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08:09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曲艺、话剧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全力搜集、阅读相关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重点探讨了《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的改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主题思想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嬗变、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戏曲、曲艺名角对改编作品的演绎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戏曲为主,第二部分以曲艺为主,第三部分以话剧为主,在各部分的论述中结合戏曲、曲艺、话剧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每一部分都对该艺术门类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做了较详尽的概述。戏曲、曲艺部分,在按照时间分期的基础上,以剧种、曲种为序,对不同种类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做了分类述评,并在一粟的《红楼梦书录》和胡文彬《红楼梦叙录》的基础上,补充、增添了一些作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红楼梦》戏曲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戏曲改编与时代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嬗变及戏曲名角与“红楼戏”。“概述”中述评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至新世纪期间,传奇、杂剧、昆剧、京剧、桂剧、粤剧、越剧、秦腔、评剧、闽剧、川剧、潮剧、吉剧、龙江剧、淮剧、上海滩簧、曲剧、锡剧、豫剧、湘剧、黄梅戏、绍剧等二十多个剧种的《红楼梦》作品,兼述其演出情况。《红楼梦》戏曲改编与时代的关系中重点阐述《红楼梦》戏曲剧目受到传统伦理、社会改良、意识形态、戏曲发展、民间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红楼梦》戏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清代“红楼戏”在对宝玉和黛玉形象的塑造上,既尊重原著,也有刻意的修饰、修正和无意的误读。其目的是使人物符合传统伦理的要求。民国时期宝黛钗的形象既有突破也有缺憾,突破在于强化了宝黛彼此牵挂、体贴之情。缺憾在于:(1)为了表现黛玉性情和顺、审慎知理的一面而有损其特立独行、孤高清标的个性;(2)对宝玉形象作了庸俗化的处理,融入了浪荡公子的品性。“十七年”期间的“红楼”人物形象在阶级斗争主题的支配下,刚硬有余,圆润缺失,以晴雯的剑拔弩张、袭人的阴狠恶毒为代表。新时期“红楼戏”中的人物呈现出“小人物唱大戏”的特征,刘姥姥、焦大、娇杏、妙玉等人物成为主角,或传达人间温情,或反思历史,或批判官场,或揭示人性,多以原著为基础,展示其复杂性。并让人物形象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对王熙凤、宝钗、贾雨村等人物表现出包容的态度,甚至回避小说中宝钗等人物的品质缺陷,使其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戏曲名角参加改编并演出红楼戏,不仅使红楼的故事得到广泛的传播,还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加动人。《红楼梦》曲艺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曲艺改编与文人及城市传媒之间的关系、《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红楼梦》曲艺的人物及《露泪缘》的成就等。概述以曲种为序,述评了评书、子弟书、弹词、广东木鱼书、南音、弹词开篇、鼓词、河南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福州评话、岔曲、单弦、兰州鼓子、樝歌、广西文场、马头调、岭儿调、扬州清曲、四川清音、西府曲子、湖南丝弦、粤曲、龙舟曲、山东琴书、四川扬琴、恩施扬琴、莲花落、相声、山东平调、四川竹琴及蒙古族的乌力格尔、达斡尔族的乌春等三十多个曲种所改编的《红楼梦》曲目。《红楼梦》曲艺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曲艺大繁荣的背景下,在韩小窗、马如飞等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文人与艺人的参与创作下,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城市书坊业、唱片公司、广播电台等新旧传媒及曲艺名角的表演,对《红楼梦》曲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诗性叙事与书场叙事的结合”与“故事情节的铺陈与浓缩”两个方面。《红楼梦》曲艺的人物塑造别有特色,重点描摹了黛玉、宝玉、晴雯等主要人物,同时多视角地塑造了其它红楼人物。黛玉形象的塑造集中摹写她的愁情,对宝玉形象的塑造则围绕其痴情展开,在不同曲段中反复皴染、描摹这些特征。不足的是,二人形象在曲艺作品中多有世俗化的描写,如宝黛攻读“四书五经”,追求科举功名的情节等。《露泪缘》是《红楼梦》曲艺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被许多曲种移植、借鉴,该章重点分析其艺术成就。该作情节编排依托原著后四十回,却能巧妙交待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使全篇逻辑清晰、合乎情理。人物塑造注重延续前八十回人物性格,又有独特的创造。艺术手法多样,通过用典故、穿插方言俗语、采用对比手法等,使《红楼梦》的诗意与书场的俚俗相融合。《红楼梦》话剧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主题的新变、艺术手法的新奇及赵清阁《红楼梦》话剧分析等。概述中述评了民国及建国后《红楼梦》话剧的改编与演出。《红楼梦》话剧的主题不同于戏曲、曲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可归纳为家庭伦理、女性婚恋、时事政治与民众苦难、以象征手法揭示民族性格的劣根性、人生反思与当代众生乱相的揭示等五个方面。《红楼梦》话剧的艺术手法以新奇的面貌而引人关注,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作品还是新世纪的“先锋”话剧,都以表达方式独特或另类而与戏曲、曲艺形成对比。赵清阁是创作《红楼梦》话剧数量最多、质量较高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重视舞台效果的改编技巧、改编者思想的适度表达。《红楼梦》原著的经典性为戏曲、曲艺、话剧的改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纵观《红楼梦》二百多年的改编历程,家族伦理、女性婚恋、赤子人格及对社会弊病的揭示是改编者关注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则贯穿了《红楼梦》的改编史。《红楼梦》改编成戏曲、曲艺、话剧等艺术形式,既扩大了原著的影响,也丰富和滋润了这些艺术形式。
