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交互网络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4:0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交互网络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自杀行为 影响因素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贝叶斯网络


【摘要】:自杀(suicide)是人类最重要的死因之一,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青少年已经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很多国家15岁-29岁人群的第二或第三位死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当今的青少年在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随着学习、就业和经济等压力的不断增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严重的经济、社会负担。生命是不可逆的,正如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口号“自杀,一个都太多”。因此,探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悲剧的发生,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但由于各国所调查的人群、调查方法等存在着差异,关于大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特点的报道也不尽相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出自杀的规律及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方法。然而,自杀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致使有些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因此,深入研究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自杀行为的作用机制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1、针对目前基于大样本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较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特点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湖北省武汉市6所部属院校随机抽取597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调查研究其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2、针对以往研究中关于大学生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自杀意念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从整体上探讨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自杀意念的调控关系及影响路径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以便理解与认识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鉴于以往有关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技能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针对单一指标或多个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的联合作用,缺乏对应对技能、负性生活事件及自杀行为之间的交互网络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通过构建贝叶斯调控网络探索其中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指标,进而以图形和概率直观的描述各因素之间的调控关系,拟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武汉市6所部属院校的597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社会网络和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39%,自杀未遂检出率为1.91%,最近一年自杀行为(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检出率为7.64%;以上检出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抑郁、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心理症状及考试不及格、失恋、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经济拮据等负性生活事件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若缺乏成熟的应对技能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很容易发生自杀行为。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技能、社交网络及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提供了依据。2、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相互关联,有些甚至互为因果。本研究采用自杀行为问卷、社交网络问卷、应对技能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并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从整体上探讨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自杀意念的调控关系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自杀意念与社交网络不健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学校中缺乏亲密朋友,无稳定的恋爱关系等方面。当年轻人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能够相互理解的朋友或恋人的支持与帮助,这种从朋友或恋人中得到的安慰与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处理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或压力性生活事件。因此,本研究建议,鼓励青年人(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习惯独处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可有效减少心理问题及自杀行为的发生。(2)成熟的应对策略可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总的看,多数积极应对策略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多数消极应对策略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但是,个别积极应对策略可能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个别的消极应对策略反而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3)本研究构建了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积极应对策略、消极应对策略对自杀意念既有直接效应,又可通过“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在路径“积极应对→心理症状→自杀意念”中,直接效应的比重较大;而在路径“社交网络→心理症状→自杀意念”和“消极应对→心理症状→自杀意念”中,间接效应的比重较大。以上研究结果为自杀预防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全新的视角,提示在干预策略上,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交网络、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等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这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预防和干预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3、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青年人在大学生活中经常会面对人际冲突、学习压力、失恋等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若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这些负性生活事件会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本研究采用自杀行为问卷、负性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技能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技能与大学生最近一年的自杀行为的关联程度,并通过构建贝叶斯调控网络探索各因素之间的交互网络关系,研究发现:(1)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行为密切相关,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个体更容易发生自杀行为。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关注近期暴露于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学生,并给予心理辅导,防止心理问题甚至自杀行为的发生。(2)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身心健康的维护,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甚至自杀行为的发生。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积极应对策略是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积极应对技能水平越高,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越低。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针对应对技能训练的培训项目,对于预防大学生自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近期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尤为重要。(3)本研究构建的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证实了“性别”、“积极应对策略”、“考试不及格”、“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和“自杀行为”这5个因素之间的交互网络关系;发现了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关键路径,即,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概率最高的路径为“性别→积极应对→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自杀行为”。该网路不仅能反映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从整体上观测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技能对自杀行为的作用大小。本研究为应对技能、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行为 影响因素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贝叶斯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6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符号说明14-15
  • 第一章 前言15-22
  • 一、研究背景15-16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6-20
  • 三、现有研究的局限性20-21
  •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想21-22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测量工具22-26
  • 一、资料来源与质量控制22-23
  • 二、测量工具23-26
  • 第三章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描述流行病学研究26-43
  • 一、研究目的26
  • 二、测量工具26-27
  • 三、统计分析27
  • 四、结果27-40
  • 五、讨论40-43
  • 第四章 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43-61
  • 一、研究目的43
  • 二、测量工具43-44
  • 三、统计分析44-50
  • 四、结果50-58
  • 五、讨论58-61
  • 第五章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研究61-77
  • 一、研究目的61
  • 二、研究工具61-62
  • 三、统计分析62-68
  • 四、结果68-75
  • 五、讨论75-77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77-81
  • 一、结论77-79
  • 二、创新与不足79-81
  • 附录81-95
  • 参考文献95-101
  • 致谢101-10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2-103
  • 附件103-104
  • 外文论文104-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静菊;;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年06期

2 高云鹏;左丹;;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黄俊秀;王志中;;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1期

4 冀俊忠,刘椿年,沙志强;贝叶斯网模型的学习、推理和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05期

5 胡玉胜,涂序彦,崔晓瑜,程乾生;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不确定性知识的推理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年12期

6 肖水源,周亮,徐慧兰;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7 孙家红;;大学生自杀问题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分析及其预防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9 张道祥;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6期

10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勇;病例对照研究青少年自杀与心理社会危险因素[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3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73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