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散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13:16

  本文关键词:张恨水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恨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符号”,他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的文学巨擘,创作了数量庞大的社会言情小说、散文和诗词,既有一定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又兼顾了市场制约和艺术要求,形成了使研究者们感到惊奇的“张恨水现象”;他具有文学家和报人的双重身份,虽然处于通俗文学阵营,并非新思潮启蒙者,却又是一位将启蒙思想渗透进市民大众的推广者;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良心,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精进不已”,始终践行着通俗文学向精英文学借鉴和改良的道路,带着自发的、浓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使他的散文由闲适、趣味向忧患、写实转变,审美情趣由趣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张恨水的身上,看到了在中国现代这一内忧外患的“过渡时代”,通俗文学作家向新文学学习、借鉴和融合的倾向。散文是探究作家心灵的重要窗口,张恨水的散文集中反映了他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方面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轨迹,因此研究张恨水不能不研究张恨水的散文。本文以张恨水散文为研究视角,梳理张恨水思想变迁的过程,审视张恨水与当时文学流派之间的疏离感,探究张恨水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张恨水散文的本体性特点,最终探讨张恨水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包括总论、上编、下编和结语四部分。其中总论主要是说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上编共五章,以张恨水思想发展为脉络,以作品风格为标准,采用定义法、归纳法、例举法等研究方法,对每一阶段的生平进行梳理,对其散文创作进行分期,归纳总结张恨水在这五个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和倾向,全面把握张恨水散文发展脉络。下编共四章,主要对张恨水散文的本体性特征及历史意义进行研究,讨论了张恨水散文受到质疑的原因,张恨水的纯散文、艺术性散文、功能性散文的优缺点,张恨水与各散文流派之间的关系,张恨水对新文学的态度,以及从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等角度分析张恨水散文对于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问题。上编主要纵向研究张恨水的散文发展轨迹,下编主要横向地比较分析张恨水散文的特质和定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研究,推理出张恨水散文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结语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认为张恨水是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市场需求、传统审美和启蒙精神共同成就的现代文学作家,是新文学思潮不可或缺的推广者、校正者、参照者。张恨水的散文全面展现了他心灵发展的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由儒家名士向时代斗士逐渐转变的过程,反映了旧文学不断向新文学学习、借鉴和靠拢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阵营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张恨水 散文创作 发展轨迹 本体性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2
  • 一、现代文学史中的张恨水文学地位表述11-16
  • (一)张恨水荣膺现代通俗文学史首席作家11-12
  • (二)张恨水的前后期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12-13
  • (三)张恨水对现代通俗文学史的改良13-16
  • 二、二十一世纪的张恨水研究16-18
  • (一)对于张恨水的研究仍然聚焦于小说领域16-17
  • (二)对于张恨水报人身份的研究是新生的热点17
  • (三)对于张恨水与新文学关系研究有了新的视角17-18
  • (四)张恨水研究资料日趋丰富18
  • 三、张恨水散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18-22
  • (一)张恨水散文研究呈现空白状态19
  • (二)散文研究是张恨水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19-22
  • 上编 张恨水散文创作的六个阶段及其思想内容22-88
  • 第一章 人生积淀和创作试笔——赴北平办报前(1895-1919)22-31
  • 一、文学创作的兴趣养成22-25
  • (一)文学启蒙22-24
  • (二)创作试笔24-25
  • 二、点石成金的技法学习25-26
  • (一)接受到良好的散文读写锻炼25-26
  • (二)初步形成乐观幽默的散文风格26
  • (三)练就娴熟的写作技能26
  • 三、名士斗士的人格追求26-31
  • (一)对名士风流的向往和践行26-28
  • (二)对时代斗士的心驰神往28-31
  • 第二章 生活情趣和南北风情——北平编报期间(1919-1935)31-52
  • 一、杂感散文31-36
  • (一)于生活点滴中见才情31-32
  • (二)于南腔北调中见文化32-33
  • (三)于谈古论今中见主张33-34
  • (四)于嬉笑怒骂中见犀利34-36
