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5:19

  本文关键词:元杂剧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杂剧 美学 审美 社会文化


【摘要】:迄今为止,学界对元杂剧的研究已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文献收集、书目整理、流派分析、思想探入、人物形象阐述和语言风格探析等方面日臻完善。同时冲破了学科界限,从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科学角度切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体来看,无论是从单纯的文学角度还是文学史角度、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都是令人瞩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用探讨小说艺术特质的方式来研究戏曲,从叙事学的角度,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为切入点,元杂剧本身作为戏曲的美没有得到很好的观照;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元杂剧的整体美学特征研究却显得不足;只重视元杂剧研究某一方面而不能兼顾全局,例如只重戏不重曲,只论悲剧不论喜剧,只看创作不看传播等。简而言之,就是元杂剧美学整体研究的缺失。到现在为止,学界还没有一部从元杂剧各个方面进行探析的美学方面的专著,这严重制约了元杂剧研究在美学方面的进步。所以论文将从元杂剧研究的薄弱环节一一美学整体形态研究入手,来细致梳理元杂剧的美学特征,并结合文化环境和社会审美心理对元杂剧的影响,讨论元杂剧美学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解决现在元杂剧研究中美学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元杂剧整体美学形态论,从文艺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研讨元杂剧的美学特质。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文艺样式,它吸收了抒情文艺与叙事文艺两种文艺的特性,体现了各种文艺样式的有机融合。在表达方式上,元杂剧更是兼具了叙事文艺客观、全景的表现传统与抒情文艺主观、自我的表现传统。在文化特征上,元杂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诞生与文化话语权的转移和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备了文化产业的初级形态,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二章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论,第一节论述了元杂剧审美文化的特质,如兼容并蓄的文化熔铸性、巨大的传播能量和广泛的群体涵盖范围。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引入,更有助于从传播的角度和创作、传播、接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深入探讨元杂剧美学特点形成的原因,凸显文艺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研讨了元杂剧的美学思想。元杂剧的美学思想具备双重性的特征,表现为对传统的接受与重构和浓重的时代“悲情”,体现“史”与“时”的结合,“史”是历史,是传统,“时”是时代,是现实。第三章元杂剧美学体式论,分别从元杂剧的代言体、一本四折、一人主唱、宫调安排、剧本特征等元杂剧的形式构成因素入手来进行研究。元杂剧的代言体脱胎于诗词代言体,有着鲜明的抒情特征,是诗词代言体的舞台立体呈现。一人主唱的演述方式,是限知视角下的抒情与叙事。“一本四折”是稳定的整一性剧本结构,由叙事主线串联起了不同的演述板块。代言体、一本四折、一人主唱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是元杂剧在体式上区别于南戏与明传奇的重要特征。元杂剧的音乐具有稳定性、类型化的特点。而元杂剧的剧本受多重美学要素的影响,吸收了广泛材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变化。音乐与剧本二者的有效融合,产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第四章审美类型论,重点讨论元杂剧的悲剧、喜剧的类型。大概同时代的东方戏曲与西方戏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西方的戏剧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元杂剧。在判定元杂剧类型时,要注意它本身兼具的抒情与叙事的两大特征,从剧本的主题表达与抒情特征这两个方面进行观照。元杂剧中的悲剧与矛盾、冲突等叙事层面的关联并不明显,它以强烈的含有“悲”的情感因子为审美对象,强烈浓厚的抒情性是它基本的美学特征。此类悲剧有着强烈鲜明的主题意识。悲剧主题能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突破具体、个别的人生现象而上升到一定的生命层次。而元杂剧喜剧使观众能感受到对“至善”、“至纯”、“至真”的情感的追求,也能反思自己的命运与人生,从笑声中感知蓬勃的生命力与人生的真谛。元杂剧喜剧的内核并非单纯的“调笑”、“嘲讽”,而是一股蓬勃向上、勇于追求与挑战的“正能量”。本文尝试从宏观角度来研讨元杂剧美学,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研究。在美学范畴内的各个方面,对元杂剧的特质进行一一梳理,既观照整体全局,又照顾细节重点,并注重其内部质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将元杂剧置于汉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重视传播这一因素对元杂剧的影响。同时采取了新的论述方法,使史料与理论相结合,摆脱以往的习惯性描述手法和叙事关注视角,力求能在元杂剧美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摆脱以往戏曲研究中“叙事”因素分析过重的影响,突出元杂剧的“戏曲”本质,发掘元杂剧“抒情”之血脉,更注重强调它与其他戏曲类型的不同之处,通过各个角度的分析细致入微地将元杂剧的美学特征表现出来,从社会文化与文艺传承的角度来展现元杂剧的独特价值,尝试以一种宏观视角来全面解读元杂剧的美学特征。其次,摆脱以往侧重于叙事层面的生平作品、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的三段式论述和只重理论阐述不重文献和作品征引的研究方法。