSNP1NP2语序的小句中,允许V只与NP1保持一致,即并列名词部分一致现象。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形成的机制模式,并作出相应的功能解释。 (7)并列结构中的成分省略问题。一个并列结构至少包括两个语法单位(并列项)。而并列项之间也许会有相同成分,这两个相同成分的所充当的句法成分相同,那么在经济原则的压力下,该成分不需要重复出现,允许省略其中一个,但省略哪一个因语言而异,换言之,不同的语言选择不同的省略模式。
【关键词】:并列结构 并列标志 一致关系 成分省略 语言类型学 语义地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1
  • 目录11-14
  • 表目录14-15
  • 图目录15-16
  • 缩写词16-18
  • 第一章 绪论18-26
  • 1.1 问题的提出18-19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19-23
  • 1.2.1 并列与联合19-20
  • 1.2.2 并列标志20-22
  • 1.2.3 并列结构22-23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3-25
  •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3-24
  • 1.3.2. 选题意义和价值24-25
  • 1.3.3 研究重点和难点25
  • 1.3.4 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25
  • 1.4 语料来源与标注说明25-26
  • 第二章 并列结构研究综述26-34
  • 2.1 引言26
  • 2.2 并列标志的研究综述26-29
  • 2.2.1 并列标志的位置类型26-27
  • 2.2.2 并列标志的合用及隐现问题27-28
  • 2.2.3 并列标志与伴随标志28-29
  • 2.3 并列结构研究综述29-34
  • 2.3.1 并列结构的核心与生成规则29-32
  • 2.3.2 并列结构的否定32
  • 2.3.3 并列名词的部分一致32
  • 2.3.4 并列结构的成分省略32-34
  • 第三章 并列标志的合并34-46
  • 3.1 引言34-35
  • 3.2 跨类并列标志35-37
  • 3.3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跨类并列标志37-40
  • 3.3.1 跨体词和谓词38-39
  • 3.3.2 跨体词及部分谓词39-40
  • 3.3.3 并列标志的体谓两分40
  • 3.4 关于跨类并列标志的解释40-43
  • 3.5 异类并列短语中的并列标志43-44
  • 3.6 小结44-46
  • 第四章 并列短语中并列标志的位置46-57
  • 4.1 引言46
  • 4.2 二项式并列短语中并列标志位置46-49
  • 4.3 三项式的并列短语中并列标志位置49-51
  • 4.4 尚未证实和已经证实的位置类型51-55
  • 4.4.1 尚未发现的并列标志位置类型51-53
  • 4.4.2 已经证实的并列标志位置类型53-55
  • 4.5 并列标志的位置类型与基本语序55-56
  • 4.6 小结56-57
  • 第五章 并列标志的隐现研究57-76
  • 5.1 引言57
  • 5.2 不同属性并列短语的标记程度57-61
  • 5.3 同一种属性并列短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标记程度61-65
  • 5.3.1 体词性并列短语61-64
  • 5.3.2 谓词性并列短语64-65
  • 5.4 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并列短语中的并列标志隐现情况65-66
  • 5.5 相关的功能解释66-68
  • 5.6 不等项并列短语的标记程度68-72
  • 5.7 其他制约并列标志隐现的因素72-75
  • 5.7.1 语言接触72
  • 5.7.2 语体和个人风格72-73
  • 5.7.3 显赫性和韵律73-74
  • 5.7.4 生命度74-75
  • 5.8 小结75-76
  • 第六章 并列标志与伴随标志76-98
  • 6.1 引言76-78
  • 6.2 伴随标志与并列标志两者的形式编码78-93
  • 6.2.1 伴随结构与动词的相对语序80-86
  • 6.2.2 伴随标志与并列标志之间的演变关系86-91
  • 6.2.3 伴随标志与并列标志的区分91-93
  • 6.3 关于共性档案中的一条相关共性93-97
  • 6.4 小结97-98
  • 第七章 并列标志的语义图模型研究98-126
  • 7.1 语义图模型98-99
  • 7.2 语义(功能)节点的界定99-109
  • 7.2.1 比较(compansion)100-104
  • 7.2.2 来源(source)104-106
  • 7.2.3 施事(Agent)106-109
  • 7.3 相关语义图的完善109-124
  • 7.4 小结124-126
  • 第八章 并列短语的否定表达研究126-140
  • 8.1 引言126-128
  • 8.2 谓词性并列短语的否定表达128-137
  • 8.2.1 NegANegB 模式的使用128-131
  • 8.2.2 NegAB 模式的使用131-137
  • 8.3 否定式并列标志137-138
  • 8.4 小结138-140
  • 第九章 并列名词的部分一致模式140-164
  • 9.1 一致关系140-141
  • 9.2 并列名词的部分一致模式141-147
  • 9.2.1 并列名词的部分一致模式142-144
  • 9.2.2 并列名词部分一致模式与相关语序组配的联系144-147
  • 9.3 已往解释的评述147-154
  • 9.3.1 就近一致假设147-151
  • 9.3.2 并列项不等说151-152
  • 9.3.3 删减说152-154
  • 9.4 制约并列名词部分一致模式的因素154-161
  • 9.4.1 结构紧密度154-156
  • 9.4.2 一致性特征复制难易度156-158
  • 9.4.3 并列结构的特性158-159
  • 9.4.4 语义一致和句法一致159-161
  • 9.5 小结161-164
  • 第十章 并列结构中的成分省略164-184
  • 10.1 引言164-168
  • 10.2 并列结构中的成分省略模式168-172
  • 10.3 相关的功能解释172-183
  • 10.3.1 为什么承前省略比蒙后省略更普遍172-174
  • 10.3.2 为什么不同位置的省略操作难度不一样174-178
  • 10.3.3 为什么不同语言的省略模式组配不一样178-180
  • 10.3.4 省略模式与基本语序有什么样的关联?180-183
  • 10.4 小结183-184
  • 第十一章 结论184-187
  • 11.1 本研究主要发现和创新点184-185
  • 11.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185-187
  • 参考文献187-1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光 ,孔令达 ,李向农;1-5岁儿童使用介词“给”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2 刘应德;论英语主谓一致观念的淡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征文平;曹炜;;《水浒传》中并列连词用法分布计量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5 金立鑫;对一些普遍语序现象的功能解释[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7 陆丙甫;;不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8 李亚非;;从并列结构的句法条件看边缘语料的理论意义[J];当代语言学;2009年04期

9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10 吴福祥;张定;;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慧仁;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20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