  • 二、记游散文36-46
  • (一)《湖山怀旧录》——极富神韵的文言游记散文精品36-40
  • (二)《西游小记》——具有朴素现实主义精神的白话游记散文佳作40-46
  • 三、论评散文46-52
  • (一)名家名作论议46-47
  • (二)读书心得随笔47-48
  • (三)文艺相关考证48
  • (四)艺术经验介绍48-49
  • (五)文化艺术活动述评49-52
  • 第三章 隐射讽刺和以叙为主——行走于沪宁皖之间(1935-1937)52-61
  • 一、呼吁民众爱国救亡52-56
  • (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52-53
  • (二)对国内外形势作较为精到的分析53-54
  • (三)对抗战的督促和砥砺54-55
  • (四)对民众力量的重视55
  • (五)对统一战线的拥护55-56
  • 二、对国民党政府隐晦地批评56-57
  • 三、对社会风气的直面批判57-58
  • 四、对民本主义的拥护58-61
  • 第四章 激情呐喊和品味生活——在巴山渝水间(1938-1945)61-80
  • 一、坚主抗战的充分呐喊61-68
  • (一)鲜明的抗战态度62-63
  • (二)树立抗日英雄典型63-64
  • (三)点评国际大势和国内局势64-66
  • (四)讽刺贪生怕死之辈66-68
  • 二、民族家国意识的热烈涌现68-71
  • (一)坚定的民族自信68-69
  • (二)强烈的民族自尊69-70
  • (三)深远的民族文化意识70-71
  • 三、对政府当局的批评嘲讽71-73
  • (一)讽刺政府的腐败无能71-72
  • (二)关心民瘼疾苦72-73
  • (三)提出市政管理意见73
  • 四、聊以遣兴的《山窗小品》——打开张恨水的另一个心灵世界73-80
  • (一)苦而不涩的人生感悟74-75
  • (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75-76
  • (三)静谧冲淡的缕缕诗意76-78
  • (四)抚今追昔的怀旧情感78-80
  • 第五章 在迷惘和徘徊中逐渐消退——重返北平(1946-1967)80-88
  • 一、“中间偏左、遇礁即避”的创作原则——新中国成立前的张恨水散文80-83
  • (一)矛盾两难的政治立场80-82
  • (二)抗战胜利后的余悲82
  • (三)迷惘与徘徊的怀旧情绪82-83
  • 二、追赶和赞美新时代——新中国建国后的张恨水散文83-88
  • 下编 张恨水散文本体性特征及其历史意义88-131
  • 第六章 成于“精”而失之“庸”——质疑中的张恨水散文88-101
  • 一、从冲淡走向忧患的心灵历程——张恨水的艺术散文和纯散文89-93
  • 二、理想与现实的角色错位——张恨水的功能性散文93-95
  • 三、“真我”表达与情感节制的矛盾——张恨水散文的情感特征95-101
  • (一)旁观者和仰望者的自我定位95-96
  • (二)报人的理智的创作心态96-98
  • (三)兼具责任与消遣的创作动机98-101
  • 第七章 被孤立的散文作家——张恨水散文的横向定位101-112
  • 一、张恨水与文学流派之缘101-108
  • (一)擦肩而过的缘份——张恨水与京派散文家群体101-102
  • (二)仰视与批判——张恨水对周作人的态度102-103
  • (三)两种颠倒的人生——张恨水与林语堂的散文世界103-104
  • (四)“曲高惭和者”——张恨水与海派散文的异同104-107
  • (五)同源异梦——张恨水与鸳鸯蝴蝶派107-108
  • 二、张恨水何以没有加入散文流派108-111
  • (一)朴素的思想情感108
  • (二)“中庸”的文化态度108-109
  • (三)广泛但不特定的市场读者群109-110
  • (四)寂寞的散文创作道路110-111
  • 三、正确看待张恨水与流派间的疏离111-112
  • 第八章 殊途与同归——张恨水与新文学112-123
  • 一、张恨水对新文学的质疑112-116
  • (一)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112-114
  • (二)批判地吸纳孔子思想114
  • (三)对文言与白话的中肯的态度114-116
  • 二、张恨水对新文学的认同116-117
  • 三、张恨水与新文学干将之间的渊源117-119
  • 四、张恨水对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119-123
  • (一)新文学启蒙思想的推广者119-120
  • (二)新文学作家们学习的对象120-121
  • (三)新旧文学互动与融合的桥梁121-123
  • 第九章 张恨水散文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123-131
  • 一、张恨水散文中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民俗学信息123-124
  • 二、张恨水散文是传播学上的成功范例124-126
  • (一)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期待124-125
  • (二)有的放矢的创作规划125
  • (三)准确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125-126
  • (四)创新了多向信息反馈渠道126
  • 三、强烈的社会性是张恨水散文的时代价值126-128
  • (一)批判性是张恨水散文最重要的社会价值126-127
  • (二)问题意识使张恨水散文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127
  • (三)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是张恨水散文的道德价值127-128
  • 四、辩证地看待张恨水散文的文学价值128-131
  • (一)坚持了文学的娱乐功能128-129
  • (二)彰显了通俗文学的存在价值129-130
  • (三)对当代报人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130-131
  • 结语131-133
  • 参考文献133-151
  • 附录151-197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197-198
  • 致谢198-1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元;虚构:不属于散文——与散文“虚构说”之争鸣[J];写作;2003年13期

