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22:37

  本文关键词: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英汉人体词 一词多义 取象点 隐喻和转喻 转义范畴


【摘要】: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一词多义是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不管是中国古代哲人通过对人类认知规律的探索而提出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还是西方哲人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说明了“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作为认知主体在人类的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通过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的对比研究,对于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词义延伸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英汉人体词认知取象点和词义延伸的转义范畴的研究。对英汉人体词认知取象点的研究指的是对人体词认知特征的提取,人类会根据词的所指对象在基于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心理意象,也就是“认知取象”,人体名词的认知取象主要是根据形貌、位置和功能三个维度进行取象的,这种取象特征会成为词义拓展和演变的意义基因。对人体词转义范畴的研究包括人体词的转义义项所涉及的范畴的数量,同时也包括每一个范畴所涉及的义项的数量。范畴化涉及到认知主体对世界的划分标准,因此也体现了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因此考察英汉人体词的认知取象和转义范畴就可以考察英汉民族的思维的差异性和共性。 一词多义的拓展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原型范畴理论。由于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因此通过对英汉人体词的词义延伸规律的比较,可以揭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认知规律的异同。正如维科(1989:201)所言:“人类通过隐喻认知方式就把自己变成了整个世界。”一直以来,一词多义往往是认知语言学家内省的结果,缺乏鲜活的语料和实证研究,或者仅仅局限于单语种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权威的英汉词典,,通过大量的语料和词义拓展图示证明词义的拓展并不是任意的,词义的拓展蕴含了“人是原因”的重要哲学理念,是在隐喻和转喻的基础上呈辐射式和鱼贯式向外拓展的,其中隐喻对词义延伸的影响是辐射式的,而转喻对词义的影响是鱼贯式的或叫连锁式的。 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也是其它一切概念的起点,可称为认知的“元概念”,因此对人体词的系统考察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具有溯本求源的作用。同时,语言本身是思维的反映,“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萨丕尔《语言论》),认知语言学通过把认知主体“人”纳入研究范围,不仅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也具有重要的触及语言本质的认知属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的系统化的实证认知对比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尤其是从认知取象点和词义拓展的转义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也是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之一。 本论文把英汉人体词分成头部人体词、躯干人体词和内脏器官人体词,分别对词义延伸的数量和转义范畴两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系统化研究。同时从头部、躯干、内脏词中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英汉对比研究,并对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原因方面的探索,这三组人体词分别是头部人体词“鼻/nose”、躯干人体词“手/hand”、内脏人体词“心/heart”,而转义范畴是根据詹卫东(2001)和崔希亮(2002)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目标驱动的原则下划分为十一个范畴,希望通过个案研究促进系统化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揭示英汉人体词词义拓展的基本规律、认知取象的基本规律、词义拓展后的转义范畴的规律,通过英汉对比,揭示英汉民族的思维异同。 本文还阐述了英汉民族在建构词义、词义取象、认知突显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为了更好地说明英汉人体词词义建构的过程,引入了“框架语义理论”,并通过选取英汉人体词的个案进行了实证阐释。 本文第六章把隐喻、转喻、原型和框架理论进行整合,构建英汉民族对词义认知拓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词多义的“认知地图”,指出这几者认知属性的一致性。同时对一词多义出现的原因以及隐喻、转喻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是利用中西方哲学中的相似性对一词多义进行了理论提升,指出了隐喻和转喻的哲学身份。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法以及个案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本研究通过把语言现象纳入认知机制而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描写,通过语言的认知性质和词义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展现英汉民族的认知过程。本研究不仅对于了解英汉民族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丰富语义学理论、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汉人体词 一词多义 取象点 隐喻和转喻 转义范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3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8
