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

发布时间:2017-03-23 10:02

  本文关键词: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作为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要么和社会现象及社会事件相契合,要么和人们的集体情绪或大众心理相关联,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影响力。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及广泛扩散,不仅是一种传播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笔者意图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透视当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让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事物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所用,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首先从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入手,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动力。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建构了一个“公共空间”,全民参与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广度,意见整合则形成了网络流行语的深度。除此之外,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还离不开大众的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是被大众创造并传播开来的,人们本着对社会现实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或者是追新求异的娱乐和消遣心理,把网络流行语当作宣泄情绪和释放压力的渠道,因此,网络流行语也成了社会心态的一种镜像。 其次,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源于其语言符号及符号所承载的意义。网络流行语在其符号传播过程中,与某些特定社会事件相联系,往往会脱离其原有的意义,产生新的所指。网络流行语意指的动态性体现为其意义的“建构”、“变化”、“消解”或“强化”,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符号传播,便可发现网络流行语符号意义的推陈出新,其主要根源在于传者与受众之间编码与解码的冲突。在网络语境中,受众对传者或协商、或抵制的解码方式导致网络流行语具有多种含义,赋予网络流行语以新的意指。此外,网络流行语的符号意义不仅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实践中,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或戏仿的手法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正因如此,网络流行语为人们带来了话语的狂欢,使网民话语的互动性和公共性得以增强。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狂欢的背后是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在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借用费斯克的文化快感理论,受众具有主动性,他们具有生产意义的能力,大众正是通过“逃避”和“对抗”来生产意义和快感。在这层意义上,网络流行语拓宽了亚文化的传播空间,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作为新生事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但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网络流行语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冲击,并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偏激或迷惘的情绪,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鉴于此,我们应该对网络流行语加以规范和引导,政府要做好“管理者”,媒体要当好“把关人”,网民也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共同为建设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而努力。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符号传播 话语 亚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16-31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概述16-20
  • 第二节 网络空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20-25
  • 第三节 社会心态:作为镜像的网络流行语25-31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传播31-45
  • 第一节 别出新裁:网络语言的能指和所指31-35
  • 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31-32
  • 二、符号意义的新生:网络语言的新所指32-35
  • 第二节 意义生成:传播中的编码与解码35-41
  • 一、意义的建构:编码与解码35-37
  • 二、意义的变化:“传”“受”冲突37-40
  • 三、意义的消解或强化40-41
  • 第三节 以“我爸是李刚”为例分析其符号传播过程及意义演变41-45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探析45-56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戏仿45-48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与话语狂欢48-52
  • 第三节 作为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52-56
  • 第五章 对网络流行语的反思56-64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56-60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与引导60-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72
  • 后记7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喜来神;;网络流行语 很好很强大[J];互联网天地;2009年01期

2 段乐蒙 ;;盘点2009网络流行语[J];走向世界;2010年02期

3 乐晋霞;;青少年流行语的来源及其影响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3期

4 谷向伟;;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吴烽;;盘点2008流行语[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年Z1期

6 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年04期

7 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8 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年06期

9 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青少年心理变化[J];电影评介;2009年08期

10 孟英丽;;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影响下的语言变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郁;邱慧;;90后高中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新特点探析——以贵州省花溪区清华中学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展照英;;浅谈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区别[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史中琦;张普;;基于DCC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流行语类型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安琛;;试论网络语言的社会适应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桂英;;我对网络语言的认识[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词汇变异小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亚红 李京华;网络新词有深意,嬉笑调侃莫轻看[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振兴;“做俯卧撑”一词井喷的背后[N];青岛日报;2008年

3 易艳刚;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鲜活印记[N];中国改革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喧嚣的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鲜活印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张雪莹;冷静对待网络流行语[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高赛;网络语言能否“转正”[N];光明日报;2010年

7 小钟;网络语言 在流行的"新方言"[N];苏州日报;2006年

8 周武;上海立法禁止乱用网络语言[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流行语何以如此给力[N];解放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唐景莉;2008年度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张健;传媒新词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付丹;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维莎;公共政治话语中以术语为手段的掩饰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克花;从“贾君鹏现象”看网络语言的传播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游;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徐国强;网络语言与中学生用语用词规范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阳;俄语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帆;“火星文”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阮玮;网络商店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早垒;中英文中的网络语言[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63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