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会话中人称指代引入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5 12:20

  本文选题:人称指代 切入点:认知语言学 出处:《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从人称指代的认知地位出发,通过分析指称使用者对不同认知地位的判断,进一步揭示了自然会话中人称指代引入过程中的指称使用、语篇特征以及策略选择规律。研究表明,人称指代引入前策略的使用对于指称的成功引入至关重要,而在引入过程中指称使用者对听话人认知地位的判断直接影响了人称指代语的使用形式及篇章策略的选择。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ognitive position of person anaphora, this paper further reveals the referential us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ersonal anaphora in natural conversation by analyzing the judgment of reference users on different cognitive posi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use of pre-strategy of personal referenc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re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tion, the referential user's judgment of the hearer's cognitive posi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use of personal anaphora and the choice of text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自然会话语料库的汉英指称偏误及修正机制对比研究”(06BYY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文;;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表达选择——专名还是有定描述语?[J];现代外语;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棠;王冲;;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人称指称对比研究——以24篇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马文;;会话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娅蓉;教师启动的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艳梅;网络会话语体的照应修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棠;中英政治演讲中的人称指称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文;会话照应修正的认知可及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马文;;会话语篇中指称阻碍的产生与修正[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立伟;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十年调查与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赵蓉;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概论》简介[J];外语界;2002年04期

3 B.Lewandowska-Tomaszczyk ,K.Turewicz ,卢植;《今日认知语言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4 张荣建;会话分析与批判会话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会议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文旭,肖开容,林海明;认知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纪实[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张绍全;文旭;;认知语言学大视野——《牛津认知语言学手册》点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刘运同;会话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苏晓军,杨Zs,杨敏;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稳步发展、日趋成熟——“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廖巧云;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言学》述介[J];现代外语;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黄新祥;;词类转换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丹婷;会话中的修正现象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2 刘慧;动词后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郭凤霞;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论诗性隐喻翻译的两个世界忠实再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广华;中英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黄杉;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幽默的阐释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曹艳琴;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情感隐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3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63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