  • 第一章 绪论18-42
  • 1.1. 研究背景18-21
  • 1.2. 一词多义的文献综述21-33
  • 1.2.1 对一词多义的传统研究23-27
  • 1.2.1.1 语义学初期的一词多义研究23-24
  • 1.2.1.2 古典主义对多义现象的研究24-25
  • 1.2.1.3 结构主义对一词多义的研究25-26
  • 1.2.1.4 生成语义学对一词多义的研究26-27
  • 1.2.1.5 对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27
  • 1.2.2. 认知与词义的关系27-30
  • 1.2.2.1. 词的产生与发展27-28
  • 1.2.2.2. 认知与一词多义28-30
  • 1.2.3. 为何选择人体词作为一词多义的切入点30
  • 1.2.4. 目前认知语言学对多义现象的研究30-33
  • 1.2.4.1.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31-32
  • 1.2.4.2. 从语义的角度32
  • 1.2.4.3. 从文化的角度32-33
  • 1.2.4.4. 从词性转移的语法的范畴33
  • 1.2.4.5. 从词义历时演变的角度33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33-34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意义34-36
  • 1.5. 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目标36-38
  • 1.5.1 研究思路36
  • 1.5.2 研究方法36-38
  • 1.5.2.1 对比研究法36-37
  • 1.5.2.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37
  • 1.5.2.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37
  • 1.5.2.4 点面结合法37-38
  • 1.5.2.5 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法38
  • 1.5.2.6 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8
  • 1.6.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38-40
  • 1.7. 人体名词的定义及考察范围40-41
  • 1.8.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41
  • 1.9 本章小结41-42
  • 第二章 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42-79
  • 2.1. 隐喻的认知属性42-50
  • 2.1.1 隐喻的四种学说43-44
  • 2.1.2 概念隐喻的三类型44-48
  • 2.1.2.1 结构隐喻44-45
  • 2.1.2.2 本体隐喻45-48
  • 2.1.3 概念隐喻的两大属性48-49
  • 2.1.3.1 系统性48
  • 2.1.3.2 文化性48-49
  • 2.1.4 小结49-50
  • 2.2 隐喻的工作机制50-53
  • 2.2.1 隐喻就是转换生成50
  • 2.2.2 人体是认知存在的物质基础50
  • 2.2.3 隐喻与相似性50-52
  • 2.2.3.1 形貌相似51
  • 2.2.3.2 位置相似51
  • 2.2.3.3 功能相似51-52
  • 2.2.4 隐喻与映射理论52
  • 2.2.5 隐喻与意象图式52-53
  • 2.3. 转喻53-57
  • 2.3.1 转喻的定义和本质特征53
  • 2.3.2 转喻的类型53-57
  • 2.3.2.1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54-55
  • 2.3.2.2 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55-57
  • 2.4.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57-60
  • 2.4.1.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57-58
  • 2.4.2. 隐喻和转喻构成一个连续统58-60
  • 2.5. 转喻与 ICM60-63
  • 2.5.1. 理想化认知模型含义(ICM)60-61
  • 2.5.2. 建构 ICM 的四种原则61-62
  • 2.5.2.1. 命题结构原则61
  • 2.5.2.2. 意象图式原则61
  • 2.5.2.3. 隐喻映射原则61-62
  • 2.5.2.4. 转喻映射原则62
  • 2.5.3. ICM 与语义解释62-63
  • 2.5.3.1. 客观主义的缺陷62
  • 2.5.3.2. ICM 理论的解释力62-63
  • 2.6. 隐喻、转喻、ICM 与一词多义63-69
  • 2.6.1 隐喻互动论与一词多义63
  • 2.6.2 ICM 与一词多义63
  • 2.6.3 认知体验论的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63-66
  • 2.6.4. 以隐喻和转喻机制为基础的一词多义个案研究—以“blood”为例66-69
  • 2.7. 原型和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69-78
  • 2.7.1 何为范畴69-70
  • 2.7.2 经典范畴理论70-72