【关键词】:《红楼梦》 改编 戏曲 曲艺 话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7
  • 绪论17-37
  • 上编:《红楼梦》戏曲研究37-208
  • 概述37-69
  • 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戏曲37-45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红楼梦》戏曲45-56
  • 第三节 建国后《红楼梦》戏曲56-69
  • 第一章 《红楼梦》戏曲的多元文化特征69-107
  • 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戏曲的都市发展69-78
  • 一、北京的《红楼梦》传奇70-73
  • 二、扬州、上海的《红楼梦》戏曲73-75
  • 三、广州的《红楼梦》戏曲75-78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京、沪《红楼梦》戏曲的繁荣78-90
  • 一、新式文人与《红楼梦》戏曲79-83
  • 二、观众群体的变化与《红楼梦》戏曲83-85
  • 三、传媒与《红楼梦》戏曲85-88
  • 四、竞争机制对《红楼梦》编演的影响88-90
  • 第三节 建国后《红楼梦》戏曲的多元文化90-107
  • 一、意识形态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束缚91-93
  • 二、诗意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浸润93-96
  • 三、民间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濡染96-107
  • 第二章 《红楼梦》戏曲人物形象的嬗变107-181
  • 第一节 清代红楼戏人物形象107-123
  • 一、黛玉形象的本色与“润色”107-111
  • 二、宝玉形象的“误读”与修正111-114
  • 三、设立专折(出)塑造红楼女性形象114-120
  • 四、《红楼梦》人物的全景式塑造120-123
  • 第二节 民国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新变123-140
  • 一、宝黛形象的微妙变化124-129
  • 二、红楼丫头聪慧率真形象的再现129-135
  • 三、“红楼”女性形象承载起婚恋主题135-139
  • 四、贾政等人物形象的时代特点139-140
  • 第三节“十七年”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意识形态化140-159
  • 一、反抗者晴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141-146
  • 二、施恶者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塑造146-151
  • 三、徐进等剧作家对宝玉形象的刻画151-156
  • 四、“十七年”间红楼戏人物塑造的创新之处156-159
  • 第四节 新时期红楼戏人物形象平民化159-181
  • 一、宝玉成为新时期红楼戏的主角159-166
  • 二、“小人物,唱大戏”166-177
  • 三、对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的“包容”177-181
  • 第三章 戏曲名角与红楼戏181-208
  • 第一节 名角竞演红楼戏181-195
  • 一、清代戏曲名角与红楼戏182-186
  • 二、民国戏曲名角与“红楼戏”186-190
  • 三、建国后,,戏曲名角与“红楼戏”190-195
  • 第二节 戏曲名角对“红楼戏”的艺术创新195-208
  • 一、对红楼人物的深情演绎195-201
  • 二、对红楼戏的创新演绎201-208
  • 中编:《红楼梦》曲艺研究208-322
  • 概述208-239
  • 第一章 《红楼梦》曲艺的改编与传播239-260
  • 第一节 文人、艺人与“红楼梦”曲艺的改编240-248
  • 第二节 名艺人对“红楼梦”曲艺传播的推动248-252
  • 第三节 传媒与《红楼梦》曲艺252-260
  • 第二章 《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260-278
  • 第一节 诗性叙事与书场叙事的结合260-268
  • 第二节 故事情节的铺陈与浓缩268-278
  • 第三章 《红楼梦》曲艺的人物278-304
  • 第一节 黛玉愁情的反复皴染280-286
  • 第二节 宝玉痴情的多面描摹286-289
  • 第三节 宝黛形象的世俗化描摹289-296
  • 第四节 《红楼梦》人物的多视角全面塑造296-304
  • 第四章 《露泪缘》的艺术成就304-322
  • 第一节 合乎情理与逻辑的情节编排304-307
  • 第二节 前八十回人物性格的延续与创新307-312
  • 第三节 丰富而恰当的艺术手法312-322
  • 下编:《红楼梦》话剧研究322-388
  • 概述322-335
  • 一、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话剧322-331
  • 二、五十年代至新世纪的《红楼梦》话剧331-335
  • 第一章《红楼梦》话剧主题的新变335-357
  • 第一节 家庭伦理主题的浅俗与劝诫335-340
  • 第二节 女性婚恋主题的时代意蕴340-345
  • 第三节 时事政治与民众苦难主题345-351
  • 第四节 民族性格劣根性的揭示351-355
  • 第五节 当代众生乱相的反映355-357
  • 第二章 《红楼梦》话剧的艺术手法357-369
  • 第一节 民国《红楼梦》话剧的新奇编排357-362
  • 第二节 新世纪《红楼梦》话剧的另类表达362-369
  • 第三章 赵清阁的《红楼梦》话剧369-388
  • 第一节 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370-372
  • 第二节 重视舞台效果的改编技巧372-379
  • 第三节 改编者思想的适度表达379-388
  • 结语388-391
  • 参考文献391-403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403-404
  • 致谢404-405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74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