在以往的元杂剧研究中,这两种论述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前者往往适用于某个作家或者某个题材作品的研究,而后者则多用于美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进行论述时,注意文献、作品的征引,将丰富的史料和实例引入论文之中,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将摒弃三段式研究,从音乐的使用、结构的搭建等角度来讨论杂剧作品,使“普遍”与“特殊”都能体现在论文之中。最后,本文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注重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元代社会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和元杂剧的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元杂剧的美学特征和美学内涵,打破西方美学理论对元杂剧美学形态的定论。
【关键词】:元杂剧 美学 审美 社会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7
  • 绪论17-34
  • 一、元杂剧研究综述17-28
  • 二、元杂剧美学研究分析28-32
  •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32-34
  • 第一章 元杂剧整体美学形态论34-70
  • 第一节 文艺角度——新生的综合文艺样式34-49
  • 一、多种文艺样式的有机融合34-40
  • 二、艺术表现特征的双向性40-49
  • 第二节 文化角度——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49-70
  • 一、文化话语权的转移49-54
  • 二、通俗文学艺术性的增强54-59
  • 三、文化生态圈之初现59-70
  • 第二章 元杂剧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论70-126
  •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三重特质70-92
  • 一、熔铸性——兼容并蓄71-81
  • 二、有效传播——巨大的传播能量81-88
  • 三、参与广泛——广阔的群体涵盖范围88-92
  • 第二节 美学思想的两个基点92-126
  • 一、元杂剧对传统的接受与重构93-110
  • 二、浓重的时代“悲情”110-126
  • 第三章 元杂剧美学体式论126-246
  • 第一节 代言体——继承诗词抒情传统126-145
  • 一、元杂剧“代言体”的内涵与发展127-134
  • 二、诗词“代言体”与元杂剧“代言体”之渊源134-140
  • 三、元杂剧“代言体”的特征140-145
  • 第二节 “一人主唱”——限知视角下的抒情与叙事145-166
  • 一、“一人主唱”基本概念的辨析145-148
  • 二、主唱选择的艺术要素与作品分析148-155
  • 三、“一人主唱”的优势与作用155-166
  • 第三节 一本四折——主线串联板块的整一性结构166-195
  • 一、一本四折的体制分析167-171
  • 二、元杂剧中的通用结构171-181
  • 三、元杂剧结构的要素分析181-195
  • 第四节 杂剧音乐——兼容并蓄的稳定曲体结构195-209
  • 一、元杂剧音乐的基本概念与质素来源196-203
  • 二、元杂剧音乐的艺术特征203-209
  • 第五节 杂剧剧本——多重美学要求下的继承与创新209-246
  • 一、元杂剧剧本三要素210-222
  • 二、剧本创作的三重美学要求222-228
  • 三、剧本创作的文艺规律228-246
  • 第四章 元杂剧审美类型论246-293
  • 第一节 元杂剧审美内质——抒情与言志246-261
  • 一、戏曲类型的判定247-248
  • 二、杂剧审美中的抒情性248-255
  • 三、类型划分的主题要求255-261
  • 第二节 元杂剧悲剧美学论261-278
  • 一、元杂剧悲剧的研究反思262-264
  • 二、典型悲剧的比较分析264-267
  • 三、悲剧美学要素的深化延展267-270
  • 四、悲剧的两大因素——抒情性与主题270-274
  • 五、悲剧概念实例分析274-278
  • 第三节 元杂剧喜剧美学论278-293
  • 一、元杂剧喜剧研究问题讨论279-284
  • 二、经典作品细化解读284-289
  • 三、元杂剧喜剧艺术手法289-293
  • 余论293-296
  • 附录:元杂剧家史樟事略考释296-301
  • 参考文献301-314
  • 致谢314-31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目316-317
  • 附件3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小议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罗斯宁;;元杂剧的爱情剧和元代的节日择偶习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胡健生;;试探元杂剧中的“发现”与“突转”艺术——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参照[J];东岳论丛;2008年03期

4 蒋述卓,王斌;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陈怀利;元杂剧的平民化倾向及其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魏明;元杂剧上场诗的类型化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云峰;;试论元代统治者对元杂剧创作之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5期

8 郭伟廷;元杂剧利用作科诨的语言及俗事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陈建森;元杂剧“演述者”身份的转换与“代言性演述干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奉柳;;元杂剧中的范仲淹形象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寒冰;元杂剧与佛教母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5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85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