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局与张荫桓

发布时间:2017-07-05 19:09

  本文关键词:晚清政局与张荫桓


  更多相关文章: 张荫桓 晚清政局演变 慈禧太后 帝王家事 戊戌变法


【摘要】:张荫桓(1837年—1900年),广东南海人。因为考秀才未果,遂纳赀为知县,1864年(同治三年)分发山东候补。 由于舅父李宗岱的大力推荐,进入山东巡抚衙门办事,先后为巡抚阎敬铭、丁宝桢所赏识并重用,由于剿捻、治河有功,经数荐至道台。光绪年间,张荫桓协助李鸿章处理马嘉理案,两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参与中日甲午谈判事宜,累迁至礼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兼吏部右侍郎,赏加尚书衔。戊戌维新时,支持光绪帝变法,与康有为关系密切;戊戌政变后因此获罪,贬戍新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朝廷电令甘肃新疆巡抚饶应祺将张荫桓斩首于戍所。从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尤其是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之后,张荫桓参与了朝廷一些主要的政治活动和对外交涉事宜,发挥了巨大作用,曾被称为“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综观学术界对张荫桓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很多方面,但大多集中于对他参与中日甲午谈判的研究、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和保护华侨华工的研究、参与旅大租界谈判和是否受贿的研究、参与戊戌变法的研究,但是对于他从事洋务活动、办理地方涉外事务、 他与朝中大员关系的演变、他的思想动态与晚清政局的关系、他的行为举止在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反响,仍然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可以去挖掘。张荫桓的外交活动值得大力研究,但是他不仅仅是外交官员,他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关系网对其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如能在这方面加以提炼,既可以补充和加强张荫桓与晚清外交的研究,也可以或多或少折射出晚清社会的本相,从而使人们对晚清外交的社会基础、晚清社会的政治态势、晚清官员个人命运与整体政局的互动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文章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总体介绍全文要旨。第二章以张荫桓生平为主线,介绍其早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地方官经历、初入总署和出使美日秘三国的所作所为。第三章围绕李鸿章与张荫桓的关系来展开,他们二人由相识到相知到相疏,固然是两人关系发展的过程,其实与晚清政治外交皆有一定关系,因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不仅是以帝党、后党来区分彼此。第四章介绍翁同煝与张荫桓的交往过程,重点分析甲午战争期间两人所作所为对政局的影响。他们二人曾经相见恨晚、彼此都颇为借重,但是后来却黯然分手。第五章介绍张荫桓与康有为的关系。康有为是有政治主张和远大抱负的,而张荫桓更多一些学术投机和权术投机,两人气类不竟相投,主要是一种相互利用关系。第六章概述张荫桓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先概要分析晚清政权结构,再重点讨论张荫桓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并最终得出张荫桓被杀的原因。第七章为全文结论。本文通过对张荫桓的成长经历和主要政治、外交等活动的考察,对张荫桓在晚清政局演变中的作用进行重点分析评述。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尽管张荫桓连秀才也未曾考取,只是捐纳出身,但才华横溢,也勇于任事,在晚清政坛尤其是外交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在晚清经济文化领域也都有所建树,也为贫弱的中国争取了一定的权益。但是张荫桓身处复杂朝局之中,深宫里有光绪与慈禧太后的母子矛盾,政府中有李鸿章与翁同煝的矛盾,这些人的权势和地位都在他之上而且绕不开。于是张荫桓就被卷入其中而不得不周旋攀附于其间,遂使他一生都在矛盾当中;既因为他的能干而被各方面看重、借用,又因为他的不立品格而以一时之私利为归趋,最终又引出种种私仇、私怨于一身。当他卷入帝王家事与晚清国事交杂的漩涡之中,就因为其出众的能力而造成太多公开的抱怨和私下的仇恨,在矛盾中不能自拔,从而最终没能逃脱被斩于戍所之悲惨命运。其个人命运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此。作为晚清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人物,张荫桓的功过是非,应该放在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来看,对张荫桓的过错不必过于苛责,对张荫桓的功绩也无需特意拔高,对张荫桓的无奈与痛苦则需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稍微褪去一些时人和世人的芜杂而又略显隔膜的各种描述和论说所造成的印记和痕迹,对张荫桓其人、对晚清政局的流变有更加贴近的认识。
【关键词】:张荫桓 晚清政局演变 慈禧太后 帝王家事 戊戌变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2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35
  • 第一节 选题缘起13-17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7-31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31-35
  • 第二章 时势造人:以小吏而成达官35-69
  • 第一节 初露身手于地方35-46
  • 第二节 进总署,入外务46-51
  • 第三节 折冲樽俎于三国之间51-69
  • 第三章 张荫桓与李鸿章69-105
  • 第一节 因洋务而相知69-76
  • 第二节 共在外交难局之中76-81
  • 第三节 政见渐分81-105
  • 第四章 张荫桓与翁同煝105-147
  • 第一节 张荫桓的迎趋105-113
  • 第二节 翁同煝的信赖113-130
  • 第三节 揽权和嫌隙130-147
  • 第五章 张荫桓与康有为147-168
  • 第一节 同倡变法而各有所抱147-158
  • 第二节 变法致祸后各奔东西158-168
  • 第六章 晚清政局中的张荫桓168-190
  • 第一节 晚清政权结构168-177
  • 第二节 张荫桓与慈禧太后之恩怨177-190
  • 结语190-193
  • 参考文献193-201
  • 附录一:张荫桓生平大^y表201-203
  • 附录二:张荫桓任职经历203-205
  • 附录三:《红棉叹》205-208
  • 后记208-209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0


本文编号:523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23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