  • 2.7.3 原型范畴理论72-78
  • 2.7.3.1 原型72-73
  • 2.7.3.2 家族相似性73-74
  • 2.7.3.3 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74
  • 2.7.3.4 原型范畴论对语义研究的影响74-76
  • 2.7.3.5 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76-77
  • 2.7.3.6. 词义延伸的外在因素77
  • 2.7.3.7. 词义延伸的内在因素77-78
  • 2.8. 本章小结78-79
  • 第三章 英汉人体词多义义项系统对比研究79-118
  • 3.1 意义与语义特征79-84
  • 3.1.1 人体名词的本义80
  • 3.1.2 人体名词与一般名词的共性80-84
  • 3.1.2.1 客观性80-81
  • 3.1.2.2 变化性81-82
  • 3.1.2.3 多义性82-83
  • 3.1.2.4 文化性83-84
  • 3.2. “意象”与认知的关系84-85
  • 3.3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的义项数量对比85-100
  • 3.3.1. 英汉头部人体词对比86-89
  • 3.3.1.1. 英汉头部人体词引申义数量共性特征87-88
  • 3.3.1.2. 英汉头部人体词引申义数量个性特征88
  • 3.3.1.3. 英汉头部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共性特征88
  • 3.3.1.4. 英汉头部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个性特征88-89
  • 3.3.1.5. 英汉头部人体词小结89
  • 3.3.2. 英汉身体人体词对比89-96
  • 3.3.2.1. 英汉身体人体词引申义数量共性特征91
  • 3.3.2.2. 英汉身体人体词引申义数量个性特征91
  • 3.3.2.3. 英汉身体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共性特征91-95
  • 3.3.2.4. 英汉身体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个性特征95-96
  • 3.3.2.5. 英汉身体人体词小结96
  • 3.3.3. 英汉内脏人体词对比96-100
  • 3.3.3.1. 英汉内脏人体词引申义数量共性特征97-99
  • 3.3.3.2. 英汉内脏人体词引申义数量个性特征99
  • 3.3.3.3. 英汉内脏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共性特征99-100
  • 3.3.3.4. 英汉内脏人体词引申义取象点个性特征100
  • 3.3.3.5. 英汉内脏人体词小结100
  • 3.4. 英汉人体词头部、身体和内脏器官最高引申义分析100-106
  • 3.4.1. 英汉头部人体词“头/head”最高引申义分析100-101
  • 3.4.2. 英汉身体词“体”和“back”最高引申义分析101-104
  • 3.4.2.1. 汉语“体”最高引申义分析101-102
  • 3.4.2.2. 英语“back”最高引申义分析102-104
  • 3.4.3. 英汉内脏词“心/heart”最高引申义分析104-106
  • 3.4.3.1. “心”的功能义项统计105
  • 3.4.3.2. “heart”的功能义项统计105-106
  • 3.5. 英汉人体词整体转义数量106-110
  • 3.5.1. 英汉人体词整体转义数量的共性对比106-109
  • 3.5.2. 英汉人体词整体转义数量的个性对比109-110
  • 3.6. 英汉人体词义整体转义取象点110-115
  • 3.6.1. 英汉人体词义整体转义取象点共性对比111-112
  • 3.6.2. 英汉人体词义整体转义取象点个性对比112-115
  • 3.6.2.1. 形貌隐喻义112-114
  • 3.6.2.2. 位置隐喻义114-115
  • 3.6.2.3. 功能隐喻义115
  • 3.7. 本章小结115-118
  • 第四章 英汉人体词个案研究及转义范畴系统对比研究118-187
  • 4.1. “鼻”和“nose”词义比较118-137
  • 4.1.1. “鼻”的词义内容118-125
  • 4.1.1.1. 由“鼻子”的物理存在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19-120
  • 4.1.1.2. 由“鼻子”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20-121
  • 4.1.1.3. “鼻子”的转义语义范畴121-125
  • 4.1.2. “nose”词义内容125-131
  • 4.1.2.1 由“nose”的物理存在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26-127
  • 4.1.2.2. 由“nose”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27-129
  • 4.1.2.3. “nose”的转义义项范畴分布规律129-130
  • 4.1.2.4. “nose”出现转义范畴空缺的原因130-131
  • 4.1.2.5. 英语“nose”与汉语“鼻子”语义范畴分布对比131
  • 4.1.3. “鼻子”和“nose”通过隐喻和转喻由原型引申的词义引申规律131-137
  • 4.1.3.1 “鼻”和“nose”通过隐喻引申的转义义项131-134
  • 4.1.3.2 “鼻”和“nose”通过转喻引申的转义义项134-136
  • 4.1.3.3 “鼻”和“nose”的隐喻、转喻意义对比136-137
  • 4.2 “手”和“hand”137-159
  • 4.2.1 “手”的义项转义规律137-145
  • 4.2.1.1 由“手”的物理特征延伸而来的转义138-139
  • 4.2.1.2 由“手”的功能特征延伸而来的转义139-143
  • 4.2.1.3 “手”转义义项的范畴规律143-145
  • 4.2.2 英语“hand”词义义项分布规律145-159
  • 4.2.2.1 由“hand”的物理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45-146
  • 4.2.2.2 由“hand”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义项146-151
  • 4.2.2.3.“hand”转义义项的范畴分布151-155
