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1:0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慈善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传统之一。慈善,古已有之,不管人们使用“仁爱”、“博爱”、“慈悲”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述它,诚如莎士比亚所说:“玫瑰如果换了其他的名字,它的香气是依旧的”。因而,许多哲学家都曾称赞过慈善,有人认为它促使着人性的复苏,也有人认为它诠释着人权和人的尊严等。同样,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其众多著作中表述过它。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在否定它。因此,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存在慈善观,故而他们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时,对“慈善”问题采取了避让的姿态,以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对慈善问题的关注异常冷寂。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探寻他们的慈善观并以之为研究主题,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当代实践之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在引言部分,交代问题研究的背景,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归纳关于本论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指明从什么角度展开本论题研究,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部分,澄清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的前提性问题。首先对慈善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给予”、“互助”、“博爱”、“爱人”四个层次界定慈善观,并指出慈善观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现实的人”的逻辑基点,以及就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哲学基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进行必要的阐述,从而确证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确存在,且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本章内容成为我们进行本论题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第二部分,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历史演变。首先,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生成的时代背景,包括基督教文化积淀、德国宗教批判氛围、英国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社会现状三部分内容。其次,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理论渊源,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各个时代都有慈善思想,均不同程度影响着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形成。最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自身发展轨迹。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宗教世界观阶段到理性世界观阶段、人本主义世界观阶段,再到唯物史观阶段的依次深化的层层递进的历史演进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由零散性到系统化的思想历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这条主线,这条主线主导着他们整合前人或同时代的思想家的理论成果,最终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 第三部分,对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进行理论解读。首先,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基本内容。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中有关慈善问题的主要见解进行分析,并透过他们的理论观点考察他们对资产阶级虚伪慈善的否定与批判,指出这种批判的合理性以及批判的真实意蕴,进一步阐明其呈现了马克思的人学倾向。其次,论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论证其特征是现实性、批判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人道性。再次,梳理相关慈善范畴与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之间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应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慈善问题的思想引领,是马克思主义慈善观的理论“源头”和人类慈善理论的重要组成。澄清了西方传统慈善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思想源泉,是其精神支撑和价值根基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对西方传统慈善观并不是简单超越,而是由资产阶级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由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质变。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和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中国化意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中国化意蕴。首先,分析我国传统慈善观的内涵,阐述与其融合对接的现实障碍和必要性。其次,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取得的理论成果。最后,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在宗教、伦理、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确证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当代实践问题。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是在吸收借鉴西方慈善观和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慈善观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超越和再生的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理性变革而成。其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内涵,将其界定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缩小贫富差距为目标的慈善理论综合。再次,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最后,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从分配秩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等四个维度重构慈善秩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慈善 慈善观 马克思主义慈善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A8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引言12-21
  • 一、 问题的提出12-13
  • 二、 研究综述13-18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3-16
  • (二) 国外研究综述16-18
  • 三、 研究意义18-20
  • (一) 理论意义18-19
  • (二) 实践意义19-20
  • 四、 研究方法20-21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的前提性问题21-33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的基础概念21-24
  • (一) 关于慈善的界定21-22
  • (二) 关于慈善观的界定22-24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基本框架与哲学基础24-28
  • (一) 基本理论框架24-25
  • (二) 哲学基础25-28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28-33
  • (一) 研究方法28-29
  • (二) 叙述方法29-31
  • (三)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的关系31-33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历史演变33-55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生成的时代背景33-36
  • (一) 深厚的基督教文化积淀33-34
  • (二) 德国浓厚的宗教批判氛围34-35
  • (三) 英国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社会状况35-36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理论溯源36-49
  • (一) 古罗马时代慈善思想36-38
  • (二) 中世纪时期慈善思想38-43
  • (三) 近代西方社会变革时期慈善思想43-47
  • (四)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慈善思想47-49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发展轨迹49-55
  • (一) 宗教世界观阶段的慈善观49-50
  • (二) 理性世界观阶段的慈善观50-51
  • (三) 人本主义世界观阶段的慈善观51-52
  • (四) 唯物史观阶段的慈善观52-55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理论解读55-80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基本内容55-66
  •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对于慈善问题的主要观点55-57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虚伪慈善的批判57-58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批判的合理性58-62
  • (四) 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批判的真实意蕴62-66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本质与特征66-73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本质66-68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特征68-73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与其他慈善范畴的比较73-80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与马克思主义慈善观的关系73-74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与慈善理论的关系74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与西方传统慈善观的关系74-80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的中国化意蕴80-102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与我国传统慈善观的对接80-94
  • (一) 我国传统慈善观的内涵80-88
  • (二) 与我国传统慈善观对接的现实障碍88-91
  • (三) 与我国传统慈善观对接的必要性91-94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94-97
  • (一) 毛泽东的慈善思想94-95
  • (二) 邓小平的慈善思想95-96
  • (三)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慈善思想96-97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价值面向97-102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宗教面向97-98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伦理面向98-99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政治面向99-101
  • (四)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文化面向101
  • (五)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中国化的社会面向101-102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当代实践102-120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理性变革103-107
  • (一) 实践维度之理性反思103-104
  • (二) 吸收借鉴维度之超越104-106
  • (三) 批判继承维度之再生106-107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基本内涵107-111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础107-108
  • (二) 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108-109
  • (三) 以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目标109-111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价值追求111-113
  • (一)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111-112
  • (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12-113
  • (三) 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113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现实困境113-116
  • (一) 民间慈善意识的滞后114
  • (二) 传统财富思想的偏颇114-115
  • (三) 社会责任感的淡薄115
  • (四) 慈善公信力的弱化115-116
  • (五) 组织自律机制的匮乏116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的实践逻辑116-120
  • (一) 分配秩序的重构:促进社会公平117
  • (二) 社会秩序的重构:实现社会和谐117-118
  • (三) 经济秩序的重构:弥补政市失灵118-119
  • (四) 道德秩序的重构:彰显民族精神119-120
  • 结语120-122
  • 参考文献122-129
  • 后记129-13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恒;飘荡在虚无中的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的自由理论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2 陈学明;;20世纪初西方三大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先后问世与相互角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及其当代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陈东利;;论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慈善理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5 潘乾;尹奎杰;;论西方慈善文化中的理性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曾庆发;;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来源及其表现[J];兰州学刊;2007年01期

7 李春生;;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9年01期

8 毕素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9 程立涛;;论慈善事业的道德支撑[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楼慧心;;如何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否定性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49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