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3:22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 汉语 新词 造词 研究


【摘要】:不少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论著,首先都会强调词汇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一论断并非夸大其词,即使从目前来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词汇研究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而就汉语词汇研究的内部情况而言,造词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综观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构词是词汇研究的主要对象,专项研究汉语造词的相对较少。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变革最敏感的词汇,当然也随之展现出众多新特点。新词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新词语的生成、结构、语用的论著并不少见,但就新时期汉语造词这个专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目前还不太多。我们拟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上,以词汇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基于比较完整的语料库,对新时期新词的创制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就这一领域进行初步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回顾了汉语造词研究的历史。早期的造词研究多包含在构词研究,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尚未分离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是,造词与构词毕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术语,当造词法体系从构词法中独立出来之后,就标志着造词研究获得了独立地位,也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归纳了目前学界较常见的几套造词法体系,并对比了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认为每个体系都有其合理之处,不同体系在分析相同的词时得出不同结果,往往是因为体系建构时基于不同的标准。此外,衡量一个造词法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要考察该体系与构词法是否能清楚地区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该体系中的每一个方法在具体分析词的创制问题时是否能有效运用。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总结了造词的专项研究和新词造词研究现状,二者有一定的重复或交叉。因为当系统的造词法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余下的内容就是对某个微观造词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如造词理据、造词目的等。新词是原来没有的词,其产生时间、产生背景、产生动因等相对易于把握,因此新词产生是词汇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在新词创制中的广泛运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一个词的创制往往不是单一造词法的结果,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合力创制的。第二章从主要探讨新时期新词创制的基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词,都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造词基础包括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语言基础。新时期社会变革极其深刻,直接影响新词的创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致,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新时期人们在对新旧事物的联想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语言基础主要是既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新时期不仅利用词素造词,在造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词素。第三章主要研究造词材料,即词素。一个事实是,现有的有造词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词法上。当然,造词法是造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但绝不是问题的全部。造词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交际而创制新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造词材料的配合。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任何词的创制都是方法与材料结合下的产物。创造新词的材料主要是词素,但也包括音节、文字、西文字母、数字等。这两大类材料在造词中的使用规律是不同的,可以分别讨论。第三章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非范畴化理论,对词素参与造词时意义的非范畴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静态的词素义在动态造词过程中总是会发生意义变化,当这种变化涉及到原有词素义范畴的破解时,就可以认为词素义获得了新的范畴属性,发生了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实际上是人们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已知把握未知,利用既有词素和新概念、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以认知新现象、新事物。