  • 4.2.2.4. “手”和“hand”通过隐喻和转喻由原型引申的词义引申规律155-158
  • 4.2.2.5. “手”与“hand”词义取象倾向比较158-159
  • 4.3. “心”和“heart”语义义项分布规律159-177
  • 4.3.1. “心”的义项转义规律159-166
  • 4.3.1.1. “心”的物理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60-161
  • 4.3.1.2. “心”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161-164
  • 4.3.1.3. “心”的转义义项范畴分布规律164-166
  • 4.3.2 “heart”的语义义项转义规律166-173
  • 4.3.2.1. 由“heart”的物理特征引申出的义项167-169
  • 4.3.2.2. 由“heart”的功能特征引申出的义项169-171
  • 4.3.2.3. “heart”的语义转义范畴分布规律171-172
  • 4.3.2.4. “heart”转义义项范畴分布规律原因172-173
  • 4.3.3. “心”和“heart”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词义引申规律173-176
  • 4.3.3.1. “心”和“heart”的隐喻义项173-175
  • 4.3.3.2. “心”和“heart”的转喻义项175-176
  • 4.3.4. “心”和“heart”词义取象倾向规律比较176-177
  • 4.4. 小结177-178
  • 4.5. 英汉人体词转义范畴系统对比研究178-185
  • 4.5.1. 英汉头部人体词转义范畴对比178-180
  • 4.5.2. 英汉躯干人体词转义范畴对比180-183
  • 4.5.3. 英汉内脏人体词转义范畴对比183-184
  • 4.5.4. 影响转义范畴的认知因素184-185
  • 4.5.4.1. 认知的突显性185
  • 4.5.4.2. 认知的便捷性185
  • 4.6. 本章小结185-187
  • 第五章 英汉人体词词义建构的基础187-221
  • 5.1. 人类都具有相似的生理经验187-188
  • 5.2. 语言与词义的体验性188-191
  • 5.3. 英汉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认知思维191-193
  • 5.4. 英汉语不同的文化模式193-194
  • 5.5. 英汉语不同的文化模式影响下的认知框架194-212
  • 5.5.1. 认知框架的界定194-195
  • 5.5.2. 框架的语义学性质195-196
  • 5.5.3. 框架理论的实用性196-197
  • 5.5.4. 英汉不同的文化框架对词义的影响197-198
  • 5.5.5. 认知框架理论与一词多义198-200
  • 5.5.6. 框架与英汉人体词的一词多义200-203
  • 5.5.6.1. 英汉人体词在同一个身体域内的词义拓展201-202
  • 5.5.6.2. 英汉人体词在跨越同一个身体域进行的词义拓展202-203
  • 5.5.7. 认知框架下英汉人体词个案分析“头”和“eye”203-212
  • 5.5.7.1. “头”的框架语义分析203-208
  • 5.5.7.2. “eye”的框架语义分析208-211
  • 5.5.7.3. 小结211-212
  • 5.6. 语义范畴的跨界基础212-219
  • 5.6.1. 客观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212-214
  • 5.6.2. 主观上人类的求新求变的意识和隐喻范畴错置的本质214-215
  • 5.6.3. 英汉民族认知上的相似性215-219
  • 5.6.3.1. 物理上的认知相似性215-216
  • 5.6.3.2. 心理上的认知相似性216
  • 5.6.3.3. 认知取象上的相似性216-218
  • 5.6.3.4. 神经-生理机制的相似性218-219
  • 5.7 小结219-221
  • 第六章 一词多义研究的认知整合和哲学反思221-228
  • 6.1. 一词多义的认知整合221-225
  • 6.1.1. 对“鼻/nose”的框架语义再分析221-222
  • 6.1.2. 对“手/hand”的框架语义再分析222-223
  • 6.1.3. 对“心/heart”的框架语义再分析223-225
  • 6.1.4. 一词多义研究对英汉民族认知特征的启示225
  • 6.2. 一词多义的哲学身份:转换生成的三225-227
  • 6.3. 小结227-228
  • 第七章 结语228-233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228-229
  •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229-230
  • 7.3. 本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展望230-233
  • 7.3.1. 本研究的局限230-231
  • 7.3.2. 研究展望231-233
  • 参考文献233-244
  • 附录Ⅰ244-252
  • 附录Ⅱ252-2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 谢信一;叶蜚声;;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下)[J];国外语言学;1992年03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覃德英;周桂香;;汉英“心”义探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2期

6 杨德龙,杨小洪;汉语文化鼻赋值的溯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8 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9 高明乐,朱文俊;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10 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2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852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