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2:17

  本文关键词: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家族 民间造物 思想


【摘要】:人类历史与造物形影相随,研究造物思想也就是研究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轨迹。 造物是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人工物态化产品。中国的当代造物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启了“造物”在当代设计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从艺术学的角度对该地区的造物形态及活动仪式过程进行梳理,,探讨在造物形态的发生、发展中所形成的造物本源、伦理、审美等思想体系。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目的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成果检索并找出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涉及的概念与造物文化进行界定,为研究方法与内容及理论框架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章梳理了土家族造物的源流与类型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形成过程,同时对文献来源的特殊性与分类方式及类型进行了归类,明晰了研究的思路。 第三章从土家族民间神话、图腾崇拜、驱邪赶鬼及生殖崇拜等精神世界特殊载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反映出造物的自然法度、仪式中的民族记忆与象征、装饰遗风中的客观现实等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又表达了对功利的追求、血缘之情的延续、两性之情不断升华的生活情感世界,厘清了造物本源观的学理关系。 第四章在人神秩序所构成的天、人、神、地之间的四元关系中,反映出土家人在造物活动中所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生产及社会方式,从而影响了仁爱观、血缘秩序观及社会生活观的伦理秩序生成。同时,在追求实用为主所构成的致用利人、各随其宜、崇朴尚俭的造型原则的自然本能反映中,构成了土家族造物伦理观的重要来源。 第五章阐述了“崇黑尚白”、“红配绿,看不俗”及装饰形态特征所形成独特地二元关系的审美秩序,反映出造物形象体系的建构与白虎精神延续、“性”的象征与追求以及物象再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建筑风水布局及材质肌理的造型实践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确证的关系,共同形成了土家族造物的审美观。 第六章结论。在强调生存意识的关系中,反映出造物形态的原生性、符号与形式的独立性以及艺术依附性等思想特征,构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管人,水管财”、“占天不占地”等朴素的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体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家族民间造物艺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重新反思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为构建武陵山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 民间造物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0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1章 绪论12-38
  • 1.1 研究的时代背景13-14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8
  • 1.2.1 研究目的14-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文献综述18-29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7
  • 1.3.2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检索27-29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29-31
  • 1.4.1 本文的创新点29
  • 1.4.2 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29-31
  • 1.5 本文涉及的概念界定31-33
  • 1.5.1 “土家族”历史31-33
  • 1.5.2 土家族“造物”33
  • 1.6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文化定位33-36
  • 1.6.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实用性34-35
  • 1.6.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精神性35-36
  • 1.7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36-38
  • 1.7.1 研究方法36-37
  • 1.7.2 内容及理论框架37-38
  • 第2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流与类型38-51
  • 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流39-43
  • 2.1.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40-41
  • 2.1.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流”41-42
  • 2.1.3 土家族造物“源”“流”的融合层:民间习俗42-43
  • 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类型43-48
  • 2.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分类方式44-46
  • 2.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类型46-48
  • 2.3 土家族民间造物观文献来源的特殊性48-51
  • 2.3.1 传承方式的特殊性48-49
  • 2.3.2 研究方式的特殊性49-51
  • 第3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本源观51-106
  • 3.1 精神信仰的载体52-78
  • 3.1.1 神话与土家族的渊源54-61
  • 3.1.2 图腾崇拜中的信仰61-67
  • 3.1.3 驱邪赶鬼的行为选择67-71
  • 3.1.4 生殖崇拜与家族观71-78
  • 3.2 自然世界的模仿78-95
  • 3.2.1 造物中的自然法度81-85
  • 3.2.2 仪式中的民族记忆与象征85-90
  • 3.2.3 装饰遗风中的客观现实90-95
  • 3.3 生活情感的表达95-106
  • 3.3.1 功利之情的生成96-99
  • 3.3.2 血缘之情的寄托99-101
  • 3.3.3 两性之情的升华101-106
  • 第4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伦理观106-165
  • 4.1 人神秩序在造物中的反映107-127
  • 4.1.1 天、地、神、人四元关系109-114
  • 4.1.2 天与人的自然和谐114-118
  • 4.1.3 神与人的精神驻所118-123
  • 4.1.4 地与人的世俗空间123-127
  • 4.2 伦理秩序在造物中的表征127-143
  • 4.2.1 “忠孝为先,忠孝为本”的仁爱观128-133
  • 4.2.2 “敬父不忘叔,敬母不忘舅”的血缘秩序观133-139
  • 4.2.3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社会生活观139-143
  • 4.3 崇实观念在造物中的应用143-165
  • 4.3.1 致用利人的创物意识145-151
  • 4.3.2 各随其宜的造型原则151-158
  • 4.3.3 崇朴尚俭的实用追求158-165
  • 第5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审美观165-244
  • 5.1 审美秩序在造物中的反映167-188
  • 5.1.1 “崇黑尚白”的色彩意识168-175
  • 5.1.2 “红配绿,看不俗”的配色原则175-181
  • 5.1.3 装饰形态特征的实践应用181-188
  • 5.2 形象体系构建的表征188-215
  • 5.2.1 白虎造像与土家族造物观189-198
  • 5.2.2 “性”的象征物与所追求的生活观198-207
  • 5.2.3 土家族居住地物象再生的社会观207-215
  • 5.3 人与自然相互确证的实践215-244
  • 5.3.1 土家建筑与风水布局的意识216-226
  • 5.3.2 民间雕刻与材质肌理的造型原则226-234
  • 5.3.3 人与自然对立融合的实践234-244
  • 第6章 结论244-255
  • 6.1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体系244-247
  • 6.1.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造物本源观244-245
  • 6.1.2 “山管人,水管财”的造物伦理观245-246
  • 6.1.3 “占天不占地”的造物审美观246-247
  • 6.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思想特征247-251
  • 6.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原生性248
  • 6.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符号与形式的独立性248-250
  • 6.2.3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艺术依附性250-251
  • 6.3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传承和发展251-255
  • 6.3.1 土家族民间传统造物的传承危机251-252
  • 6.3.2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思考252-255
  • 致谢255-256
  • 附录 A 参考文献256-263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263-264
  • B1 发表论文263
  • B2 参加教学及科研项目263-264
  • 附录 C 注释264-2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英明 ,段超;略论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金晖;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金晖;;土家族的碑刻艺术特征及其原始生殖崇拜意象——以利川鱼木寨及周边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祝帅;;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要反响为中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道一;为生活造福的艺术[J];文艺研究;1987年03期

6 阮璞;;土家族美术史(节录)[J];新美术;1989年01期

7 李砚祖;;艺术史写作的趋势[J];文艺争鸣;2010年06期

8 李明;羌族神话《燃比娃盗火》的文化意蕴[J];文史杂志;1991年01期



本文编号:565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65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