2 颜敏;新时期散文衍化管窥[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3 董正宇;文化转型中的悄悄出发——关于世纪之交学者散文热的一种观察[J];当代文坛;2003年06期

4 王开志;论散文创作的真善美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5 余秋雨;;《宗奇散文》序[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2期

6 吴妍妍;;向何处寻找风景——当下陕西女作家散文思考[J];电影评介;2008年24期

7 郭冰茹;;论祝勇的“新散文”创作[J];文艺争鸣;2008年04期

8 熊育群;;重新认识和界定散文[J];文艺争鸣;2008年04期

9 曾米鲁;;虚化散文谈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周红莉;;新散文:一种无界的释义与越界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淮西;;小议散文写作的多样性及风格[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小蕙;;创新是我们永远的使命——2011年散文创作述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1)[C];2012年

3 方铭;;论明清散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其林;;浅谈散文创作的特点和体会[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贵忱;;辽海讲坛第五讲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6 杨献平;宋晓杰;;散文应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关于当下散文写作的十个问题[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洪金;;生活:零星的、偶然的、超越的——宋晓杰散文《草木人间》阅读记[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明玳;;心灵的真实坦露——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秀廷;;抒写文化乡愁——当下散文写作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梁向阳;;“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女贞;今日台湾散文之新走势[N];北京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余 宁;书写散文大境界[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贾平凹 南帆;对话大散文[N];福建日报;2002年

4 韩小蕙;散文变革时代来临了吗[N];光明日报;2002年

5 邵文杰、王雄;真情铸就散文人生[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牛庆国;甘肃散文:一些人与一些特点[N];甘肃日报;2005年

7 崔立秋 郭琼虎;散文大家谈散文[N];河北日报;2002年

8 古耜;对军旅散文的宏观思考[N];解放军报;2002年

9 王英琦;散文之敌[N];吉林日报;2004年

10 王英琦;散文只爱少数人[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陆丽明;《左传》与唐代散文[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刚;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庄萱;过渡时代的炬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6 简加言;融合中外散文精华的艺术创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李波;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琳;张恨水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文莲;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耕;散文的变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林彦;老舍散文世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光淼;新时期壮族散文的主体性探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华维勇;论90年代学者散文的兴起及思想艺术指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敬;中学散文教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娉娉;1990年代学者散文的文化审美[D];辽宁大学;2011年

7 丁彩霞;中国新时期西部散文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倩;文化视阈与地域化书写—朱鸿散文创作及其他[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谭琳琳;论新散文的诗性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洪照;论中国古典文艺对季羡林散文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张恨水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82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