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郊区方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4:37

  本文关键词:苏州郊区方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州郊区方言 语言演变 共时差异 历时变化


【摘要】:吴语是中国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的最早的方言之一,苏州方言作为吴语的代表,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水平也较高。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对苏州城区方言的研究,除了叶祥苓先生的《吴县方言志》、《苏州方言志》和《苏州方言地图集》以外,其他很少有对苏州郊区(即原吴县地区)方言的详细研究。但叶先生是八十年代做的调查,现已时隔三十年,由于时代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化等社会因素,各地语言必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用较新的方法对苏州郊区方言进行再调查,作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苏州郊区(原吴县)32个乡镇共34个点的语音和部分词汇进行调查,突破传统方言学以静态描写为主的研究思路,将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语言地理学、实验语音学相结合,对苏州郊区不同地区的共时变异和同一地区的历时变化,以及苏州郊区与城区乃至周边城市的异同与关联加以分析比较,试图呈现的是既有横向的又有纵向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语言变化问题寻找各个方面的依据,从而保证结论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语言接触理论、语言变异理论、词汇扩散论、方言地理学理论等对一些音变现象作出适当的解释,从理论上探索语言共时和历时的演变规律和过程。全文一共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苏州的地理历史概况和方言概况,并说明选题的相关情况,介绍本文所使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以及所有调查点的分布和发音人的主要信息。第二章罗列34个调查点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采用传统方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这34个点的语音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从中发现并分析了苏州郊区内部有差异的声母、韵母、声调特点,将这些特点与苏州城区乃至周边城市进行共时比较,同时又结合叶祥苓先生三十年前做的调查结果进行新旧历时对比,以此来探究苏州方言语音共时和历时的演变规律和过程以及演变的社会因素。第三章分析苏州郊区内部有差异的词汇,比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亲属称谓名词以及一些动物、农作物、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词语,对大部分差异较大的词汇制作了方言地图,将这些词汇在郊区内部的不同形式及其分布,与苏州城区乃至周边城市进行共时比较,以此研究这些词汇的地理分布特征。其中大部分词语叶祥苓先生三十年前也调查过,因此同时也将这部分词语跟三十年前的形式和分布情况作历时比较。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总结苏州郊区方言不同于城区方言的特征,特别指出苏州郊区最特殊的两个点——东山、西山,在语音和词汇上不同于其他乡镇的特点。本章采用比利时学者贺登崧先生所提倡的方言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苏州郊区方言的地理分布,选取郊区方言的10项语音特征,制作方言地图和同言线地图,试图通过对方言地图的解释,理清因历史变化而形成的连续层中的新旧层次,一种变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播的形态,语言共时和历时的演变规律和过程。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将本文与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志》加以比较,指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二是采用社会语言学常用的数据统计方式,总结苏州郊区方言近三十年来的变化发展,并结合特征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方法,将苏州郊区方言划分为三片:北片、东西片、南片。北片语言演变速度最快,与城区差别最小;南片最保守,语言演变速度最慢,与城区差别最大;东西片居中。最后提出从苏州郊区方言研究中得到的三点启示:(1)从共时的语言地理分布可以看出语言发展的历时变化;(2)语言的演变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3)语言变化是复杂的,有些现象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余论部分提出了本文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苏州郊区方言 语言演变 共时差异 历时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导论11-21
  • 第一节 地理历史概况11-13
  • 第二节 方言概况13
  • 第三节 本项研究概况13-21
  • 一、研究综述及选题意义13-15
  •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15-16
  • 三、调查和研究方法16-17
  • 四、调查点及主要发音人17-21
  • 第二章 语音21-97
  • 第一节 各点音系21-61
  • 一、唯亭21-22
  • 二、胜浦22-23
  • 三、斜塘23-24
  • 四、娄葑24-26
  • 五、u*直26-27
  • 六、车坊27-28
  • 七、郭巷28-29
  • 八、越溪29-31
  • 九、横泾31-32
  • 十、浦庄32-33
  • 十一、渡村33-34
  • 十二、东山镇34-35
  • 十三、东山杨湾村35-36
  • 十四、西山36-38
  • 十五、太湖38-39
  • 十六、光福39-40
  • 十七、藏书40-41
  • 十八、香山渔帆村41-42
  • 十九、香山梅舍村42-43
  • 二十、木渎43-45
  • 二十一、镇湖45-46
  • 二十二、东渚46-47
  • 二十三、通安47-48
  • 二十四、浒关48-49
  • 二十五、枫桥49-50
  • 二十六、陆慕50-52
  • 二十七、蠡口52-53
  • 二十八、黄桥53-54
  • 二十九、渭塘54-55
  • 三十、北桥55-56
  • 三十一、东桥56-57
  • 三十二、望亭57-58
  • 三十三、太平58-59
  • 三十四、l恒,

    本文编号:735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35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6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