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07:28

  本文关键词: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梅关古道 文化线路 演变 价值 保护


【摘要】:本论文是以位于赣粤地区的梅关古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物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为主,结合梅关古道实地调查分析,从文化线路的视野剖析梅关古道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具有的价值。研究目的有两个:(1)以文化线路视角研究梅关古道的遗产价值,即梅关古道多层次的价值体系是在人类持续的迁徙与各种交流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需要将梅关古道作为一种文化线路来提升其整体价值的认知;(2)为了更好地保护梅关古道文化线路遗产。通过探讨梅关古道演变过程,可以有助于理解梅关古道及其各要素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再找出对梅关古道保护、管理及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首先研究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发展。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中各种构成要素的发展都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密切影响,这些因素成为梅关古道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以文化线路的视角研究梅关古道的价值,并构建出梅关古道多层次的构成体系,将其作为对梅关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础。连接赣粤地区的梅关古道是大运河向南的延伸,它修通以后真正形成了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本文在充分发掘沿线的各类古迹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文化定位。因此,对梅关古道历史演变及保护的研究是对文化线路遗产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梅关古道 文化线路 演变 价值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8.4
【目录】:
  • 中文摘要15-16
  • ABSTRACT16-17
  • 绪论17-47
  • 1.1 研究背景17-21
  • 1.1.1 我国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17-18
  • 1.1.2 有关“文化线路”的理论与实践18-20
  • 1.1.3 被忽视的梅关古道遗产线路20-21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21-22
  • 1.2.1 以文化线路视角研究梅关古道的遗产价值21
  • 1.2.2 研究梅关古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的文化遗产21-22
  • 1.2.3 研究意义22
  • 1.3 相关理论与基本术语22-26
  • 1.3.1 相关理论22-24
  • 1.3.2 基本术语24-26
  • 1.4 研究文献综述26-32
  • 1.4.1 文化线路研究的国际文献26-30
  • 1.4.2 国内文化线路研究文献30-31
  • 1.4.3 梅关古道的研究综述31-32
  • 1.5 研究内容与范围32-34
  • 1.5.1 研究内容32-33
  • 1.5.2 研究范围33-34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34-38
  • 1.6.1 研究思路34
  • 1.6.2 研究方法34-35
  • 1.6.3 论文结构35-36
  • 1.6.4 研究框架36-38
  • 1.7 预期目标与创新38-41
  • 1.7.1 研究目标38-39
  • 1.7.2 创新之处39-41
  • 本章注释41-47
  • 第一章 梅关古道的概述47-51
  • 1.1 地理环境47
  • 1.2 空间结构47-50
  • 1.3 功能与作用50-51
  • 第二章 梅关古道的形成期(716-1266年)51-77
  • 2.1 梅关古道的开凿51-56
  • 2.1.1 梅关古道周围的自然环境51
  • 2.1.2 梅关古道开凿以前赣粤地区的交通线路51-53
  • 2.1.3 梅关古道开凿的政治与经济因素53-55
  • 2.1.4 梅关古道的选址与开凿55-56
  • 2.2 梅关古道中驿站与梅关的设置56-60
  • 2.2.1 梅关古道作为官方驿道与驿站的设立56-58
  • 2.2.2 梅关关楼的修建58-60
  • 2.2.3 统治者对驿站与梅关的管理60
  • 2.3 梅关古道中街巷与府城的形成60-69
  • 2.3.1 移民的出现60-64
  • 2.3.2 珠玑巷的形成64-68
  • 2.3.3 南雄府城的修建68-69
  • 2.4 梅关古道中文化设施的形成69-71
  • 2.4.1 书院的兴起69-70
  • 2.4.2 寺庙与古塔的兴建70-71
  • 2.5 梅关古道形成时期的特点71-73
  • 本章注释73-77
  • 第三章 梅关古道的发展期(1267-1756年)77-103
  • 3.1 梅关古道的修缮与扩建77-81
  • 3.1.1 梅关古道修缮的社会背景77-78
  • 3.1.2 道路的整修与扩展78-81
  • 3.1.3 梅关古道中修筑桥梁81
  • 3.2 梅关古道中驿站与街巷的发展81-89
  • 3.2.1 京广驿道的形成带给梅关古道发展契机81-83
  • 3.2.2 驿站规模的扩展83-88
  • 3.2.3 驿铺的形成88-89
  • 3.3 梅关古道中城镇的发展89-96
  • 3.3.1 商品运输中转站的设置89-91
  • 3.3.2 通济镇的兴建91
  • 3.3.3 南雄与南安府城的扩建91-96
  • 3.4 梅关古道中文化设施的发展96-99
  • 3.4.1 书院的发展96-98
  • 3.4.2 寺庙建筑的发展98-99
  • 3.5 梅关古道发展时期的特点99-100
  • 本章注释100-103
  • 第四章 梅关古道由盛转衰时期(1757-1949年)103-134
  • 4.1 梅关古道的修缮103-107
  • 4.1.1 清政府实施“独口通商”的政策103-104
  • 4.1.2 梅关古道的修缮104-105
  • 4.1.3 梅关古道的历代修缮105-107
  • 4.2 梅关古道中驿铺与街市的兴盛107-114
  • 4.2.1 梅关古道中商品的流通与税关的设置107-109
  • 4.2.2 驿铺的发展109-110
  • 4.2.3 商业街市的发展110-114
  • 4.3 梅关古道中村落与城镇的发展114-123
  • 4.3.1 移民对山区的开发114-116
  • 4.3.2 梅关古道中村落的兴起116-118
  • 4.3.3 梅关古道中城镇的建设118-123
  • 4.4 梅关古道中商业贸易的变化123-126
  • 4.4.1 清政府实施“五口通商”的政策123
  • 4.4.2 梅关古道中赣粤贸易的发展123-124
  • 4.4.3 梅关古道中工业设施的兴起124-126
  • 4.5 梅关古道功能的转变126-128
  • 4.5.1 近代革命中梅关古道的军事作用126-127
  • 4.5.2 梅关古道中城镇街巷的变化127-128
  • 4.6 梅关古道转变时期的特征128-130
  • 本章注释130-134
  • 第五章 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价值的阐释134-153
  • 5.1 梅关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界定134-136
  • 5.1.1 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134
  • 5.1.2 梅关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界定134-136