当同一个词素不断用于创制新词,并经历相同或相似的非范畴化时,这种新用法就可能逐渐在语言中定着下来,并凝固成新义项,也就是完成了再范畴化,形成了新的范畴。因此,词素义的变化发展与造词活动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既有意义的“破”,就没有新意义的“立”,那么词素义系统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词素要不断创制新词,其意义才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词素义非范畴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新时期的造词,也适用于其他时期的造词。就新时期而言,非范畴化表现出两个极性特点,一是非范畴化程度较低,即既有词素在创制新词时属性变化较小,其结果是新词的词义透明度提高,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既有词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词义。也可以说是新词词义表面化现象。另一个是非范畴化程度非常高,新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其结果是词义透明度降低,第五节个案考察中“被XX”的“被”,就是词素义高度非范畴化的代表。简单地说,词义透明度提高是造词主体对交际效率追求的结果,词义透明度降低是造词主体对交际个性化追求的结果。第四章讨论了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从造词材料上来看,一种是纯粹的音节,另一种是字母。从造词结果来看,利用音节造词创制的主要是音译词,即用汉语的音节去模拟外语词发音。利用字母创制的词是字母词,当然也可以同时使用字母和一般词素。一般来说,利用音节模拟外语词的发音,单个音节没有意义,只有当多个音节组成一体才可以表意。但在新时期,不少不表意的音节却可以独立出来参与创制新词,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意资格,成为新的词素,这个过程就是外来词素的形成。有些外来词素甚至还可以独立成词,形成新时期极其少见的单音词。字母用于造词是新词的重要特点,这种材料在词汇史上从未曾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过。大部分字母词是简缩词,词形较短,使用便捷,适合新时期的交际特点。字母词的大量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也与人们外语水平的整体提高有一定关联。第五章是造词方法的研究。新时期的造词法体现出新质要素的不多,主要是对既有造词法的延续,这种延续是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现。当然,音义任意结合法和音变法在新时期几乎不再使用,但说明法、比拟法、摹声法依旧保持较高的能产性。通过简缩法和类推法创制的新词数量众多,这两种方法是新时期表现突出的造词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造词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制新词。尽管这些方法在过去也有使用,但新时期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后从造词角度探讨了新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意义,即戏谑色彩。戏谑色彩的生成与造词密切相关。新时期社会心理的开放,仿拟、类推、谐音等造词法的盛行,都与戏谑色彩的形成有关。主观上,造词主体的刻意追求是戏谑色彩形成的重要原因。当轻松搞笑成为大众审美的主流追求,创制新词时也会希望赋予其幽默、调侃的韵味。另外,互联网的发展给每个人都赋予了话语权,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苦闷、无奈又难以排解时,也可能通过创制谐谑、调侃性的词来宣泄。未来部分新词的创制可能依然会呈现出戏谑的特征。第六章主要讨论网络词的造词问题。网络词是新词中极富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词的创制更是体现出很多全新的特点。首先,网络词在造词材料的选择上极富创意,词素、文字、字母、数字,甚至外语,几乎任何语言中存在的材料都可以用于造词,这些材料在组合时也经常不遵循汉语的构词规则,非常富有个性。网络词的造词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既有造词法的使用之外,谐音法是网络词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谐音造词,一方面可以使输入过程更加便利快捷,另一方面可以彰显使用者的个性特色。但是,谐音法虽然创制了很多新词,但大多数停留在言语中,进入语言层面的较少,也就是说,谐音法的修辞色彩比较明显。不少谐音词实际上是既有词的网络变体,是既有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衍生物,它们必须依附既有词才能存在,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网络词的形式多样,其造词材料丰富,造词方法新颖。表面上看,数量庞大的网络词似乎隐约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但是,从哲学角度来说,大部分网络词都蕴含着解构倾向。网络词之所以与既有词如此天差地别,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造词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造成的。网络词的创制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天然地具有一种反叛意识,力图从多方面凸显出与既有规则不相容的一面,在创制新词时,他们求新求变,在既有词的基础上,通过撕裂、拼接、剪贴、嫁接等手段,努力使创制结果具有全新的面貌。而网络交际的书写性、匿名性又为解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造词是新词产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创制新词,而不同阶段的新词创制又有着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受到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制约。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一政策无疑将持续下去,同时新词的创制也会继续进行下去。而造词研究同时涉及语言要素、社会要素和人的要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时期的造词主体的心理特征、对各种材料和方法的取舍、组合,以及造词对构词、语用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12-16
