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的影响: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5:16

  本文关键词: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的影响: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在基于使用隐喻观的理论支撑下,并在国内外基于使用隐喻研究以及频次与隐喻研究的相关文献基础之上,提出频次效应同样作用于二语习得中的隐喻,从而为二语习得中隐喻也是基于使用的这一理论提供支持。具体而言,在二语环境下,隐喻的可接受度,理解时间以及创造性均受频次的影响。基于这一假设,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的接受性影响如何?(2)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理解有何影响?(3)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应用会产生什么影响?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以及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依据比例抽样原则,来自于山东某所大学的三个教学班的107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的三个实验,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逐一进行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主要发现总结如下: 实验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高低频隐喻的接受度,理解以及创造性应用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换而言之,,与低频隐喻相比,受试者更容易接受以高频隐喻为基本隐喻的表达语句,能够较快地理解这些表达语句,同时在隐喻使用时,更倾向于选用高频隐喻范畴下的表达方式。这表明二语习得中的隐喻无论是在概念层面上还是在语言层面上,都受到频次的影响。这个结果验证了假设,为二语习得中隐喻是基于使用的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中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语言水平、接受新事物速度、对英美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喜爱度以及受其影响的程度总体上与他们对高低频隐喻的接受度、理解时以及创造性应用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次基本隐喻时,则部分呈现出显著相关。这表明,二语环境下,频次对隐喻建构的动力作用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干扰。由于受条件限制,本研究并未逐一进行检测。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在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上均为二语习得中的隐喻研究做出了贡献。在理论上,实验结果验证了频次效应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二语习得中的基于使用隐喻观理论的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大型真实语料库所提供的数据,保证了语言材料来源的真实性,推动了基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隐喻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基于使用的隐喻观为理论支撑,验证了频次效应对隐喻的影响,表明了二语习得中的隐喻同样是在使用中浮现并建构的。因此二语习得中的隐喻教学重心并非只是英汉隐喻思维体系的异同对比,如何让学生更多的接触高质量的隐喻表达,并且帮助他们将干扰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应成为今后隐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为英语教材的编撰和隐喻教学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比较全面地阐述和回顾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首先对实验一的研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然后依次汇报了实验结果和讨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从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三方面对实验二以及实验三进行了汇报。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本研究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研究的启示。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频次效应 隐喻 二语习得 基于使用隐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9
【目录】:
  • List of Abbreviations4-5
  • List of Tables5-6
  • Table of Contents6-9
  • Abstract9-11
  • 摘要11-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8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13-14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4-15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5-16
  •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6-17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7
  • 2.1 Definitions of Key Terms18-19
  • 2.1.1 Metaphor18
  • 2.1.2 Frequency18-19
  • 2.2 The View of UBL on Metaphor19-22
  • 2.2.1 The Theory of UBL19-22
  • 2.2.1.1 The Network/Exemplar Model20-21
  • 2.2.1.2 The View of UBL on SLA21-22
  • 2.2.2 The View of UBL on Metaphor22
  • 2.3 Frequency and Metaphor22-25
  • 2.3.1 Relevant Studies on Frequency Abroad and at Home22-23
  • 2.3.2 The Explanation of Metaphor Motivated by Frequency Effects from the Usage-based Model23-24
  • 2.3.3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Frequency on Metaphor Abroad and at Home24-25
  • 2.4 Summary25-27
  • Chapter Three Experiment 127-38
  • 3.1 Experiment Design27-31
  • 3.1.1 Research Question and Hypothesis27-28
  • 3.1.2 Participants28
  • 3.1.3 Research Instruments28-30
  • 3.1.4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Data Collection30
  • 3.1.5 Data Analysis30-31
  • 3.2 Results31-35
  • 3.2.1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bility of Metaphorical Sentences with Low and High Frequency31-34
  • 3.2.2 The Results for EP, Q1, Q2, Q3,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s: a Correlation Analysis34-35
  • 3.3 Discussions35-38
  • 3.3.1 Discussions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ce in Acceptability for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taphors35-36
  • 3.3.2 Discussion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36-38
  • Chapter Four Experiment 238-49
  • 4.1 Experiment Design38-40
  • 4.1.1 Research Question and Hypothesis38-39
  • 4.1.2 Participants39
  • 4.1.3 Research Instruments39
  • 4.1.4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Data Collection39-40
  • 4.1.5 Data Analysis40
  • 4.2 Results40-45
  • 4.2.1 Differences in the CT of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ical Sentences40-43
  • 4.2.2 The Results for EP, Q1, Q2, Q3, and CT of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s: a Correlation Analysis43-45
  • 4.3 Discussions45-49
  • 4.3.1 Discussions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ce in CT for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s45-46
  • 4.3.2 Discussion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46-49
  • Chapter Five Experimen 349-57
  • 5.1 Experiment Design49-51
  • 5.1.1 Research Question and Hypothesis49
  • 5.1.2 Participants49
  • 5.1.3 Research Instruments49-50
  • 5.1.4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Data Collection50
  • 5.1.5 Data Analysis50-51
  • 5.2 Results51-54
  • 5.2.1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Production Tokens (PTs) for Low and High Frequency51-53
  • 5.2.2 The Results for EP, Q1, Q2, Q3, and Productivity of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s: a Correlation Analysis53-54
  • 5.3 Discussions54-57
  • 5.3.1 Discussions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ce in Acceptability for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Metaphors54-56
  • 5.3.2 Discussion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56-57
  •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57-63
  • 6.1 Major Findings57-59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for Metaphor Research and Metaphor Instruction in SLA59-61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1-63
  • Notes63-64
  • Bibliography64-70
  • Appendixes70-78
  • Appendix Ⅰ70-73
  • Appendix Ⅱ73-75
  • Appendix Ⅲ75-76
  • Appendix IV76-78
  • Acknowledgements78-80
  • Publications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2 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3 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严辰松;;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6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7 孙毅;陈朗;;概念整合理论对概念隐喻观的补偿性阐释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正光;;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9 郑银芳;;隐喻理论及其发展[J];外国语文;2009年06期

10 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迪;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语际迁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夏晓燕;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补充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3 翟红英;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翟海霞;英语隐喻学习中汉语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赵丹;归因论视角下的隐喻迁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频次对二语习得中隐喻的影响: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3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