  • 5.2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构成体系136-142
  • 5.2.1 基于历史性自然景观的线路137-138
  • 5.2.2 基于文化遗产分布的遗产线路138-140
  • 5.2.3 以村落为单元形成的文化空间的线路140
  • 5.2.4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体系的构成140-142
  • 5.3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142-147
  • 5.3.1 整体价值142-143
  • 5.3.2 历史文化价值143-146
  • 5.3.3 文化遗产价值146-147
  • 5.4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功能价值147-152
  • 5.4.1 形成时期的主导功能148-149
  • 5.4.2 发展时期的商贸功能149-150
  • 5.4.3 转变时期的军事功能150
  • 5.4.4 现代时期中梅关古道的文化休闲功能150
  • 5.4.5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发展价值150-152
  • 本章注释152-153
  • 第六章 梅关古道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53-207
  • 6.1 梅关古道中的文物保护单位153-177
  • 6.1.1 当地政府对梅关古道的维护与管理153-155
  • 6.1.2 梅关古道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5-161
  • 6.1.3 梅关古道中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1-172
  • 6.1.4 梅关古道中其它历史遗迹172-177
  • 6.2 梅关古道中村落的发展现状177-193
  • 6.2.1 村落形态的发展177-179
  • 6.2.2 村落的空间布局179-187
  • 6.2.3 村落建筑的类型187-193
  • 6.3 梅关古道中形成的无形遗产193-199
  • 6.3.1 民间风俗193-196
  • 6.3.2 文学诗词的流传196-198
  • 6.3.3 珠玑古巷中形成的移民文化198-199
  • 6.4 梅关古道中存在的问题199-204
  • 6.4.1 梅关古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局限性199-201
  • 6.4.2 缺少对梅关古道整体价值的认知201
  • 6.4.3 缺少对梅关古道中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201-202
  • 6.4.4 梅关古道中的古迹缺少专业性的保护202
  • 6.4.5 梅关古道的保护缺少公众意识与公众参与202-204
  • 本章注释204-207
  • 第七章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保护与规划研究207-230
  • 7.1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实例207-212
  • 7.1.1 纪伊山圣地与朝圣线路以及周围文化景观208-210
  • 7.1.2 米迪运河210-212
  • 7.2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的内容212-215
  • 7.2.1 历史性自然景观的保护212-213
  • 7.2.2 物质遗产的保护213-214
  • 7.2.3 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214-215
  • 7.3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215-221
  • 7.3.1 由“点”提升到“面”的整体保护215
  • 7.3.2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区”的划定215-220
  • 7.3.3 保护的原则与要求220-221
  • 7.4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保护方法221-223
  • 7.4.1 建立完整的文献档案221-222
  • 7.4.2 分类、分级的保护方法222-223
  • 7.4.3 多元主体的保护模式223
  • 7.5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的区域发展223-229
  • 7.5.1 梅关古道发展的目标223-224
  • 7.5.2 提升梅关古道中居民生活的品质224-225
  • 7.5.3 适度的区域旅游发展225-229
  • 本章注释229-230
  • 结论230-235
  • 1.1 梅关古道形成的必然性230-231
  • 1.2 南北经济交流对梅关古道产生的重要影响231-232
  • 1.3 移民迁徙对梅关古道产生的重要影响232
  • 1.4 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具有的重要价值232-233
  • 1.5 对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意义233-234
  • 1.6 后续研究234-235
  • 参考文献235-246
  • 附录1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6-247
  • 附录2 梅关古道文化线路中现存的各类文化古迹247-248
  • 附录3 各历史时期的梅关古道图248-254
  • 致谢254-2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2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3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4 饶伟新;赣南地方文献与大庾岭梅关的文化象征意义[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6期

5 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J];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01期

6 王元林;唐开元后的梅岭道与中外商贸交流[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胡水凤;繁华的大庾岭古商道[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8 廖声丰;清代赣关税收的变化与大庾岭商路的商品流通[J];历史档案;2001年04期

9 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J];史林;2013年03期

10 张素容;;大庾岭路与清代南雄州之虚粮[J];清史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峰;[N];中国旅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运良;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怀宇;古代大庾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陈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施然;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黎培杨;中国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29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829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