  • 英文摘要16-22
  • 第一章 绪论22-51
  • 第一节 汉语造词研究概述22-43
  • 1.1 术语及其相关研究22-24
  • 1.2 系统的造词法研究24-33
  • 1.3 造词的专项研究33-37
  • 1.4 新词的造词研究37-38
  • 1.5 造词研究现状简评38-43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43-46
  • 3.1 新词的界定43-44
  • 3.2 新词造词研究的意义44-46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46-51
  • 4.1 词的判定及语料来源46-48
  • 4.2 研究理论与方法48-51
  • 第二章 新时期新词的造词基础51-65
  • 第一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社会基础51-57
  • 第二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认识基础57-62
  • 2.1 联想范围更加广泛58-59
  • 2.2 联想领域的倾向性发生改变59-60
  • 2.3 联想的连续效应60-62
  • 第三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语言基础62-65
  • 3.1 新时期的单纯词素62-63
  • 3.2 新时期的合成词素63-65
  • 第三章 造词中的词素义非范畴化65-100
  • 第一节 造词材料与造词理据65-67
  • 第二节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和词素义67-71
  • 2.1 范畴、概念与词义67-69
  • 2.2 词义的范畴属性和词素义的范畴属性69-71
  • 第三节 造词与词素义非范畴化71-84
  • 3.1 范畴化、非范畴化与再范畴化71-75
  • 3.2 词素义非范畴化与造词的关系75-77
  • 3.3 词素义非范畴化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77-81
  • 3.4 词素义非范畴化的途径81-84
  • 第四节 多义词素与词素义范畴调整84-87
  • 第五节 新时期词素义非范畴化的特点87-93
  • 5.1 新词的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87-90
  • 5.2 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的原因90-93
  • 第六节 个案考察——“被XX”的非范畴化93-100
  • 6.1 “被XX”整体语义复杂化93-96
  • 6.2 “被XX”中组成成分的属性变化96-97
  • 6.3 “被XX”的语用特点97-100
  • 第四章 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100-121
  • 第一节 音节材料与新时期的音译词100-112
  • 1.1 新时期音译词产生的原因101-104
  • 1.2 外来词素汉化与造词104-106
  • 1.3 增意音译法与商标译名106-112
  • 第二节 蔚为可观的字母词112-121
  • 2.1 字母词形成的基础形式113-114
  • 2.2 字母词的词义透明度114-118
  • 2.3 字母词的价值和意义118-121
  • 第五章 新词中运用突出的造词法121-152
  • 第一节 新时期的简缩法121-132
  • 1.1 简缩法的造词规则122-125
  • 1.2 新时期简缩造词的特点125-130
  • 1.3 简缩法高频使用的原因130-132
  • 第二节 类推法创造新词132-138
  • 2.1 类推法的使用基础133-135
  • 2.2 新时期类推法的特点135-137
  • 2.3 类推法的作用137-138
  • 第三节 多种方法合力造词138-141
  • 第四节 新时期造词的特点141-142
  • 第五节 从造词看新词的戏谑色彩142-152
  • 5.1 戏谑色彩的特点143-145
  • 5.2 戏谑色彩的生成途径145-147
  • 5.3 戏谑色彩的存在方式147-149
  • 5.4 戏谑色彩的风行原因149-152
  • 第六章 网络词造词研究152-177
  • 第一节 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153-156
  • 1.1 什么是网络词153-155
  • 1.2 网络词的地位155-156
  • 第二节 网络词的造词材料156-161
  • 第三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法161-164
  • 第四节 谐音法与网络造词164-168
  • 4.1 谐音的材料164-165
  • 4.2 谐音的类型165-167
  • 4.3 谐音法与新时期的同音词167-168
  • 第五节 网络造词中的解构倾向168-177
  • 5.1 颠覆传统语言规范169-170
  • 5.2 打破固有交际原则170-171
  • 5.3 无处不在的戏仿171-173
  • 5.4 网络语境下的解构成因173-177
  • 结语177-180
  • 附录 新时期新词汇总180-216
  • 参考文献216-224
  • 致谢224-22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27-228
  • 附件2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莹;;“被”族新词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刘鸿雁;;“X女”族新词语的产生方式与特点[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立;;论汉语拼音字母词读音的民族性与国际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谭宏姣,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章宜华;信息时代新词的产生与构造理据[J];辞书研究;2003年05期

8 李行健;读《新词语大词典》[J];辞书研究;2004年01期

9 刘瑞明;谐音造词法研究是提高辞书质量的一大途径[J];辞书研究;2005年01期

10 贺川生;美国语言新产业调查报告:品牌命名[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1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91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