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1:23

  本文关键词:李震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震 台湾新士林哲学 存有 上帝


【摘要】:“台湾新士林哲学”是20世纪“新士林哲学”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代表,它是台湾学术界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学术流派。它以天主教信仰为精神取向,,以士林哲学为底蕴与构架,力图融合天主教信仰、士林哲学与中国文化于一体,以达到为信仰开新,为中国文化开出路的双重目的。李震是台湾新士林哲学中较有特色的一位思想家,可以说他的全部思想都是依据士林哲学的内在义理构架而建立起来的。他的思想宗旨就是“存有与上帝”,围绕着这个中心,他探讨了无神论的本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再诠释。我们可以将李震视为士林哲学义理的守卫者,他努力在当代文化景观下运用士林哲学的义理框架去分析时代问题,颇具玩味。
【关键词】:李震 台湾新士林哲学 存有 上帝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6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3
  • 导言13-19
  • 一、 李震其人及学术历程13-15
  • 二、 关于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综述15-17
  • 三、 研究意义17-19
  • 第一章 从存在的两极性到言述上帝19-64
  • 第一节 李震对存有的回护19-36
  • 一、 形上学的含义及其发展19-23
  • 二、 李震对于形上学的论述23-25
  • 三、 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旨归25-36
  • 第二节 对存有两极性的追问36-49
  • 一、 李震对存有两极性的讨论36-39
  • 二、 李震对存有的有限性的讨论39-43
  • 三、 李震对存有的无限性的讨论43-46
  • 四、 李震对于存有必然选择的分析46-49
  • 第三节 李震的自然神学49-64
  • 一、 自然神学的含义及当代发展49-50
  • 二、 从偶有到永有: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50-60
  • 三、 存有类比及言述上帝60-64
  • 第二章 从形上走向超越:士林哲学的形上学与中国传统形上学的比较与会通64-70
  • 第一节 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形上学64-67
  • 一、 中国的形上学因素64-65
  • 二、 对中国形上学的把握与诠释65-67
  • 第二节 士林哲学的形上学与中国传统形上学的汇通基点67-70
  • 第三章 李震对中西无神论的探讨70-103
  • 第一节 对于西方无神论的探讨72-78
  • 一、 西方古代无神论72-74
  • 二、 西方近代无神论74-77
  • 三、 西方古代和近代无神论的特性77-78
  • 第二节 对于中国传统无神论的探讨78-83
  • 一、 先秦哲学中的无神论思想79-81
  • 二、 中国古代各思想家对无神论的探讨81-83
  • 第三节 李震对于中西当代无神论的探讨83-92
  • 一、 当代西方无神论83-86
  • 二、 当代中国的无神论86-92
  • 第四节 无神论的本质92-103
  • 第四章 纵的超越与横的超越103-116
  • 第一节 纵的超越与横的超越观念的提出103-106
  • 第二节 对儒、道、墨三家的天道及信仰的分析106-111
  • 一、 儒家的天道信仰106-107
  • 二、 道家的天道信仰107-110
  • 三、 墨家的天道信仰110-111
  • 第三节 以西补中的超越之路111-116
  • 第五章 开放的人文主义116-137
  • 第一节 世界的世俗化与人本主义的兴起116-122
  • 第二节 完整的人本主义的建构及其义涵122-137
  • 一、 对封闭人文主义的批判及完整人文主义建构122-130
  • 二、 完整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130-137
  • 结语137-140
  • 参考文献140-14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43-144
  • 致谢1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康德哲学的理论构想与现代回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张能为;;康德意义:现代经验主义的解读与新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尚励;;霍金先生的悖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贾红莲;陈振华;;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转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苏颖;;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白葵阳;;君子·书生·政治家——论瞿秋白的领袖魅力[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4 李容华;刘国华;;有限理性的澄明及其对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影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6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逻辑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白葵阳;钟菲;;“坦白”告别的灵魂潜语——从《多余的话》看瞿秋白的人格特征[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有志;韩中普罗文学运动中关于大众化论争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秋明;当代罗城基督教信徒口述耶稣形象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0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30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