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

发布时间:2017-04-15 12:14

  本文关键词: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可谓古已有之,但成为一种思潮却是20世纪前后的事。20世纪以来,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蔚然成风,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受这种思潮的影响,现代道德教育理论无不带有相对主义色彩,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亦或隐或显的含有相对主义意味。但相对主义及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历来饱受争议。它在帮助学校道德教育逐渐走出传统教育的阴霾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因而不断为人们所诟病。当前,我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加之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的输入,可谓也面临着相对主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产生于相似背景中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外域文化参照,它给西方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可为我们提供某些启迪和鉴戒。但当前我们对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解仅止于想当然的字面意思,对其并未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因此,本文力图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对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进行系统的历史梳理和深入的理论探讨,追溯其社会和思想渊源,揭示其历史流变,把握其理论内涵,在对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揭示出其对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以期能对正确定位学校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推动和助益。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和理论基础。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是基于社会变革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多元化状态,在汲取相关学科的精神养料及深刻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兴起的。它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具有三大特征:强调道德的差异与多元;坚持道德的流变性;注重道德的情境性;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历史源流与理论观点。论文对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递嬗的大体脉络予以了简要梳理,并重点分析了以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为代表的道德文化相对主义,以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为代表的道德个人相对主义,并尝试着从中概括出了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即道德教育应坚持多元化的道德取向、培养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道德教育目的、反对灌输以追求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原则、反对教师权威并突出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地位、理论贡献与思想局限。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在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回应道德现实,突出了多元共存的道德教育氛围;强调主体性,凸显了道德及道德教育的主体本质;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道德情境的适应性。但它也有不可克服的思想局限:理论内含悖论;内容与形式割裂;道德评价模糊; 第四部分初步揭示了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以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为镜,在简要剖析了我国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论文重点探讨了这一思潮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学校教育中的道德相对应以道德共识为底线;道德智慧的生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道德性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道德教育 思潮 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10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3
  • 第一部分 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与理论基础13-22
  • 一、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13-17
  • 二、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道德相对主义17-22
  • 第二部分 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历史源流与理论观点22-31
  • 一、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历史源流22-27
  • 二、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论观点27-31
  • 第三部分 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评价31-40
  • 一、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地位31-32
  • 二、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论贡献与思想局限32-40
  • 第四部分 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启示40-49
  • 一、学校教育中的道德相对应以道德共识为底线41-43
  • 二、道德智慧的生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43-44
  • 三、道德性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44-47
  • 四、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47-49
  • 结语49-50
  • 注释50-56
  • 参考文献56-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海;王星星;;国内职业教育终身化思潮及实践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1期

2 李娟;;后现代:教育现代化前进的方向[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3 郑富兴;;突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四川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观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4 邱世兵;;试论学校德育人学观的困境及出路[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雷丽平;;9~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和俄国农民问题概论[J];俄罗斯学刊;2011年02期

6 何卓恩;;“常”“变”之争和“主义”之辩下的保守与激进——“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分法商榷[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7 俞斌;;以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宁波市北仑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8 六郎;;台风来了,猪都会飞[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1年Z1期

9 李大钊;;今[J];青苹果;2008年01期

10 冯莉;;学会珍惜[J];青少年日记;200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毛仕华;范华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建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李晓文;;依人生发展本性探询德育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胡天非;;儿童惩罚观发展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黄荣;杨柳;;体育德育过程中的人格培养[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许翔云;;二十世纪管理主义思潮中的麦克纳马拉管理[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闻素霞;乔亲才;;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唐长寿;;汉画“荆轲刺秦王”图的重新解读:东汉士子集团的“不合作”思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保华 杨鑫;周口依托传统庙会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N];周口日报;2011年

2 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潮研究三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通讯员 苏新友;阎良开展青少年“四感”活动[N];西安日报;2010年

4 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唐爱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张燕鹰;前瞻性的探讨[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记者 吴黎明 李蓉;欧洲极右思潮的狰狞面目[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杨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N];宜兴日报;2010年

9 曹龙友 李思思 记者 高洁;洪城家庭道德教育精彩纷呈[N];南昌日报;2006年

10 赵士辉;强化道德教育实践 培育学生真善人格[N];天津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大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动员机制[D];上海大学;2010年

2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3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畅;冷战后的日本新和平主义思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谢波;《文艺报》研究(1949-1966)[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先义;德育价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许爱联(Chidhathai Puyati);曾心文学创作与80年代以来泰华文学思潮[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夫艳;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晓雪;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坚喜斌;论后现代管理的“得”与“失”[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刘永海;当代中国享乐主义思潮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杨兆贵;“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婷;“百花文学”思潮中内蕴的多重文学质素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7 高黑;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8 葛建平;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通;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电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秀芬;西学东渐与近代诗歌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08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